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5天内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统计分析两组于住院期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fQRS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P〈O.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fQRS的患者,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者,fQRS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5天内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统计分析两组于住院期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fQRS的患者,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者,fQRS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5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58例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心电图特征。结果缺血性J波患者19例,比例为32.6%,无J波患者39例,比例为67.2%。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波组中有1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无J波组中18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6.2%,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心电图出现了T波高尖,39例患者存在ST段抬高现象。结论心电图检查在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且心电图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及河北省吴桥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结果,根据心电图有无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180例)及无fQRS组(17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恶性事件(MACE)发生率。用SPSS 18.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 fQRS组心肌梗死病史比例(7.7%)、肌钙蛋白I峰值[(26.8±17.6)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213.4±160.9)ng/ml]均高于无fQRS组[分别为2.9%、(22.7±17.1)ng/ml、(173.71±185.7)ng/ml];左室射血分数(52.1%±8.7%)低于无fQRS组(56.4%±7.8%);侧支循环少于无fQRS组;住院期间的MACE事件发生率(19.4%)高于无fQRS组(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fQRS对于住院期间的MACE事件有显著的预测价值,fQRS是心肌梗死(MI)急性期内有预测价值的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3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都使用心电图进行监测,了解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结果:32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T尖波增宽、15例患者出现ST段抬高、8例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12例患者出现急性损伤阻滞。此外,存在缺血性J波表现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出现缺血性 J 波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T 尖波增宽、急性损伤阻滞等征象,也有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电图变化,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22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并分组:Ⅱ级缺血组135例,Ⅲ级缺血组9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及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级缺血组人院时ST段抬高幅度(ΣST)大于Ⅱ级缺血组[(0.84±0.57) mV比(0.44±0.35) mV],溶栓后2hΣST仍大于Ⅱ级缺血组[(0.50±0.23) mV比(0.11±0.06)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溶栓后2hST段回降≥50%的比例低于Ⅱ级缺血组[56.7%(51/90)比83.7%(1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峰值高于Ⅱ级缺血组[(363±105) U/L比(212±9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9%(17/90),高于Ⅱ级缺血组的11.1%(15/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ΣST、Ⅲ级缺血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而Ⅲ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OR=0.18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Ⅲ级缺血,溶栓后易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8年3月—2022年4月在天津市桃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检查的60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形态分为ST段抬高组(n=37)及非ST段抬高组(n=23)。对心电图检查特征及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特征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检出急性心肌梗死52例,漏诊3例,误诊1例,诊断灵敏度为94.5%,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93.3%,与综合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1、1.111、2.328,P=0.242、0.292、0.127)。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比67.3%(37/55),高于表现为非ST段抬高的32.7%(1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6%,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病情康复率为94.4%,高于ST段抬高患者的73.0%,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8.
无人区心电轴在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无人区心电轴在冠心病室速中的发生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确诊为冠心病并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或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用振幅法测量窦律及室速时体表心电图Ⅰ、Ⅲ标准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计算QRS波额面平均心电轴,观察无人区心电轴的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 74例冠心病患者累计发生室速94阵,其中37阵室速的QRS波额面心电轴位于无人区.无人区心电轴发生率在右束支阻滞型室速高于左束支阻滞型室速(P〈0.01),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无人区心电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人区心电轴在冠心病室速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室速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史晓婧  李超斌 《现代保健》2011,(28):116-1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体内血钾水平的差异及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61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ST组)160例和非ST段抬高组(NST组)101例。检测入院时(距发病2—12h)血钾水平,观察两组低血钾发生率及其与室速、室颤发生的关系。结果ST组发生率30.7%,NST组发生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1)。ST组室速8例(低血钾者5例),室颤6例(低血钾者3例),其中交感电风暴1例;NST组室速1例,室颤1例。结论ST段抬高患者早期更易发生低血钾,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血钾水平相关。及时补钾,可有效预防室速、室颤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确诊率,分析和探讨心电图在诊断中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从2013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试验组,在同时间段采取同样的方法选取4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对照组,入组的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电图检测,比较2组心电图表现差异;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51,P0.05)。结论将心电图检查应用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特征明显,有助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和不伴fQRS患者以及不同fQRS时限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探讨OMI患者fQRS、fQRS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321例OMI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有无fQRS分为OMI伴fQRS组(A组,167例)和OMI不伴fQRS组(B组,154例).A组将出现fQRS的导联加长描记50mm/s心电图,连续测量3个fQRS时限,取其平均值,根据fQRS时限的数值分为≤0.100 8组(X组,96例)、0.101~0.119 s组(Y组,54例)、≥0.120 s组(Z组,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4%(131/167),B组为63.6%(98/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室性期前收缩>720个/24h发生率为28.7% (48/1 67),B组为17.5%(27/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分另为16.2%(27/167)、33.5%(56/167)、12.0%( 20/167)、34.1%(57/167),B组分别为7.8%(12/154)、21.4%(33/154)、4.5%(7/154)、23.4%( 36/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100.0%(17/17)]显著高于Y组[79.6%(43/54)]和X组[74.0%(7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Z组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70.6%(12/17)]显著高于Y组[ 42.6%( 23/54)]和X组[22.9%(22/96)],Y组显著高于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I伴fQRS患者较OMI不伴fQR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且较严重,并且随着fQRS时限的增宽,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加,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所以fQRS是高危心肌梗死患者预警的心电图新指标,fQRS时限对预测OMI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明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碎裂宽QRS波(fragmented wide QRS,f WQRS)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根据入院12导联同步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群分为f QRS组(205例)及非f QRS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心电特征值及超声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对12导联同步心电图出现f QRS波群的患者分为宽f QRS组与窄f QRS组行亚组分析,探讨宽f QRS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f QRS组与非f QRS组心电各项特征值比较,QRS时限延长[(93.12±11.74)ms vs(89.15±11.15)ms,P0.05]、QTc间期延长[(448.39±35.18)ms vs(439.93±29.79)ms,P0.05]。