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及经皮肾动脉球囊成形术 (PTRA)加支架术的疗效。方法 对连续 2 0 0例接受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的患者用Judkins右冠脉造影导管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进行肾动脉造影 ,并对其中 7例肾动脉严重狭窄 (狭窄直径≥ 85 % )患者的 8支狭窄血管行PTRA加支架术 ,所有病变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结果  2 0 0例受检者中 ,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10 .5 % (2 1例 ) ;其中 ,99例冠状动脉心脏病 (冠心病 )患者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19.2 % (19例 )。 8支狭窄肾动脉手术的技术成功率达 10 0 % ,随访 3~ 9个月 ,71.4 %的患者血压易于控制 ,其中 3例复查肾动脉造影未见再狭窄。结论 对冠脉有病变的高血压患者 ,在行冠脉造影的同时 ,有必要加做肾动脉造影 ,有助于肾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避免发生肾功能衰竭。PTRA加支架术是目前治疗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初探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诊治肝移植术后血管及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46例原位肝移植术后B超提示血流速度不畅或频谱异常,下肢水肿或黄疸的患者16例,进行腹腔动脉造影10例次,下腔静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6例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并支架置入2例次,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并引流4例次。结果: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例经溶栓治疗后部分开通;肝动脉狭窄4例,1例球囊扩张后狭窄减轻;所有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行球囊扩张及置放支撑架后临床症状好转,4例胆管狭窄和吻合口瘘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TCD)治疗后黄疸减轻。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Gr(?)ntzig气襄导管为100例血管造影证实的肾动脉狭窄(管腔<50%以上)病人作经股动脉血管成形术115次,对137外狭窄作150次扩张。气襄直径等于造影所  相似文献   

4.
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所致肾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选用Palmaz支架和AVEBridge支架,对18例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先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然后放置支架。术后检测血管的内径和术后一周时血压的变化。结果18例PTRA 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血管内径由术前平均为(1.7±0.6)mm恢复至术后为(5.3±0.4)mm,术后1周时血压由术前的(22.7±3.3/14.0±2.1)kPa降为(19.3±1.6/10.4±2.0)kPa,其中10例血压恢复正常,6例血压改善。术后随访肾动脉血流通畅,血压控制满意。结论PTRA 支架植入术治疗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效果满意,创伤小,患者痛苦少;PTRA 支架术是目前治疗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1985年至1987年我们对5例肾动脉狭窄患者施行了经皮腔内肾动脉扩张术(Percutaneors translurninal renal angioplasty PTRA)均获成功,共扩张7支肾动脉8处狭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四年内对35例不同原因的食管狭窄应用胶囊导管进行了170次扩张,其中返流性食管炎13例(每例平均扩张5.07次)、手术吻合狭窄8例(平均3.75次)、肿瘤性狭窄7例(平均3.71次)、吞食腐蚀性物质所致狭窄4例(平均7次)和失弛缓症3例(平均6.33次)。扩张前每例均进行食管造影以观察狭窄的程度、偏心性、长度以及有无胃食管返流和食管憩室。有的病例还作食管镜检,以取得病理资料。术前用阿托品和安定,术中常需用镇静剂和止痛剂,并建立输液通道。操作在透视监视下进行。用金属夹钳标记出狭窄的上下界限。经鼻插入血管造影转向导管和导丝,并使导丝通过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颅外段颈动脉夹层(eICD)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8例症状性自发性eICD患者,经抗栓治疗无效后行支架植入术.在治疗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进行出院后随访,通过整理得出数据.结果 在8例自发性eICD患者中,所有支架植入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患者在术中应用了保护伞,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造影检查,6例eICD病变处狭窄基本消失.2例患者于术中球囊预扩张后出现血管闭塞,在迅速支架植入后血管恢复通畅,残留10%~ 20%狭窄,其余6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人术治疗自发性eICD安全、有效,但应仔细判断狭窄发生的部位,谨慎对狭窄部位预扩张以及应用保护伞.  相似文献   

8.
