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γ刀放射对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剂量。方法应用γ刀治疗三叉神经鞘瘤42例获得随访资料,29例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首选γ刀治疗,13例为术后复发或残留,肿瘤直径31±6.8mm,肿瘤的平均体积10.4±2.8cm3。结果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11例例症状完全消失,25例患者症状改善;6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症状加重;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5.7%。肿瘤体积控制情况:13例肿瘤基本消失,21例肿瘤明显缩小(最大径缩小1/3以上),5例肿瘤未增大(肿瘤最大径缩小少于1/3以上),3例肿瘤分别于γ刀术后5、27和63个月增大,总体肿瘤控制率为92.9%(39/42)。肿瘤平均边缘剂量13Gy,以50%~8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结论γ刀放射治疗对直径小于50mm三叉神经鞘瘤有良好的中长期控制作用,肿瘤控制剂量为13~14Gy。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伽玛刀分次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海绵窦CH的临床资料。肿瘤MRI特点:T_1WI呈低或略等信号,T_2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肿瘤直径40~78 mm。行Leksell伽玛刀6~8个月内分次治疗方案,首次伽玛刀治疗肿瘤中心剂量25 Gy,平均边缘剂量9 Gy;第二次治疗中心剂量30 Gy,边缘15 Gy。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36个月。病人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症状,原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影像学结果:伽玛刀术后6~12个月肿瘤基本消失2例,明显缩小9例。结论伽玛刀分次治疗海绵窦CH疗效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的16例应用ELEKTA Leksell 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术后残留,2例仅术中活检,8例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后期随访诊断.肿瘤最大径为15.0~ 55.0 mm,平均34.6 mm,治疗周边剂量为8.0~15.0 Gy,平均12.1 Gy,等剂量曲线40%~60%,中心剂量16.0~32.5 Gy,平均24.3 Gy,随访时间6-96个月,平均40.5个月.结果 γ刀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永久性脑神经受损症状,其中2例在术后3-6个月左右出现短暂的轻度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结果:4例肿瘤几乎消失,10例明显缩小,2例变化不明显,无增大病例,其中1例于6个月后再次γ刀治疗(剂量分割),2例于术后2年因缩小不明显再次γ刀治疗,后期随访均明显缩小.结论 Leksellγ刀治疗CSHAs安全可靠,疗效满意.γ刀是治疗术后残留、中小型(最大径≤40 mm)及不能耐受手术CSHAs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CHCS)术后残留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开颅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CHCS术后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伽马刀治疗,2例肿瘤最大径超过3.5 cm者行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0~13 Gy,平均11.50 Gy;肿瘤中心剂量22~26 Gy,平均23.28 Gy。随访23~101个月,平均44.0月。结果 肿瘤基本消失2例,明显缩小2例,无变化1例,有效率为100%。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结论 伽玛刀对CHCS术后残留比较敏感,较低剂量即可控制其生长,疗效良好,且对体积较大的CHCS术后残留也可采用伽玛刀体积或剂量分割的方法就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伽玛刀治疗的12例CHCS病人的临床资料。中心剂量为15.0~30.0 Gy,平均(24.0±2.2)Gy;周边剂量为7.5~15.0 Gy,平均(12.0±1.2)Gy。结果随访12例,时间6~60个月。病人的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经MRI检查:肿瘤缩小12例。结论伽玛刀治疗CHCS有明显疗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松果体区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33例,肿瘤直径(X Y Z/3)10.0—45.5mm,平均23.5mm,体积0.443cm^3—35.4cm^3,平均12.1cm^3。肿瘤边缘剂量14—20Gy,平均15.2±1.7Gy。中心剂量25.0—42.8Gy,平均37.5±6.9Gy。影像定位仅为1.5T MRI。随访3—12个月。初步结果表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9个月后促瘤生长控制率,即治疗有效率为96.2%,显效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γ-刀可作为松果体区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伽玛刀(γ-刀)手术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2例垂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51.5mm,平均16.3mm,处方剂量9-35Gy,平均21.6Gy。结果:本组获随访204例(12-34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消失39例(19.1%),缩小156例(76.4%);激素值恢复正常14例(11.8%),较术前下降94例(79.6%);临床症状改善190例(93.1%),9例症状加重,3例肿瘤增大,2例开颅手术,1例死亡。结论:γ-刀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Ⅲ级以上瘤应首选手术治疗,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垂体功能下或诱发垂体危象。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估伽玛刀(γ-刀)治疗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病人,用1.5T磁共振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aseⅡ,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4-37mm,平均14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肿瘤增大1例;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症状加重6例(5.1%)。结论 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射波刀分次治疗海绵窦血管瘤( CSH)的初步经验.方法 应用射波刀治疗海绵窦血管瘤20例,肿瘤最大径为23.0~67.0 mm,平均42.0 mm.肿瘤平均体积为25.4 cm3.1例肿瘤照射1次,3例照射2次,其余16例肿瘤照射3次,周边剂量分别为13 Gy/1次;17.8~19.0 Gy/2次;18.4 ~21.0 Gy/3次.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 5例巨大肿瘤射波刀治疗后有轻微的症状加重,需要脱水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症状.4例视力受影响者治疗后6个月改善,12例其他脑神经受损者症状改善或恢复正常.4例肿瘤缩小90%以上,9例缩小50%以上,4例缩小30%左右,1例未缩小,2例未复查MRI,但是症状改善.