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据报道,如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采取预防措施,其DVT发生率为37%~74%,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19%~3.40%[1].为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DVT的发生率,本文对4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采取了联合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据报道,如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采取预防措施,其DVT发生率为37%~74%,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19%-3.40%。  相似文献   

3.
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行病因高危因素评估,术前做好宣教,健康指导,静脉护理,术后用药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经护理干预,10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1].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预防,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赵小明  薛新宏  杨佐明 《河北医药》2009,31(24):3404-3404
人工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LMWH)类等抗凝药物预防性治疗THR术后DVT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本研究对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LMWH的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价低分子量肝素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致死性肺血栓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死因。笔者就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DVT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6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男31例,女30例;年龄33~83岁,平均61.98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9例,股骨颈骨折18例,髋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预防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7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来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快速外科康复理念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预防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效果,还能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单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儿111例,术后3~13 d行双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情况;对13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31.5%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R)25.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50.0% ;未见症状型肺栓塞患者.结论 术后DVT发生率与关节置换种类有关,TKR高于TH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81例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拟施行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严密临床观察,并采取药物治疗、术后早期活动、康复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措施,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3例经过检查确诊DVT,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愈后良好,其余78例未发生血栓形成。结论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深静脉血栓治疗、预防及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术患者,遵循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Ⅰ组与Ⅱ组,每组各60例。Ⅰ组在基础预防上加中药血栓通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Ⅱ组加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针剂预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预防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DVT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切开血肿、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2周,两组患者PT、INR及PLT等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中药血栓通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有效性相似.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术后出血风险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子钠组明显低,安全性高,故采取中药血栓通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邵晓华  王雅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712-2713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的常见并发症,轻者可以限制下肢活动而影响术后康复,重者可以继发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和肺栓塞而致残、致死[1].笔者对48例THR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预防术后DVT,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路德  刘璠  侍德 《江苏医药》2007,33(2):196-19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病人43例,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21例,应用LMWH预防DVT;对照组22例,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9例发生DVT,占40.9%;预防组中3例发生DVT,占14.3%(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LMWH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措施。方法 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无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为主,多种预防性治疗措施为辅。7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复查,呈阳性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后,进一步分析发病情况后,给予溶栓或手术治疗。结果 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6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8%,均无症状性肺栓塞。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治疗患者合并症,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主、机械预防措施为辅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朱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76-197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行髋关节置换患者10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预防血栓的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天内观察两组患者DVT的相关症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肢体疼痛比较,肢体周径比较,肢体温度比较,Homans征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早期DVT相关症状少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能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症状,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抗炎及对症治疗的同时于术后第3d开始服用本院自制汤剂活血饮,每日1付。结果 93例患者全部随访,其中有6例出现了并发症。其中感染1例,疼痛,4例,假体松动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肺栓塞及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中药会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后正确评估、健康宣教、体位干预、功能康复训练等积极的干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DVT和PE(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和死亡率[1],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髋关节手术120例,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在基础护理上接受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6~91岁,平均(72.5±10.5)岁。手术类别为股骨近端骨折26例,髋臼骨折4例,半髋关节置换18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40~92岁,平均(73.6±12.3)岁。手术类别为股骨近端骨折24例,髋臼骨折3例,半髋关节置换20例,全髋关节置换13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手术类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手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月,平均随访18.5月。研究组共计发生2例DVT,无肺动脉栓塞发生,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共计发生7例DVT,1例发生肺动脉栓塞而死亡,DVT发生率为11.6%,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后住院时间为(10.3±2.4)d、对照组为(18.6±3.1)d,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提高髋关节手术成功率,改善髋关节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系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见下肢,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1].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0.0%~60.0%[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血流减缓、血管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年龄一般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这都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手术前后的综合预防措施是防止DVT的关键.本文就综合预防措施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医用弹力袜用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实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医用弹力袜。结果实验组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医用弹力袜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合理选择评估时机、应用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保护血管、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及机械性预防等措施。结果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3.26%。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足提高治疗效果的天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探讨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 区分术前、术后两个阶段,为患者施以护理评估、心理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锻炼指导、用药指导、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结果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