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和48名正常对照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得出HRT与HRV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室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RT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V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速组HRT现象减弱或消失,HRV各检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室速患者存在着自主神经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选择6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VT组31例,非VT组30例,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的DC值、HRV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T组和非VT组DC值低于对照组,VT组SDNN、rMSSD和pNN5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的心电学特征,分析结果为冠心病最高,51例(42.5%);其次为高血压病,11例(9.2%)。记录到室速2337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332阵(99.7%),其中97.7%为单源性室性心动过速,2.6%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阵(0.3%)。室速发作呈左束支传导阻滞波形76例(63.3%);ST-T改变109例(90.8%),其中缺血型ST-T改变占73.4%,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以8~12点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6~20点,提示这可能与室速与心脏自主神经之间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进展,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出现心血管自主神经受损,临床可表现为安静时心动过速、心率波动范围小等。这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和障碍会影响心率震荡(HRT)检测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结果[1]。本文对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HRT与静息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治疗作用。方法 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安装 ICD,并随访 18个月。结果 术中测得除颤阻抗为 5 9欧 ,除颤阈值 <10 J。术后复发室性心动过速 ,均经 ICD治疗成功转复室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与莫雷西嗪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胺碘酮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莫雷西嗪片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室性早搏数为(7439±3943)个/d,用药后的室性早搏数为(1925±1129)个/d,治疗前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数为(10.83±4.64)次/d,治疗后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数为(2.39±1.27)次/d;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室性早搏数为(7123±3378)个/d,用药后的室性早搏数为(3887±1690)个/d,治疗前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数为(10.61±3.93)次/d,治疗后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数为(4.90±2.19)次/d,(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室早数和短阵室速数均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经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48例患者给予病因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进行效果分析。结果48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治疗有效率为83.33%以上。结论对室性心动过速采取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同步直流电复律、人工调搏法效果满意,用于治愈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本文50例患者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65阵,早搏型室性心动过速60阵(96.0%)均为非持续性,其中单形性27例(54%),多形性20例(40%),多源性3例(6%)。双向性19例(38%),左室性17例(34%),右室性24例(48%),扭转性2例(4%)。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效地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增加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ILVT)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经检查是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青年男性,男女比例为3∶1,初发年龄15~40岁[1,2],随着年龄的增大心动过速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高分辨心电图鉴别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与预激综合征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方法 :对17例室律整齐的室速和12例预激综合征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电信号叠加高频滤波分析 ,观测QRS波与P波的关系。结果 :在心电信号叠加高频滤波图上 ,17例室速中16例未见P波 ,12例预激综合征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者全部见到P波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应用心电信号叠加高频滤波分析显示P波的方法有助于室律整齐的室速与预激综合征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一种较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疾病,主要以室性心动过速为发病特征,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之间的特殊心律失常。本病常反复发作,病情恶性程度较高且变化快,易使患者昏厥,甚至因室颤而致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正确认识、及早发现本病并进行有效的急救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文献报道,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DRT)与室速(室性心动过速)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4例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6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8例。比较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的主要特征。结果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在多旁道中较为多见,其QRS波与窦律伴旁道下传时QRS存在很多相似住处,不过二者在形态与时限上存在一定差异,当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从中能够看见逆行P波,这项指标对于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明确心房激动波,对宽QRS波形态了解透彻。结论逆向型ADRT在心动过速的参与过程中主要呈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它与室速存在一些差异,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了解其过往病历,在特殊情况下,可对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便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3.
罗勇 《中国实用医药》2012,(34):106-106
目的探讨心率减慢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0例心率减慢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抢救,所有患者均安装了心脏起搏器,2年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一疾病病情非常险急,心率减慢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原因,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率减慢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提到室性心动过速,都认为是一种有致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猝死的危险性很大。但并非所有的室性心动过速都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像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儿茶酚胺反应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无明确的心脏病证据,发作时QRS波呈单形性,多能自行终止,对心脏泵血功能影响不大,几乎不衍变为心室颤动,所以称为良性室性心动过速。笔者曾遇到3例良性室性动过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纤颤(室颤)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伴室颤患者6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伴室颤患者经合理有效的抢救与护理,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无一例死亡病例。结论给予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伴室颤患者合理有效的抢救与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诊断中的意义及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69例病患经先进的数字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心动过速。由于心前区导联R波自V1-V6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S波逐渐变小,利用其波形特征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左室起源室速组(A组)与右室起源室速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QT离散度、QRS时限及QRS电轴等心电图相关参数及临床特征。结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A组与B组患者室速发作过程中的QRS电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室速发作过程中的平均心室率、QT离散度、QRS时限及室速发作前的ST-T改变例数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平均心室率、QT离散度、QRS时限及QRS电轴均与左右心室起源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其中,QRs电轴是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0)。结论左、右心室起源的阵发性心动过速与患者的临床特征无相关性,但QRS电轴有利于鉴别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心室。  相似文献   

17.
李屏  吴立荣  张莉  李伟  李安敏  陈云 《贵州医药》2004,28(9):835-835
我院自2000年11月至2003年5月对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1例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RFCA),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的分析以及护理,为临床护理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73例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对其心电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可以有效判断室速的危险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73例室速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总有效率高达90.41%。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心电监测的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判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52例。并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均为窦性心律,其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657阵,其中24小时内发生1阵室速21例,2~10阵17例,10阵以上14例。结论: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其高危因素,并能客观评价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性猝死(SCD)的原因之一,常规心电图检查难以测出.2003~2008年,我们对本院30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