球囊扩张治疗小儿上胃肠道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术在小儿上胃肠道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小儿上胃肠道狭窄球囊扩张治疗前后的胃肠造影表现.其中,先天性食管下段狭窄4例,贲门失弛缓症3例,强碱食管腐蚀伤后狭窄1例,十二指肠隔膜状狭窄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7例行两次球囊扩张,1例行三次球囊扩张,1例行一次球囊扩张.扩张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或碘油造影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及狭窄程度后分别使用8 mm×40 mm~20 mm×40 mm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后复查上消化道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例患儿扩张前狭窄段直径约0.3~0.5 cm,扩张后达1.4~2.0 cm;2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直径达0.8~1.0 cm,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后转手术治疗;1例行一次扩张后自动出院,治疗效果不详.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是治疗小儿上胃肠道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透视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婴幼儿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3例食管良性狭窄患儿(其中食管腐蚀性狭窄组14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组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经X线钡餐造影确诊后,在影像引导下进行食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比较两组术中的扩张效果。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53例患儿共进行187次球囊扩张术,平均每个患儿扩张3.5次(范围1~11次),球囊直径范围为6~20 mm。食管腐蚀性狭窄组患儿均需经过两次及以上扩张,扩张成功14例(100%)。食管吻合口狭窄组患儿中,1次扩张成功11例(28.2%),两次及以上扩张成功28例(71.8%)。两组的扩张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X线钡餐造影示食道狭窄段较前显著扩张,造影剂通过顺利,达到治愈标准,扩张成功率为100%。所有患儿术后随访6~18个月,总有效率(79.2%,42/53),吻合口狭窄组患儿FBD治疗有效率(87.1%,34/39)高于腐蚀性狭窄组(57.1%,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P<0.05)。 结论:透视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婴幼儿食管良性狭窄临床疗效显著,特别对于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儿,安全性好,且易操作,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治疗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14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闭塞处再通,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献报导血管造影诊断的纤维肌发育不良最常见于肾动脉,为所见病例的80%。第二个常见部位是颈内动脉,但累及颅内段罕见。病因学不清,常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手术治疗通常是动脉内膜切除术,受累段切除或分级的内扩张术。自1974年 Gruntzig介绍双腔气球扩张导管以来,近来报导成功使用这种导管治疗肱动脉、股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冠状动脉狭窄。本文介绍3例经血管造影发现的颈内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血管造影表现为串珠样、长段管状狭窄和卵圆形外突囊伴有非环绕性网状狭窄。本文3例行颈内动脉颅外段经皮穿刺经腔血管成形术,对治疗有症状的纤维肌发育不良引起的狭窄比手术扩张可有肯定的优点。其优点包括局麻病人于清醒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透视下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原因的儿童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7例食管良性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组(Ⅰ组)8例,腐蚀性食管狭窄组(Ⅱ组)5例,食道裂孔疝加贲门成形术后贲门狭窄1例,贲门失迟缓症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1例。患儿存在吞咽困难,经X线钡餐造影确诊食管狭窄后,在放射线引导下进行食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17例患儿共进行49次球囊扩张术,每例患儿平均扩张2.88次(1~9次),球囊直径为6~25 mm。Ⅰ组患儿扩张成功7例;Ⅱ组患儿成功扩张4例,其余患儿均扩张成功。术后随访6~18个月,长期有效13例,Ⅰ组长期有效6例,Ⅱ组长期有效4例,余患儿均长期有效。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透视下食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原因儿童食管良性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了11例仅单肾有功能的病人行肾动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RA)以矫正肾血管性高血压或保存肾功能。男5例,女6例,年龄42~81岁。11例肾动脉硬化性狭窄截面积减少75~99%。9例有肾功能减退。PTRA前记录2~3次基线血压,术后记录随访血压。若病人舒张压较基线者至少降低10mmHg或在90mmHg以下,及不再需用降压药者视为治愈。若病人血压降低至90mmHg或更低,但仍需用降压药者视为改善。若肌酐水平降至0.4mg/dl或更低视为肾功能改善。9例完成PTRA者随访2~180周。操作从股动脉进路,扩张前动脉注入3000μ肝素,均应用两步法调  相似文献   

