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出生后的前 3年被认为是一个人语言、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具有听力损失的儿童平均确诊年龄为 3岁 ,并且听力损失的程度越轻 ,发现的时间越晚。许多患有听力损失的儿童 ,由于缺乏必要的听觉刺激 ,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间。由于缺乏对于言语学习 ,社会发展、情感心理发展的必要刺激 ,相应的发展必然要受到限制[1] 。新生儿听力损失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普通新生儿病房的发病率是 0 1%~ 0 3%,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病率是 0 2 %~ 0 4 %。听力损失较其他要求筛查的疾病有较高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听力临床筛查的方法,总结临床筛查新生儿听力的经验和价值研究分析。方法:选择自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500名,所有新生儿均使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于未通过者出生1个月后进行复筛,其中有任何一项复筛未通过者均要在新生儿3个月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测试等诊断性检查。结果:实际筛查的3500名中,通过率为83.4%,实际复筛的396名中,通过率为91%,最后确诊有先天性听力损失的29例,其发病率为2.6%。结论:听力筛查可以提早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明确性质,避免漏诊、误诊,并提前进行干预,促进新生儿语言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内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统计指标,探讨国内新生儿听力筛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于工作中需要提前做到的要点。方法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式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以及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我院随机抽取的50例高危新生儿和5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高危新生儿组和正常新生儿组,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听力测验,对两组的听力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和探讨。结果在这100例新生儿经过动听性脑干反应法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法两种方式筛查之后,50例高危新生儿对于动听性脑干反应法有37例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有29例通过,50例正常新生儿中对于动听性脑干反应法46例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法有41例通过,经过两种方式方法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发现高危新生儿组和正常新生儿组之间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新生儿对于听力筛查的通过比例,明显要小于正常新生儿的通过比例,动听性脑干反应法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法在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将两种方式融合,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初步资料,以便早期干预。方法:新生儿出生3—4天及出生42天分别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OAE)进行普遍听力初筛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内转诊至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接受脑干诱发电位(ABR)诊断。结果:筛查住院期间新生儿1508例,初筛通过1389例,通过率92%,42天后未通过初筛的119名中有116名接受复筛,最后未通过复筛的7例接受ABR诊断,最后确诊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3例,听力损失发病率1.98‰。结论: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理想的检测方法。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时间节点有两个:(1)初步筛查(初筛),在新生儿生后3~5d住院期间内进行;(2)重复筛查(复筛),出生42d的新生儿访视时进行。往往是初筛没有“通过”,或者初筛过程“可疑”,也有些初筛过程已经“通过”,但属于听力损失高危儿童。时间节点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方法:应用丹麦研制的手持式耳声发射仪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TEOAE)配合听性脑干反应(ABR)两步筛查。结果:新生儿听力筛查1219例,听力筛查率99.03%,3例诊断为听力障碍,听力异常发病率为0.25%。结论:耳声发射技术是适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无创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配合听性脑干反应两步筛查,可大大降低假阳性率,及早发现听力损失儿,尽早进行听力追踪,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本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获得本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基本资料。方法选择出生的活产新生儿于出生后72h接受耳生发射(OAE)测试,所有接受初筛的婴儿在出生42d后,再次接受OAE检查,未通过者做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一耳不通过即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均经两次以上重复测试。结果3270名新生儿中2846名(87.0%)初筛通过;424名未通过,于出生42d后复查。410例通过。OAE测试总的通过率为99.6%。4例接受ABR检查,诊断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2‰。结论本地区采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94名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OAE)测试,两次未能通过OAE测试的婴儿,再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新生儿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发生率约为1.34%,其中重度听力损失发病率为0.19%。男婴听力损失发生率(1.85%)与女婴(0.7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外耳道闭锁、腭裂和母亲患梅毒的新生儿发生听力损失的几率显著增高。结论:广州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仍较高,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和治疗听力障碍的儿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联合应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对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HS)实施模式及可比性研究。对听力障碍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以减轻言语及智力障碍。方法用DTICON MAICO ERO.SCAN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3—10天初筛;30天复筛;TEOAE复筛未过者,3个月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第一次筛查,未过者,5个月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第二次筛壶,未过者,转诊。结果初筛率98%(29950/30561),通过率93%(27854/29950)。异常率7%(2096/29950)。复筛率41%(12280/29950),通过率97%(11912/12280),异常率3%(368/12280)。AABR3个月实际筛查210人,失访158人,通过率54%(114/210),AABR5个月实际筛查56人,失访40人,通过率45%(25/56),转诊31人。确诊听力缺失6人,异常率万分之二。结论TEOAE与AABR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敏感性、准确性,是一种快速、客观、有效的电生理测试听力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新生儿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可影响患儿的言语—语言、情感、认知等功能的发育。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障碍的主要手段,也是早期干预的前提。早期干预对预防聋哑和促进言语—语言发育障碍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Zakzouk SM 《Saudi medical journal》2003,24(3):245-247
