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By treating chemically and enzymatically erythrocytic membrane to change it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e recognition of merozoite to erythrocyte and the effect of erythrocyte skeleton protein on the invasion of P. falciparum (Fc c-1/HN)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vasion of merozoite into erythrocyte digested with trypsin was greatly decreased; merozoite invasion into the erythrocyte treated with neuraminidase or 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 was partially inhibited; erythrocytes treated with cross-linker diamide and depolymerizer colchicine, N-ethyl maleinimide (NEM) of skeleton protein had evident resistance to invasion; the invasion of merozoite into erythrocyte treated with 2.0 mM of NEM was completely blocked.  相似文献   

2.
既往的研究认为恶性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系受红细胞表面受体所调节,其中的糖蛋白A是红细胞表面受体。另外还有两个红细胞表面组分也可能是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抑制剂,其一是带3(红细胞膜的运输糖蛋白),其二是具有抗原决定因子的大分子,带3的量在红细胞膜上很多,因此作者用体外法观察了此二个膜组分的抑制效果,并提取和观察了另一个主要含有唾液糖蛋白而去除带3的脱脂糖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按照Tragager和Jensen的方法,用含10%人血清的RPMI 1640-HEPES(称为RPS培基)在100mm的陪氏培养皿中培养恶性疟原虫。为收集大量的裂殖子,首先进行同步培养。最初,用山梨糖醇处理培养物,然后,在明胶中漂浮反复地分离环状体和滋养体。用这种方法(一般是5次)每40—42小时挑选一次感染滋养体的红细胞,直到3—4小时内原虫同步发育。在释放裂殖子预测时间的八小时前,吸出培养基,并用含下列任一基质:(a)[~(35)S]蛋氨酸,10μci/ml的培养基;(b)[~3H]亮氨酸,10μci/ml 60ci/mmol;(c)[~3H]葡萄糖胺,40μci/ml;(d)[~3H]甘露糖,25μci/ml的10ml RPS培养基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4.
在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中,裂殖子对红细胞的识别结合,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在于宿主红细胞膜上存在裂殖子的受体。一般认为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可能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的受体,而对血型糖蛋白B在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过程的作用,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试图对血型糖蛋白B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关系作一探讨。 本实验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改良的方法,制备了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B和A。首先,用蒸馏水溶破,酸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含血红蛋白的血影,然后用氯仿——甲醇抽提血影,得到了血型糖蛋白粗提物,再经制备性十二烷基硫酸  相似文献   

5.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疟疾感染并致病的关键步骤,一些裂殖子蛋白在此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并发挥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蛋白复合体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伯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伯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并与约氏疟原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入侵开始时,裂殖子多以顶端对着红细胞,并显示出调整方向的能力;红细胞也有部分突出等主动性反应。裂殖子接触后,红细胞即形成凹陷,逐渐将其包围。在此过程中,裂殖子通过顶端和表被两种不同的附着方式与凹陷壁保持联系。包围完成后,凹陷口融合封闭,变成一个包着入侵裂殖子的游离囊泡。与此同时,某些细胞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约氏疟原虫多感染幼龄红细胞,且虫体被凹陷口勒出缢痕。伯氏疟原虫则多入侵成熟红细胞,无缢痕现象。  相似文献   

