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1~3岁龄的国产恒河猴(Macaca mulatta)22只(其中有2只作为对照)进行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简称HEV)的实验感染.第一代感染两批动物:第一批感染4只,有3只发病,第二批感染4只全部发病.而后用第二批感染猴的粪便和肝脏悬液作为第一代,又连续进行传代实验。第二代传代选用的4只猴也全部发病.用肝悬液传代的1只猴也发病.第三代传代选用7只猴,有5只猴发病其中有1只猴(M-34号)是用第二代传代猴的胆汁感染的.所有发病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的3~6倍,最高可达10倍左右。肝活检可见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猴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电镜(IEM)检测可见到直径为27~32nm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2.
针刺内关穴在针麻心脏手术中是必选之穴,在治疗心脏疾病亦为常用之穴。本工作在实验性家兔心肌梗塞模型中针刺内关进行抢救治疗取得的绍果中表现在针刺内关后梗塞区的心肌可尤同对照区(或组)一样,使心肌耗氧量不再增加。实验方法在28只家兔中分假手术组、结扎梗塞组及针刺内关组三组,除组间比较外,同时在每只家兔心脏各取梗塞区心肌及对照区心肌作自身对照分析,检测心肌氧耗量采用氧电极测氧法。实验结果在自身对照分析中,结扎梗塞后的心肌其耗氧量高于对照区(P<0.05)。而假手术组或针刺内关组的梗塞区心肌与对照区心肌无显著差异(P<0.05)。在组间比较中亦获得一致的结论,即假手术组与针刺内关组对结扎梗塞组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而假手术组与针刺内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实验选用恒河猴13只,实验组10只,对照线3只,采用针刺方法,地刺对雌性恒河猴生殖内分泌的影响。结果提示:针刺对雌性恒河猴月经周期前半期雌二醇(E2)、睾酮(Tα)的分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性效应,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行甲地孕酮硅橡胶阴道环临床前安全性试验,给14只猕猴安置地孕酮硅橡胶阴道药环28周,按人用环释放剂量的2倍为低剂量,5倍为高剂量,另为5只猴置空环为对照。对照组置环前后月经周期及月经量无变化,用药环的2组中除3只猴闭经外,其余猴月经稀发且月经量减少,高剂量组更为明显。2组用药环猴务清雌二醇及孕酮明显降低,无周期性变化,卵巢内生长卵泡相对减少,子宫内膜及腺体广泛萎缩,宫颈及阴道粘膜上皮明显萎缩  相似文献   

5.
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系统地观察了五只恒河猴感染食蟹猴疟原虫并经硝喹或氯喹治疗后抗疟虫原抗体的动态变化。另外一只未经治疗的带虫猴作为对照。4只恒河猴接种子孢子,虫血症前期都是8天,在虫血症的第五天开始治疗:2只用复方硝喹,2只用氯喹基质。另一只恒河猴(4号)为再次感染,血传接种,虫血症前期2天,在感染后25天用复方硝喹治疗。各猴在开始服药后48~144小时内原虫消失。4只接种子孢子的恒河猴的初次抗体反应,在虫血症的第3—11(平均9)天测到;血传感染的4号猴在虫血症的第7天测到。5只恒河猴首次抗体高峰在感染后19—33(平均24)天测到。子孢子接种各猴的最高抗体水平分别为1:40和1:160。血传接种且虫血症期较长(27天)的4号猴,其最高抗体水平为1:640。经硝喹或氯喹治疗后,各猴上升后的抗体分别在感染后26—63(平均36)天开始下降。经硝喹治疗、无原虫复燃的两只恒河猴,抗体分别在感染后310天及373天转阴;经硝喹治疗而有原虫复燃的一只恒河猴,复燃后抗体水平从已下降到1:20上升到1:80,此水平比首次高峰高一个倍比稀释度,并至观察朋末(464天),抗体仍维持在阳性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1991年在对本中心264只1岁半左右的幼年猕猴常规检疫中,发现37只感染了阔腹猴虱。本文报告对这批幼猴感染虱的调查情况,及以速灭杀了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1.动物 264只自繁幼年猕猴,1岁半左右;分群饲养在28个笼中,每笼7~14只,已达1年。 2.方法在常规检疫中逐只对幼猴进行体外寄生虫检查。发现有虱感染者,观察记录虱分布部位、虱及卵寄生密度。采集猴虱成虫及卵,并送贵阳医学院金大雄教授鉴定。以1%速灭杀丁浸浴已感染幼猴(除面部外)。7d后,检查药浴效果。结果 1.猴虱感染率 264只幼猴分养于28个猴笼中。其中3个笼的幼猴(37只)全部感染虱,而其它25笼幼猴则无1只感染。