Hearing loss is an "invisible" handicap. If detection is delayed or denied, significant speech, languag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lay may result. Delayed identification of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will lead to missing a lot of sound input which can in turn affect their communication, learning, behavior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uture performance in school and work. The world literature on programs for 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 comes mainly from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ere most births take place in hospitals. Nowadays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most births take place in birthing hospitals. It is therefore possible to apply the program in these hospitals, provided training of the staff and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is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原因,以降低假阳性发生率。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用ERO-SCAN耳声发射仪(德国MAICO公司),采用快速自动筛查方法为50 271例新生儿行听力筛查,对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行ABR和耳科学检查,明确有无听力障碍及其程度。随访1年以上,分析135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的听力学资料,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同期参加听力筛查的全部新生儿的比例,或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未通过听力筛查者的比例,分别计算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的假阳性率。结果:听力筛查50271例中,135例异常,ABR检查确诊31例有听力障碍,104例排除了听力障碍确定为假阳性。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同期参加听力筛查的全部新生儿的比例,听力筛查假阳性率为0.2%(104/50271);而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未通过听力筛查者的比例,听力筛查假阳性率为77.1%(104/135)。结论:随着听力筛查的广泛开展,听力筛查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听力筛查中假阳性率很低,但其绝对数量不可忽视,特别是假阳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患儿家属的担心和害怕、增加患者的就诊次数和花费等,因此,应重视假阳性出现的原因,以合理的解释、处理和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儿科、耳鼻咽喉科和围产医学学界依然面临着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临床实践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山东省、江苏省和北京市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系统临床的工作经验,提出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中网络建设的主题,以供国内儿科学、耳科学和围产医学的同道在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运用电生理学检测技术对所有住院期间的新生儿进行普遍听力筛查,英文名称为universalnewbornhearingscreening(UNHS)。这项社会化系统化的优生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并在欧美国家首先开展起来,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活动。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乃至儿童听力保健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9年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国爱耳日的通知”,2002年中华医学会举办第一次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到2004年我国卫生部首次正式向全国颁布“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规范,为这项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依从性的临床干预,为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降低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的失访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统计本院2006年10月-2009年9月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失访率,分析讨论筛查率低、失访率高原因,并提出干预控制措施;前瞻性监测2010年10月-2012年9月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失访率,比较干预前后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失访率变化.结果:干预前本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率为75.27%,复筛率为52.13%,失访率为82.01%,而干预后初筛率为97.14%,复筛率为91.77%,失访率为40.19%,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依从性的临床干预,可提高家属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重要性的认识,有效提高筛查覆盖率,降低未通过听力筛查婴幼儿的失访率,有助于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7.
518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探讨,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听力障碍的患儿,以便及时干预治疗。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听力筛查仪进行初筛,未通过的在生后42 d左右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则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确诊和治疗。结果听力筛查初筛率99.62%,初筛通过率96.53%;复筛率98.89%,复筛通过171例,复筛通过率96.07%;异常率0.58‰,异常发生率低于国内发生率(0.3%)。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重要和必要;TEOAE具有客观、敏感、准确、操作简便、无创等特点,是一种适用于临床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浙江省卫生厅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已于2002年9月中旬在杭州市召开。这次学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的重要特点是:(1)首次在我国医学领域中锁定了关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听力检(监)测和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与早期干预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大范围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HS)的可行性,以及对筛查出的听力障碍新生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上海市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情况,包括筛查人数、初筛率、初筛和复筛阳性率、确诊人数以及听力障碍程度的分布。筛查技术采用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法,于出生后3 d内和42 d内分别进行初筛和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三个月内转至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予以确诊。确诊后的婴幼儿六个月内进行干预,并进行跟踪随访和评估,比较干预和未干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2002~2005年筛查总人数分别为56191、82662、86940、121460例,初筛率分别为83.38%、93.93%、94.01%和98.03%,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2.53%、11.41%、12.00%和11.92%;复筛率分别为63.92%、63.47%、71.50%和70.04%,复筛阳性率分别为10.40%、13.48%、11.00%和10.74%,最后确诊人数分别为125、128、129、433例。由此得出上海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2.35‰(815/347 253)。确诊患儿中双侧中度以上听力损失319例(39.14%,319/815),截止2005年6月随访资料完整者194例,其中中度以上进行系统干预者34例,因经济原因等未行干预者31例,两组语言及认知发育相差显著(P<0.05),接受干预组语言和认知发育接近正常儿童水平。结论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政府统一协调和学科合作的UNHS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对确诊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患病率及特征。方法采用GSI70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对2006年5月~2009年1月我院产科出生的6 159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出生后3~7 d或出院前初筛,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42 d复筛,仍未通过者转诊至指定医院接受诊断性耳声发射、听脑干反应和40 Hz听相关电位检查。结果接受听力初筛人数5 594例,筛查率90.83%,初筛通过4 641例,初筛通过率82.96%,需复筛953例,实际复筛507例,复筛率53.20%,复筛通过447例,复筛通过率88.17%。确诊为听力障碍者13例,听力障碍患病率2.53‰,男性6例,患病率2.41‰,女性7例,患病率2.63‰,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新生儿8例,患病率1.69‰,重症监护室新生儿5例,患病率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听力障碍患病率男女无差异,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听力障碍患病率高于正常新生儿的患病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两步筛查法可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