14.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共55条狭窄肾动脉)患者行球囊导管扩张(PTRA)和(或)肾动脉支架置人(PTRS),随访血压及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54条肾动脉开通成功(54/55),17条肾动脉行单纯PTRA治疗,37条肾动脉行PTRS治疗.术中死亡1例,47例平均随访(2.5±0.6)年.术后1个月(46例)、6个月(46例)、1年(33例)、2年(29例)随访患者血压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1%(41/46例)、72.7%(24/33例)、62.1%(18/29例).术后5例肾功能得到改善,33例保持不变,3例恶化.11例术前与术后(2个月内)肾图对比检查,8例肾脏血流灌注量增加,肾功能由重度受损改善为轻、中度受损,3例血流灌注仍为重度受损.结论 PTRA和PTRS可有效解决肾动脉狭窄,治疗肾性高血压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胶囊导管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血管闭塞性病变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文献上仅有一例肠系膜上动脉的经皮扩张的报告。本文作者报告了一例应用胶囊导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经验。病人为50岁男性,有一年的严重而进行性的饭后腹痛病史,体检发现上腹部有杂音及高血压(150/110mmHg)。常规上消化道检查阴性。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4~6cm 处有多发环状狭窄,狭窄程度达80%。诊断步骤完成后将Grüntzig 胶囊导管根据以往所报导的技术放置到狭窄处,将胶囊扩张3次,时间为10秒,同时将稀释的肝素注入血管。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得到了改善,管壁几乎是光滑的,听诊杂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平均5个月发生高血压而药物不能控制及肾功能恶化者进行PTA 治疗。10例共有11根肾动脉狭窄,狭窄呈节段性,位于血管吻合处或紧接吻合口远侧,血管腔缩窄55~85%。PTA 均取对侧股动脉途径。使用7F 胶囊导管。胶囊扩张压力为3~4个大气压,扩张3~4次。5例PTA 成功。血管腔平均狭窄从76%降到34%;血压明显下降。其中2例以后发生慢性排异,但血管造影未发现移植肾动脉狭窄。作者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oehendra取架器在胆、胰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镜科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患者,均经选择性胆、胰管造影后发现胆管或胰管狭窄,首先常规采用扩张探条扩张,如扩张探条不能通过狭窄段,则使用Soehendra取架器进行扩张.结果 共有554例患者经造影后诊断为胆管或胰管狭窄,48例(8.7%)因扩张探条扩张失败改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狭窄段.ERCP造影考虑胆总管狭窄8例,肝总管狭窄6例,肝门部狭窄5例,胰头颈部狭窄18例,胰体狭窄4例,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4例,金属支架堵塞3例.治疗过程中均使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胆、胰管狭窄段,再通堵塞的金属支架,成功率100%,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运用Soehendra取架器扩张胆、胰管狭窄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人的4-19%。我国以大动脉炎多见;西方国家以动脉粥样硬化常见。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描写了经皮经腔血管人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1963年,Colapinto在为一例肾动脉狭窄患者作选择性血管造影时,意外地扩张了狭窄的肾动脉,其扩张效果持续了4年。1978年,Grüntzig开始应用PTA治疗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收到较好的疗效。认为经皮血管腔肾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与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6.3±4.5)%与(14.6±4.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适应证、技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3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经血管内方法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14例患者中9你是2001年以前的病例,单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术,而2001年5例患者全部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采用球囊扩张的9例患者成功扩张5例,从术前平均狭窄67%扩张到术后的18%,2例由于球囊到位困难而放弃,2例患者出现与技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该5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经过平均21个月随访,症状消失2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病情平稳,无卒中发生。5例近期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4例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的平均85%下降到术后的平均10%,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增加。1例在支架到位后出现血管破裂。短期随访无卒中再发作(3-5个月)。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对于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有效,技术可行。支架血管内成形术虽然刚刚起步,更有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