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将21只健康恒河猴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Polio病毒Ⅱ型MEF_1株小剂量(2×10~(7.5)TCD_(50))及大剂量(20×10~(7.5)TCD_(50))经腓肠肌感染。治疗组猴在感染后24小时静注10万~30万效价/公斤体重的抗Polio Ⅱ型病毒McAb(小鼠腹水)。感染前及感染后21天内定期采猴血2~3毫升,用原代猴肾细胞分离病毒及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并作临床观察。感染后21天剖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初步实验结果:①小剂量病毒组中有2/6对照猴发生临床麻痹,治疗猴无一麻痹,大剂  相似文献   

8.
用庚型肝炎病毒(HGV)人工感染恒河猴建立庚型肝炎动物模型在我国尚属首例。该实验用了5只恒河猴(2其感染.1只传代.2只对照)。本实验采用:逆转录PCR法、间接ELISA法、酶速率法、肝组织光镜动态病理方法作为检测手段。其结果是:研究的2只猴都出现HGV-RNA、HGV-IgG阳性,持续时间50周以上。感染第10周肝组织出现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变.并与人庚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而血清转氨酶(ALT)变化不明显。用感染后第7周猴子的阳性血清传代感染另一只猴: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内容,其结果与供血清猴的变化特征相同。实践证明.实验感染恒河猴建立庚型肝炎动物模型的研究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局部麻醉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进一步证明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并探索其联系途径。【方法】于恒河猴合谷穴区施局部麻醉,并以后溪和外关穴区作对照,运用神经肌电技术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的变化,比较针刺合谷穴区与对照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局麻状态下,针刺合谷穴区对恒河猴额肌、颧肌肌电的峰峰值、面积均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对口轮匝肌肌电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针刺合谷穴区对恒河猴面口部肌肉肌电的影响显著强于针刺后溪、外关穴区;额肌肌电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合谷穴区显著高于后溪、外关穴区(P0.05);颧肌肌电峰峰值、面积变化率,合谷穴区显著高于后溪、外关穴区(P0.05)。【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外周感觉神经可能是实现这种特异性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进行病毒、血清学等指标检测及研究,确定模型动物成功感染,并为SARS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确定参考指标。[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抗体测定。[结果]用巢式RT-PCR在感染后每天提取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SARS-CoV的RNA,以细胞培养冠状病毒为阳性对照,以正常恒河猴咽拭子为阴性对照,在8只动物病毒接种第5天开始可检测到大小为797bp的目的条带,阳性检出最长可持续到第15天。进一步用病毒分离实验对PCR结果进行确证,8只动物中的5只恒河猴接种5天的咽拭子标本中,经Vero细胞培养,细胞产生了典型细胞病变(CPE),提示SARS冠状病毒能感染恒河猴并有病毒的复制和排毒。IFA方法证实为SRAS-CoV抗原存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后,可以检测出免疫反应。在SARS冠状病毒接种前和接种后第5、8、11、15、19、23、26、30、34、每隔4-7天以及安乐死时采血,制备血清测定抗体,8只恒河猴接种病毒前均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G为阴性,10天后安乐处死的5只感染猴在11-15天开始,至安乐死时,均为阳性。IgG阳性的5只恒河猴均有一定的中和抗体产生,且对SARS病毒感染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性。