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注射两种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糖尿病100例,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50例为胰岛素泵组,另50例为胰岛素注射组.胰岛素泵组使用诺和灵R,每天以原有胰岛素总量的一半为基础值,使用泵持续一天输入皮下,胰岛素用量为0.2~2.0 U/h,余下的一半使用泵按照一日三餐分为20%、15%、15%追加注入皮下;胰岛素注射组使用胰岛素在每日三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以及利用诺和灵N在患者睡觉前进行皮下注射.对两组不同给药方式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在平均控制天数内,胰岛素泵组为(3.9±0.5)d,胰岛素注射组为(8.5±5.3)d(P<0.05);胰岛素泵组每日平均胰岛素用药量为(32±5.2)U,胰岛素注射组每日平均胰岛素用药量为(41±6.3)U(P<0.05).平均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组约为2%,而胰岛素注射组为8%(P<0.05).结论 在治疗糖尿病时使用胰岛素泵的给药方式疗效大大高于使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河南省辉县市全人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四大类慢性病的发病状况和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辉县市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获取当地2009-2010年全人群4大类慢性病的发病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各类慢性病年均发病率和构成比。结果两年共报告慢性病发病22 015例,四大类慢性病总的年均发病率为1 351.46/10万。其中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年均发病率分别为659.19/10万(构成比为48.78%)、334.69/10万(构成比为24.76%)、255.93/10万(构成比为18.94%)、101.66/10万(构成比为7.52%)。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前5位的分别为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肠癌。结论辉县市全人群4大类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危险因素,建议加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方式及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负担重等特点,是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1]。疾病监测是预防医学的最重要基础。慢性病监测主要是测量、观察这类疾病的发病动态和流行态势,以及相关的社区健康干预效果,为制订防治对策和措施以及今后的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监测,还能够及时识别处于高危险之中的人群,识别新出现的慢性病,发现慢性病病人,使以后的干预方向更准确,方法更合理,资源消耗更少,各种效果、效益、效用更高。因此,开展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津县2008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津县2008年慢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慢病报告发病率968.48/10万,糖尿病发病率居首位,发病率390.29/1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153.61/10万,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135.15/10万,脑卒中241.96/10万;50岁以上的占89.65%;糖尿病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344.78/10万和530.05/10万,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54.19/10万和116.26/10万、185.96/10万和121.51/10万;脑卒中发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43.53/10万和240.39/10万。结论新津县2008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发病率较高,糖尿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脑卒中发病率男女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宁海县深圳镇居民201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1年宁海县深圳镇上报的慢性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报告慢性病368例,报告发病率1069.46/10万。其中恶性肿瘤110例,发病率为319.67/10万;心脑血管疾病106例,发病率为308.05/10万;糖尿病152例,发病率为441.73/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 <0.05),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报告的恶性肿瘤病例中,发病前5位的是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男性发病前5位是肺癌、胃癌、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女性发病前5位是乳腺癌、子宫癌、肠癌、肝癌和肺癌。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中,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的发病率较高,报告的糖尿病病例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结论 宁海县深圳镇居民慢性病发病率高,发病与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致死因素也随之变化。南关区共有18个DSP(死因监测)疾病监测点,均为国家级疾病监测点,承担着全区死因监测工作。按照国家CDC的要求,从2007年1月113开始,所有DSP监测点实行网络直报。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居民死亡原因,提高防控能力,笔者对2012年全区网络直报的死亡居民资料进行整理,做出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建立稳定的监测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培训督导。结果提高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工作水平。结论逐步开展电子报告是今后质量控制工作的努力方向,建立全面、均衡、有效的疾病监测体系,对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为掌握北京市昌平区常住人口监测人群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在2002、2005、2008年分别进行了三次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宁市兴宁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当地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导出2008~2010年南宁市兴宁区死亡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2008~2010年当地居民年粗死亡率分别为459.14/10万、482.04/10万和587.6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2.99/10万、465.26/10万和562.75/10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导致居民死亡前5种因素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4种,占全死因构成的78%,主要病种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与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造成的社会负担越来越引起公共卫生界的重视。