结论 射波刀治疗CSH的不良反应轻,初步疗效满意.对大型或巨大CSH,射波刀分次照射可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已将X一刀作为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X一刀在国内开展时间短,疗效需进一步总结及探讨。兹报道3例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改变,及临近结构反应情况并予以探讨。l病例报告例1男性,44岁。因右侧肢体发作性抽搐4年入院,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左顶叶近中央沟约26mmx27mm界清病灶,T1W低、等混合信号,TZW高信号,诊断胶质瘤。X一刀治疗中心剂量27Gy,周边25Gy,准直器直径30mm。治疗后1年,MRI示肿瘤完全消失。治疗后1年半,MRI示左顶部15mmx15mm混杂信号灶,界不清,增强…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C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SCH的影像表现,其中男3例,女14例,平均47.4岁;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3例加做CT增强扫描.结果 17例CSCH的影像表现如下:(1)常见于中年女性,呈"哑铃形"或"葫芦状",边缘清晰,有占位效应,很少出现瘤周水肿、瘤内出血及钙化.(2)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T2WI高信号及出现延迟强化效应为其特征.(3)CT表现为高密度,明显强化.可有临近骨质的压迫性吸收,无骨质增生.(4)DSA显示血管正常或出现静脉期染色.结论 CSCH有比较典型的影像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海绵窦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海绵窦肿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38例患者经CT 及MRI诊断为海绵窦肿瘤.采用改良翼点入路、于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31例(81.6%)肿瘤达全切除,5例(13.1%)获次全切除,余2例(5.3%)为部分切除,术后1例(2.6%)死亡.术后头痛及海绵窦综合征症状有所改善.肿瘤标本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分别为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垂体腺瘤和胆脂瘤.33例随访8月~12(平均3.6)年,3例肿瘤复发,4例无变化或略有缩小.对其中的4例行放射外科治疗.结论 MRI是诊断海绵窦肿瘤的最佳检查方法,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本类肿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附8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γ-刀)治疗的效果。方法105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γ-刀治疗,病灶直径大小0.4 ̄1.8cm(平均1.2cm)。采用多个等中心照射,周边剂量12 ̄15Gy,平均13Gy,40% ̄6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中心剂量20 ̄30Gy,平均24Gy。85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期6 ̄72个月(平均36个月)。5.8%(5/85)再出血;31%(26/85)病灶缩小,69%(59/85)无变化;20%(17/85)病灶周围脑水肿,经治疗后脑水肿明显减轻好转。50%(15/30)癫痫发作频率和程度减轻。41%(35/85)临床症状改善,40%(34/85)症状无明显改善,19%(16/85)症状加重,17.6%(15/85)经治疗后恢复,1例遗留明显肢体活动障碍。结论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主要功能区或深部组织,手术风险极大时,可选择γ-刀治疗;控制周边剂量<15Gy,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手术切除从颅底侵犯海绵窦的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的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自1998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合作,连续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32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7例,脊索瘤5例,鼻咽癌和鼻咽囊腺癌5例,副鼻窦癌5例,神经鞘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颞下翼腭窝低分化癌2例,颞下翼腭窝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23例曾经1次或多次手术切除后复发。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根据肿瘤主体的部位分别选用经上颌骨入路、颞下耳前入路、或额眶入路。全部病例术中显露满意,肿瘤均得到肉眼切除,受累的颅神经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3—50个月,平均19个月,失访3例,4例术后3—6个月死亡,4例带瘤生仔,21例健在。结论由下向上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可以手术切除,近期效果满意。对颅底正常和病理性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以及多学科医生的密切协作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本文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起源和治疗作一探讨.方法对我院1981年8月以来治疗的10例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病人均行手术,其中4例行肿瘤切开取检时因大出血终止手术,1例仅行肿瘤栓塞治疗,2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肿瘤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根据手术中所见可对肿瘤能否切除作出判断.实质性成分较多的肿瘤可通过显微手术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绵窦间隙在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基于颈内动脉的自然走形,把海绵窦分为上、下、后、外侧间隙,术中对不同间隙内肿瘤采用不同切除方法。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尿崩6例,垂体功能减退危象1例,眼球外展障碍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15例术后随访3~36个月;11例肿瘤全切除中,10例无复发,1例无功能垂体腺瘤复发并动态观察;4例次全切除中,2例无进展;2例术后6个月内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效果良好,基于颈内动脉的自然走形的海绵窦间隙划分方法为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经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报告经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术后原有颅神经症状的63.6%获得改善,27.3%同术前,9.1%较术前加重,无新的神经症状出现,无疾病及死亡病例,随访7例,时间20-23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经额颞硬膜外手术入路可较好地暴露和切除海绵窦区肿瘤,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