感染SARS病毒猴后与正常猴比较,其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增强。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不仅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时期内排毒,出现特异免疫反应,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对上海地区281只不同年龄、性别猕猴肠道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猴群中结肠弯曲菌感染率(27.4%)高于空肠弯曲菌感染率(6.8%);两者均无性别差异;成年猴感染率明显低于未成年猴,哺乳婴猴与1岁幼猴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所有感染猴不出现临床体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SARS病毒感染后能否再次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中长期保护效果,被动免疫是否真正安全有效等,为防治SAR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4组,分别为一组(SARS恒河猴恢复组):用感染SARS-CoV发病12月后的4只恒河猴,均有中和抗体产生。二组(SARS食蟹猴恢复组):用感染SARS-CoV发病12月后的3只食蟹猴,均有中和抗体产生。三组(SARS血清输入恒河猴组):3只恒河猴,病毒接种时中和抗体阴性。病毒接种两天后输入抗体阳性血清(恒河猴血清,感染获得,效价为:1:128),用量10ml/只,分别经肌肉和静脉输入,各5ml。四组(恒河猴SARS-CoV感染组):2只恒河猴,病毒接种时中和抗体阴性。SARSCo-V经鼻腔接种,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7天安乐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中和抗体测定。[结果]一组(SARS恒河猴恢复组):接种SARS-CoV后未见发热等异常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无ALT、LDH、CK、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异常。3只猴在接种病毒后的咽拭子中,RT-PCR分别未检出、第1天检出、第1-3天中检出病毒。第2、5、7天咽拭子中、7天安乐死时血、肺、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中病毒分离均为阴性。2只猴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轻度肺炎。二组(SARS食蟹猴恢复组):接种3只未见任何不良临床表现,血清生化5项正常。3只猴在接种病毒后的咽拭子标本中,RT-PCR分别未检出SARS病毒、在第1-2天检出、在第1-3天中检出病毒。第2、5、7天咽拭子中、7天安乐死时血、肺、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中病毒分离均为阴性。3只猴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轻度肺炎等。三组(SARS血清输入恒河猴组):3只恒河猴在病毒接种的第2-5天时有一过性的体温升高,3940℃。血清生化5项正常。3只猴在接种病毒后的咽拭子标本中,RT-PCR分别在第1-3、第1-4天和第1-2天检出SARS病毒。2只猴第7天咽拭子中病毒分离阳性。另外1只在第2、5、7天咽拭子中、7天安乐死时血、肺、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中病毒分离均为阴性。3只猴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轻度肺炎等。四组(SARS恒河猴SARS-CoV感染组):2只猴病毒接种后,第2-4天时有一过性的体温升高,3940℃。2只进行接种病毒后1-7天安乐死时,RT-PCR在恒河猴的咽拭子标本中连续检出SARS病毒。在第2、5天咽拭子中、7天安乐死时肺组织中病毒分离阳性。2只猴肺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肺组织表面局部有轻度发灰实变现象,可见到间质性肺炎病变,内皮细胞受损,出血和水肿。大多数肺泡没有完整的内衬细胞残留,肺泡间隔变宽并被以吞噬细胞为主的单核炎症细胞浸润,同SARS肺炎改变。实验表明,前期感染产生中和抗体的恒河猴、食蟹猴再次感染病毒,和模型对照猴比较,动物肺组织等只出现轻微或无病理变化,RT-PCR检出时间大大缩短,病毒培养未能分离出病毒,所有这些指标,均证实中和抗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有效的。被动免疫从结果来看,有一定的作用,但保护作用弱。  相似文献   

13.
