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3年春,我国部分省市出现了SARS疫情,作为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疾控常规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受影响的程度,我们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受SAILS影响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便准确总结评估SARS对疾控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预防机构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预防机构职务行为指在不同时期国家卫生经济政策条件下,预防机构在施行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等工作中的行为变化。其行为变化的方式包括正向行为和负向行为两方面。研究这些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国家有效激发预防机构服务的正向行为,控制违背预防工作规律的负向行为,保证基本预防服务正常开展,有偿预防服务合理开展有重要作用。我国预防机构服务行为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地明确高血压预防控制工作内容。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和焦点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高血压预防控制工作内容,对16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意向论证。结果高血压预防控制工作内容得到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认可,认可程度为94.6%-98.6%。结论系统地明确高血压预防控制工作内容,为高血压规范管理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基础,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成本核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成本核算方法。方法:完全成本核算。结果: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完全成本核算,有助于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了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整体效率,便于其做出补偿的决策。结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逐步引入成本会计制度,以规范、完善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成本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导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危机,使世人意识到需要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等更高层面考虑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加强国家、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充实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力量,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更好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生命安全,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山东省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个人深入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结果: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受外部政策、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卫生服务市场化的影响。结论:通过加强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理顺与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关系,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机构的内部管理等措施,促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综合评价研究,找出现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并根据社会对疾病控制与预防需求,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的目的,为全国制定有效、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卫生资源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SARS流行谈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流行,对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运行机制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场考验中我们及时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看到工作运行机制上的薄弱环节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不足,对改进我们今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如何建设好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2 0 0 3年SARS疫情处理过程的问题 ,研究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应急能力的对策。方法 对 2 0 0 3年SARS疫情处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把疾病控制放到应有的高度 ,思想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政策上不合理 ,疾病控制机构大多时间不在从事疾病控制工作。结论 改变观念、调整政策、增加投入、训练队伍 ,建立完善的疾病控制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福建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做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福建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所取得的成绩与主要工作经验。这些成绩包括“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其主要经验是抓“早、快、严、稳”。文中还提出今后公共卫生工作的两点建议,包括应把传染病威胁看作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和应把公共卫生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体系关键要素的现状,分析大城市加强结核病防治体系的可行政策和措施。方法:以上海市7个结核病防治示范区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系统关键因素框架进行分析。结果:示范区建立了结防领导组织体系,加大了患者减免和补助力度,建立了多层次质量考评机制;实施了整合区域卫生资源、提供综合防治服务的改革;2009年区均配置专兼职结防人员约24名;各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96.8万元,其中区级占55.6%;各示范区进一步开发了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均具备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测能力。结论:上海市结核病防治系统在政府治理、服务提供、人力资源、经费投入、信息系统和技术等关键要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人力配置、经费使用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应加强政策开发,使其更加合理化和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公共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标:分析上海市20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20家卫生监督机构2002—2007年的收入与支出及人员经费状况。资料与方法:综合运用上海市卫生总费用核算中的公共卫生机构费用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SARS之前一直维持在5.2%左右,SARS之后提高到6.1%,其后又明显回落,"重医疗,轻预防"现象明显存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有24%的收入依靠创收;不同地区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差异明显,财政补助的人员经费仅能补足88%的人员支出。建议:加大政府财政补助力度,调整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统筹层次,保障人群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要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与支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资料与方法:利用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药品加成率降低、价格政策、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尽管政府投入逐年加大,药品收益难以补贴社区卫生机构医疗亏损,总体收支状况在2007年出现赤字。社区卫生机构经济运行仍很大程度依赖药品收入,系列改革措施在2007年还未使社区卫生机构摆脱"以药补医",政府投入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总体运行难免出现政策性亏损。建议:为保持政策延续性,确定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并核算成本;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投入责任;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提高反映技术劳务项目的收费价格。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提出了基本人力、基本设施、基本药物、基本技术和基本服务规程等五个要素。另外,还介绍了建立卫生体制的基本共识和经验,并对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出了建议:增加公共筹资,控制个人支付比例;利用和发挥公立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各类卫生筹资方式融合;促进财政投入政策和价格政策配合;公共投入优先支持和提供预防服务和基层卫生组织提供的初级诊疗服务;发展公立与私立机构、政府保障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构建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后SARS时代"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SARS在全国的流行趋势和农村潜在流行的原因。总结了防治SARS的财政政策和措施的效果。指出今后要重视基本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医疗卫生系统补偿机制和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三项建设”。在“后SARS时代”应该考虑各种长效、基础制度的建设。政府的卫生投入应该从供方转向需方,落实到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help facilities prepare for potential future cas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DESIGN AND PARTICIPANT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ssisted by members of professional societies representing public health, healthcare workers, and healthcare administrators, developed guidance to help facilities both prepare for and respond to cases of SARS. INTERVENTIONS: Th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CDC document were based on some of the important lessons learned in healthcare settings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of 2003, including that (1) a SARS outbreak requires a coordinated and dynamic response by multiple groups; (2) unrecognized cases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ar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transmission; (3) restricting access to the healthcare facility can minimize transmission; (4) 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is recommended, bu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may not be available; and (5) staffing needs and support will pose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CONCLUSIONS: Healthcare facilities were at the center of the SARS outbreak of 2003 and played a key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epidemic. Recommendations in the CDC's SARS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guidance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 will help facilities prepare for possible future outbreaks of SARS.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刻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系统梳理了2003—2012年全国层面颁发的相关政策,并尝试从参合情况、方案研制、基金管理以及费用控制等方面分析政策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伴随着新农合推进的进程,结合各阶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政策的关注点也从覆盖率、筹资水平等逐步过渡到补偿方案的确定、基金管理,直至费用控制。这一历程反映了新农合的政策变迁以及新农合制度从试点到成熟的过程,为我们深刻理解政策内涵、完善制度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SARS社会负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估计2003年SARS对广州市社会经济负担所造成的影响。方法:对16所SARS病人指定收治医院或收治病人数超过10例医院2002、2003年医院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对受SARS影响较大的部分行业2003年业务收入,以及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SARS的有关政策规定及有关开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SARS对广州市的社会负担主要表现为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粗略估计总社会负担约为110亿元人民币。其中16所SARS病人收治医院业务收入,与2002年同期相比,2003年减少约1.7亿元;其它受影响较大行业社会负担超过100亿。结论:作为一种新的重大传染病,SARS造成的社会负担要远高于病人群体的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所产生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How should we implement disease control programmes so as to strengthen existing health system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re-examin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programmes from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we concluded that integration is essential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We went on to examine the mechanisms whereby the integration of disease control activities can jeopardize health care delivery, resulting in low service utilization, low detection and cure rates, and patient delays. To do this we clustered disease control programm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d assessed the impact of each on local health care facilities. From these results, we suggest a series of measures designed to help aid agencies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support local health care infrastructures or, as a minimum, avoid damaging them. Whilst some vertical programmes should never be integrated, two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to the integration of others: (1) Disease control needs to be integrated with general health care delivery--which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to deliver general practice/family medicine care in publicly oriented health services. (2) Integration of both oper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aspects should take place simultaneously. Any health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ending to allocate disease control programmes to government facilities and general health care to private facilities preclude their integration. They risk unravelling the fabric on which both disease control and health care delivery dep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