因此,对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对我国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索监测现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对照组(胰岛素多次皮下输注)各37例,对比血糖水平、不良妊娠结局、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餐后1 h血糖水平(6.12±0.07)mmol/L、2 h血糖水平(5.32±0.04)mmol/L、治疗总有效率97.30%、不良结局发生率5.41%均优于对照组(7.74±0.57)mmol/L、(6.01±1.24)mmol/L、67.57%、24.3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1、3.417,χ^2=16.854、9.314,P<0.05);但两组空腹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皮下输注比多次皮下输注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持续皮下输注(CSII)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人型普通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8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两组:(1)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人型普通胰岛素(No R)治疗组;(2)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In A)治疗组,治疗5~7 d后,比较两组血糖、体重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能明显下降,空腹血糖下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In A组餐后血糖明显低于No R组〔(7.99±1.24)mmol/L vs(11.11±1.56)mmol/L,P<0.05〕;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o R组〔(0.36±0.31)次/人vs(0.98±0.29)次/人,P<0.01〕;In A组治疗前后体重没有明显变化〔(76.12±7.55)Kg vs(75.95±6.54)Kg,P>0.05〕,No R组治疗后体重明显增加〔(77.70±5.98)Kg vs(74.56±7.07)Kg,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更好的控制餐后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不增加体重,是控制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对设计符合GB9706.27—2005《(IEC60601—2—24:1998)《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中50.102容量式输液泵,容量式输液控制器和注射泵准确性试验要求的测试系统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输液泵/注射泵的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输液泵和注射泵的调研及其市场需求情况.从人因工程学、实用性和在核磁共振成像环境下应用等角度提出了下一代输液泵如主射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9.856 5,P=0.000 0),实验组患者的停药后血糖维持良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8.705 1,P=0.000 0),实验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460 8,P=0.000 0).实验组患者治疗的临床临床优良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 = 7.384 6,P=0.024 9).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良好,明显优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其疗效及不同情况下胰岛素用量情况。方法:对42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治疗,观察总体胰岛素泵应用情况.在初诊、老年、围手术期情况下胰岛素泵应用上的差别。结果: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总体血糖在(7.5±2.6)d达标.初诊组与非初诊组总体基础率和餐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达标较慢,餐前胰岛素用量和基础率均较高:老年组基础率较低。结论:CSⅡ可迅速有效使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消除高糖毒性,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不同人群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应用方法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高血糖治疗差异。方法  2 6例需胰岛素治疗的高血糖病人住院进行了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⑴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治疗 (CSⅡ组 :1型DM 4例 ,2型DM 2例 ) ;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MSⅡ :1型DM 3例 ,2型DM 17例 )。二组治疗目标血糖值均为三餐前血糖及睡前末梢血糖≥3 6mmol/L且≤ 7 2mmol/L并至少 3d。结果 二组病人最终均达到了目标血糖值 ,但CSⅡ组更接近正常水平 ,平均高血糖控制天数有显著性差异。CSⅡ组 :(8 3± 1 3)d ,MSⅡ组 :(13 6± 2 4 )d ,(t =5 136,P <0 0 5 )。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CSⅡ :(4 3 4± 8 4 )u/d ,MSⅡ :(4 7 2± 8 7)u/d ,(t =0 94 5 ,P >0 0 5 ) ,而CS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Ⅱ组 ,CSⅡ :(0 67± 1 3)次 /人 ,MSⅡ :(2 15± 1 4 )次 /人 ,(t =2 30 5 ,P <0 0 5 )。结论 CSⅡ组可较MSⅡ组更快更有效控制高血糖 ,并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注射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II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后,血糖控制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提高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iasion,CSII)注射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II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后。血糖控制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提高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自控式输注泵的安全性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ZS-SZB-I型一次性使用自控式输注泵(镇痛泵)为例,说明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方法,以及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贯穿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