SIVmac251的MID100为32TCID,而SIVmac239的MID100高于320TCID。体内滴定感染成功的5只猴(SIVmac2513只,SIVmac2392只)和用ZMID100SIVmac251感染的7只猴感染后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出现规律性的血浆病毒血症和抗体反应。SIVmac251感染的7只恒河猴和2只食蟹猴的淋巴结和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现规律的SIVmac感染后的组织学变化。上述结果表明两株SIVmac均能诱发SIVmac感染猴的系列表现和变化,可应用于抗艾滋病药物猴体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猕猴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态变化。【方法】使用SIVmac251感染30只实验猴,并在感染SIV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补体致敏的酵母茵凝集试验,检测血清CIC水平的变化.并同时检测了68只正常猴的血清作为对照。【结果】30只SIV感染猴在接种后第4周开始检出CIC(总阳性率为30%),第8周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46,7%,在第16周降低至33.3%并逐渐下降;从第20周开始,感染猴的CIC浓度维持一较低的滴度和阳性率,接近于正常猴(约10%)。【结论】CIC在SIV急性感染期间出现并升高,但其后伴随着循环中病毒的减少,CIC也逐渐下降。CIC的形成可能无益于控制病毒复制和引导抗病毒免疫,并可能参与了SIV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按《Bergey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分类法,对上海地区281只不同年龄、性别猕猴肠道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猴群中结肠弯曲菌感染率(27.4%)高于空肠弯曲菌感染率(6.8%);成年猴两者感染率明显低于未成年猴;感染率无性别差异;哺乳婴猴与1岁幼猴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所有感染猴不表现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1964年报道过我国猕猴感染瘦猴肝囊原虫(Hepa-tocystis semnopitheci),因其对猴群危害不明显,所以研究不多。本中心先后共检查1296只猕猴,其中野捕猴1171只(包括云南800只,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共371只),本中心自繁猴125只。在野捕猴检疫中检出肝囊原虫感染66只(占野捕猴总数的 5.64%)。比较不同地区猴群肝囊原虫的感染率,差异明显。雄猴和幼猴感染率较高,自繁小猴未见感染。检查方法野捕猴入场当天取外周血涂片,按常规在干后用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油镜下检查100个视野,检出肝囊原虫配子体者为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75年在广西产的一只熊猴体内首次发现了一种自然感染的猴疟原虫,并对其形态和生活史进行了研究。一、这种猴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殖周期为72小时,其形态特征基本上与猪尾猴疟原虫相似。二、这种疟原虫不能感染雷氏按蚊;在斯氏按蚊体内能发育即卵囊分化,但迅即出现退变,不能完成孢子增殖;在巴拉巴按蚊体内发育良好,12天(25℃)完成孢子增殖。三、用阳性巴拉巴按蚊感染一只熊猴和4只恒河猴,原虫血症前期前者为8天,后者一致为9天。四、观察了这种猴疟原虫对恒河猴的感染过程。正常不切脾猴引起中等度感染;切脾猴则引起重度感染,感染猴出现严重贫血,甚至死亡。五、根据文献,对这种猴疟原虫与猪尾猴疟原虫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认为这是猪尾猴疟原虫的一个株。  相似文献   

19.
Beige-Nude小鼠免疫学特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38只病猴的治疗及其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以达到提高,临床治愈率,寻求较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针对创伤及其感染程度采用新鲜创伤和感染创伤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1只新鲜创伤病猴,经过认真治疗,2周内全部痊愈,治愈率为100%。7只感染创伤病猴,采用清创、抗菌消炎及合并治疗,加上精心护理,7只感染创伤病猴中除1只感染严重未能治愈外,其它6只全部治愈。结论外伤多发生在夏、秋季,做好季节性的防范工作很有必要。对于感染的猕猴,认真清洗创面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证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浓度范围,测试动物对病毒的适应性,明确该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流氏细胞术、血常规、病毒分离、DNA-PCR和RT-PCR等方法确定实验猴是否被感染,以及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病毒分离结果、CD4+/CD8+比值和CD4+T细胞数等证实,4.8×105 copies/mL以上浓度的SHIV-KB9病毒液能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范围,确定了SHIV-KB9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学、免疫学的测定指标,成功的建立了SHIV-KB9/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