心脏超声结果显示,f QRS组EF值更小[(47.41±9.12)vs(50.44±7.84),P0.05],心功能较差。随访期间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宽f QRS组与窄f QRS组比较,宽f QRS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窄f QRS组(P0.05),宽f QRS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窄f QRS组[(13.02±5.00)个月vs(16.81±4.31)个月,P0.01]。结论宽f QRS波在体表心电图中出现,对远期再发心血管事件有较高的预警价值,可以做为预测心源性死亡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碎裂QRS波(fQRS)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D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NDCM患者57例,通过分析心电图上是否出现fQRS波,分为有fQRS波组33例和无fQRS波组24例,随访(18.9±4.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MVA发生率、全因病死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波组中发生MVA 15例(45.5%),无fQRS波组中发生MVA 4例(16.7%),fQRS波组中MV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组中病死6例(18.2%),无fQRS波组中病死3例(12.5%),fQRS波组病死率高于无fQRS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RS对NDCM患者的MVA发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与此类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时机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58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1(确诊后立即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 PCI,59例)、替罗非班治疗组2(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56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3例)。比较三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及远端栓塞情况,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R),PCI术后6、12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d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发生率,术后血小板计数。结果 替罗非班治疗组1、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8.3%( 58/59)和92.9%( 5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5%( 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90 min sum STR分别为(89.3±6.9)%和(82.4±7.3)%,与对照组的(65.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30 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术后6、12 h CK-MB水平显著低于替罗非班治疗组2,替罗非班治疗组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术后1周LVEF[(56.2±6.4)%]显著高于替罗非班治疗组2[(51.1±4.9)%]和对照组[(49.8±5.7)%](P<0.05),但替罗非班治疗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皮肤黏膜出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结论 术前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STEMI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急诊PCI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石伟艳  张勇  王兆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02+2604
[目的]了解急性脑干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ECG)的变化情况。[方法]用MAC-1200型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对101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进行ECG观察。[结果]101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中有79例患者在发病24h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ECG改变。其中以ST-T的改变较为多见,其次为各种心律失常,偶尔可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急性心肌梗塞。[结论]急性脑干梗塞早期常伴随有继发性各种ECG改变,其中以ST-T的改变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发病12h内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ASTEMI患者106例,年龄65~88(68.5±9.6)岁,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2),比较两组基础临床特征、心肌呈色分级(MBG)及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心肌呈色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增高(88.9%vs57.7%,P〈0.05),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把抬高回落〉50%者(70.3%VS42.3%,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后1周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6.2±7.6VS46.7±8.5,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11.1%vs6.0%,P〉0.05),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改善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指标,并有助于改善心功能。老年ASTEMI患者急诊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缺血程度,探讨其对术后心源性休克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经急诊PCI的STEMI患者390例,发病时间均在12h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248例)和Ⅲ级缺血组(B组,142例),分析住院期间两组基本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落率、PCI后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术后TIMI血流3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回落率>50%比例明显低于A组[53.2%(132/248)比29.6%(42/142)](P< 0.01),且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发心肌梗死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TIMI危险评分>3分、Killip分级>1级、前壁心肌梗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并以与心源性休克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心源性休克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年龄(P=0.008)、Killip分级>1级(P=0.049)、ST段回落率(P=0.008)及Ⅲ级缺血(P=0.001)为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是STEMI患者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对PCI后院内病死率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a small and simple system for telephonic transmission of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s (ECGs), 70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dmitted to the cardiac care unit (CCU) were included in a feasibility study.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isted of a belt with multiple electrodes, which was positioned around the chest. The ECG signal was sent to a call centre via a standard telephone line. In parallel, a standard 12-lead ECG was recorded on site. I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each lead of the transmitted ECG was compared with the on-site 12-lead ECG with regard to ST-segment changes and final diagnosis. In all 37 patients with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diagnosis was correctly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elephone-transmitted ECGs. In 96% of limb and 88% of chest leads, ST elevations which were visible in standard ECGs were correctly displayed on telephonically transmitted ECGs. In the remaining 33 patients no false-positive diagnosis was made using transtelephonic ECG analysis. A control group of 31 patients without apparent heart disease showed high concordance between standard ECGs and telephonically transmitted ECGs. Telephonically transmitted 12-lead ECGs interpreted by a hospital-based internist/cardiologist might allow a 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ay increase diagnostic safety for the emergency staff during prehospital decision making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应用常规疗法加美托洛尔治疗的45例OMI患者及应用常规疗法治疗的45例OMI患者进行多项HRV长程时域指标观察及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情况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美托洛尔治疗组治疗后HRV异常、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其中两组SDNN分别为122.36ms与99.96ms,P<0.01。缺血次数分别为21.5次/24h与25.2次/24h,P<0.05。缺血总负荷分别为386.6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