7.
用海南省恶性疟原虫Fcc7801/HN作为抗原,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C6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生长的作用,并且与恶性疟原虫Fcc-1/HN,Fcc7802/HN,Fcc8703/JS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有较广泛的交叉免疫荧光反应。用免疫电镜观察,此株单克隆抗体能识别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用免疫印迹法测得该抗原分子量为71kDa,此抗原有可能成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8.
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在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及媒介蚊对杀虫剂耐药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寻求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疟途径—抗疟疾疫苗的研制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抗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从裂殖子发育成红内期滋养体首先是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由于很难分离得到纯的具有活性的裂殖子,所以对于吸附过程中的生化特征了解甚少。Miller等认为,各种红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疟原虫的特异受体,并认为恶性疟原虫的侵入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Sherman的实验还表明裂殖子不再侵犯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或唾液酸苷酶处理过的红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裂殖子侵犯人红细胞时红细胞膜蛋白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在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及媒介蚊对杀虫剂耐药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寻求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疟途径-抗疟疾疫苗的研制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抗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在作者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告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恶性疟原虫(P.f)裂殖子表面的一种分子量20千道尔顿(Kd)的蛋白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特性鉴定,并对其入侵红细胞的作用作了探讨。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冈比亚株(FCR-3),虫体经明胶山梨醇同步化后,根据实验要求标记~(35)(S)甲硫氨酸或~3[H]葡糖胺或~3[H]脯氨酸,然后继续培养至分析取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入侵人红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为:1.人血型糖蛋白A在50及100μg/ml时抑制入侵率分别达91与100%;卵类粘蛋白在100μg/ml时抑制40%。2.红细胞用唾液酸酶或胰蛋白酶处理后,疟原虫入侵率减少33~37%。3.D-葡糖胺HCI、唾液酸及N-乙酰-D-葡糖胺有较强的抑制入侵作用,但无协同作用.4.麦胚凝集素在100μg/ml时表现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P195中的红细胞结合位点,为设计疫苗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将得到的各段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及其相应的抗血清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及其抗体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M6),595~897(M7),1397~1663(M11)的三段蛋白的抗血清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而其中M6蛋白片段也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结论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的一段序列,M6可能含恶性疟原虫识别人红细胞的位点,该位点可以作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4.
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在恶性疟原虫入侵中的受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体外观察了血型糖蛋白A(GPA)及其抗体、鸡卵类粘蛋白(OM)、α_1-酸性糖蛋白(α_1-AGP)、麦胚凝集素(WGA)等对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影响。在低浓度下,GPA、抗GPA-IgG和WGA对恶性疟原虫的入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浓度和抑制率间呈双曲线型量效关系,有饱和趋势。而OM、α_1-AGP及非特异性的抗血清无明显的作用。从配体-受体作用的生物学特性的角度,证实了GPA与恶性疟原虫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高度的亲和力及有饱和趋势,其结合后能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PCR-RFLP技术对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进行MSP-2多态性分析,鉴定其等位基因类型。方法对采自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的勐腊、腾冲和盈江,及缅甸的那威、南卡江、芒东和拉咱7个县(市)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的全血或滤纸血样,采用基于18SrRNA基因巢式PCR进行疟原虫种类鉴定,并对鉴定为恶性疟或混合感染血样进行PCR-RFLP检测。结果镜检为恶性疟的256份血样,经18SrRNA基因巢式PCR鉴定为恶性疟226份,间日疟14份,混合感染16份。PCR-RFLP检测恶性疟血样共215份,204份含有MSP-2等位基因,占94.9%。其中41份属于单一FC27家族,占20.1%;30份属于单一3D7家族,占14.7%;133份属于FC27和3D7家族混合感染,占65.2%。其余11份未检出MSP-2等位基因。FC27、3D7和FC27+3D7等位基因在9~29岁患者或2 500~100 000个疟原虫/μl血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8.6%(102/174)、57.7%(94/163)、55.64%(74/133)和59.2%(103/174)、58.3%(95/163)、60.15%(80/133)。血样原虫密度与MSP-2基因HinfⅠ酶切片段多样性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 r=0.067,P0.05)。在FC27和3D7家族等位基因中分别检测到8个和3个新的等位基因,分别是Ifa1-like、Wos3-like、Ifa4-like、Wos10-like、Wos12-like、Ifa32-like、Ifa51-like、Ifa54-like和Ifa6-like、Ifa7-like、Ifa8-like。结论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含有较高的MSP-2等位基因,且FC27+3D7家族混合感染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在基因水平和氨基酸水平对四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抗原PF83的变异进行了分析,以确定PF83是否有可能作为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疫苗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的多态性曾在有关寄生虫多样性和种群动力学中进行过研究。裂殖子表面抗原(MSP)MSP1和MSP2已因其大小和序列的多态性而成为研究对象。为了利用另一独立的多态性标记物作种群研究,作者检测了裂殖子相关的分泌性多态抗原(MSP3)的多态程度。MSP3具有免疫学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其多样性的分析,对它可能作为抗恶性疟的候选疫苗的价  相似文献   

18.
作者叙述了一系列蛋白酶抑制剂对疟原虫发育和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效应。在1981年,Banyal等就已证明了从放线菌培养滤液中得到的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入红细胞。现在通过研究、作者发现用大于0.05mM的Leupeptin,TLCK和Pepstatin对疟原虫发育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有抑制作用。而aprotinin,antipain,α-1-抗胰蛋白酶及大豆蛋白酶抑制剂在0.5mM时对此都没有影响。但是1mM的TPCK,1mM的PMSF与0.15mM的chymostatin都能够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而不影响寄生疟原虫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了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19.
约氏疟原虫裂殖体和裂殖子的浓集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浓集和分离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17.5%的聚蔗糖(Ficoll)溶液可浓集该种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并可分离出以裂殖体为主的上层和滋养体占50%左右的中层感染细胞层。应用ConA-Sepharose 4B柱可以分离出大量比较纯净的裂殖子,其形态完整,纯度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在疟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和蚊媒抗药性的出现、战争、自然灾害、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近年来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地的疟疾流行均已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因此,疟疾疫苗的研制迫在眉捷,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该研究的难题之一。疟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有多种,如抗原变异、细胞粘附、宿主免疫应答的抑制或破坏、分子模拟和T表位的多态性等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在免疫逃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同时参与抗原变异和IRBC与内皮细胞的细胞粘附。1 PfEMP1的分子生物学PfEMP1(200~350kD)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