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的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在2010年6月~2011年12月间,共20例病人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并行D2/D2+淋巴结清扫.与2009年1月~2010年6月的17例开腹全胃切除手术相比较.结果 20例腹腔镜和17例开腹全胃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21.78±44.35) min和(182.35±30.04)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61.00±109.06) ml和(241.18±161.28) ml,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分别为(21.75±7.17)枚和(21.06±7.03)枚,远近残端无肿瘤残留.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05±0.89)d和(3.88±0.99)d,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15±0.81)d和(4.21±1.30)d.术后上消化道钡餐有钡剂反流入食管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9.41%).结论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开腹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等优点,且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胃-食道返流.  相似文献   

2.
李玉良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85-1385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胃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9例近端胃贲门癌患者采用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术,在食管与残胃之间,间置一段空肠,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2~3 cm处折叠缝合空肠浆肌层2针重建贲门。结果全部病人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无明显胆汁和食物反流,无营养不良及倾倒综合征发生。3年以上生存率与国内报告一致。结论该术式并发症少,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间置空肠代胃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行全胃切除后I或Ⅱ型间置空肠代胃生理功能。方法:31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其中胃底贲门癌经胸腹联合切除8例,行I型间置空肠代胃吻合3例,Ⅱ型间置空肠代胃5例;胃体癌经腹切除者23例,其中I型吻合13例,Ⅱ型10例。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率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1个月至6个月作钡餐检查,见间置空肠袢均呈不同程度的“囊袋”扩张。30-60min I型和Ⅱ型排空时间分别为62.5%和66.7%,80-120min内分别为37.5%和33.3%。饮食恢复正常,血浆总蛋白56-75g/L,占74.2%(23/31),46-55g/L 25.8%(8/31)。血红蛋白110-160g/L占38.7%(12/31),96-105g/L 61.3%(19/31).体重比发病前减轻3-5kg,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者9例。按Visik分级,全组患者生活质量达到Ⅱ-Ⅲ级之间。结论:临床Ⅱ,Ⅲ期的胃上部癌应选择行全胃切除术,而全胃切除术后间置空肠I型或Ⅱ型代胃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切除胃小弯的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切除胃小弯的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66例胸段食管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共142例;对照组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共124例。结果 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本术式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以及手术技巧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8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手术48例(经腹组),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34例(经胸腹组)。结果经腹组平均住院时间24d,平均手术时间2h 56min,平均输血量460ml;经胸腹组则分别为28d、3h 50min、720ml。1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瘘4例(经腹组1例、经胸腹组3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出血2例、脓胸2例、膈下脓肿1例。2例死于吻合口瘘。结论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应合理掌握指征,对于非贲门胃上部癌、食管侵犯在2cm或以下者以及BorrmannⅠ、Ⅱ型的胃上部癌应优先考虑经腹路径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以及手术技巧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总结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8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手术48例(经腹组),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34例(经胸腹组).结果 经腹组平均住院时间24 d,平均手术时间2 h 56min,平均输血量460 ml;经胸腹组则分别为28 d、3 h 50 min、720 ml.1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瘘4例(经腹组1例、经胸腹组3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出血2例、脓胸2例、膈下脓肿1例.2例死于吻合口瘘.结论 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应合理掌握指征,对于非贲门胃上部癌、食管侵犯在2 cm或以下者以及Borrmann I、Ⅱ型的胃上部癌应优先考虑经腹路径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空肠造瘘术治疗食管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组患者行胃和空肠造瘘术行胃减压,避免胃液及营养液返流入食管,食管旷置后瘘口愈合.结果 本组治疗均成功,使其治疗期间维持足够的肠内营养,改善营养状态,瘘口自行愈合.结论 此法疗效满意,方法 简便安全易行,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 患者,54岁,因“反复黑便半年,伴头昏、乏力2天”,以“贫血待诊”入院。检查:贫血貌,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平坦、柔软,全腹部未扪及包块,剑突下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血常规:RBC2.23×10^12/L,Hb 52g/L,HCT15.8%。胃镜见胃窦小弯侧巨大新生物,表面破溃、覆污苔,胃腔狭小,伴胃潴留,活检易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后P型空肠间置代胃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FJI)两种恢复食物经十二指肠路径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50例胃癌患者在东华医院行全胃切除术,其中27例行P型空肠间置代胃消化道重建术,23例行FJI消化道重建术。术后第1天至第7天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监测两组患者体重、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计算营养评定指数(NAI)。结果 50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围术期及化疗相关死亡。术后6个月P型组和FJI组的体重减轻量[(3.67±0.91)kg比(3.44±0.52)kg,P=0.28]、血清总蛋白[(52.62±1.67)g/L比(53.22±1.24)g/L,,P=0.16]、血清白蛋白[(31.26±1.29)g/L比(30.70±2.41)g/L,P=0.32]、血红蛋白[(118.01±5.96)g/L比(117.83±6.72)g/L,P=0.92]、NAI(P=0.39)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11.1%比13.0%,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两组的体重减轻量[(2.71±0.45)kg比(2.74±0.42)kg,P=0.77]、血清总蛋白[(53.93±1.66)g/L比(53.34±1.84)g/L,P=0.24]、血清白蛋白[(32.60±1.42)g/L比(30.76±2.10)g/L,P=0.23]、血红蛋白[(124.18±6.56)g/L比(119.99±6.13)g/L,P=0.16]、NAI(P=0.43)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7.4%比8.7%,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P型和FJI这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晚期贲门胃底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将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贲门胃底癌患者先行介入治疗两次,两周后进行放射治疗(联合治疗).介入治疗是经胃左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有肝、肺转移者同时行动脉化疗;贲门胃底癌放射治疗为肿瘤区照射点Dt:50Gy,25次/35 d.结果 联合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平均缓解期、平均生存期和一年生存率分别为:91.43%,(10.8±1.22)个月,(15.5±1.73)个月和88.57%.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放疗在相对节约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有效延长晚期贲门胃底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径路的选择与外科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经左胸和胸腹联合切口手术治疗贲门癌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种手术切口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手术切口各有其优缺点,手术切口的选择应重点考虑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置管营养治疗急性胰腺炎致胃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胰腺炎需要长期禁食,长期禁食将造成患者营养状况下降、恢复延迟。营养支持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上较多应用的营养方式是肠内营养。本文报道了在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置管营养治疗1例急性胰腺炎致胃瘫患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营养不良已被公认为是直接影响住院病人的治愈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1-3]。我科对胃十二指肠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使用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和相关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低位食管癌患者经左胸空肠造口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2例年龄≥70岁的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经左胸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后,再经左胸完成空肠造口术,在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空肠管饲肠内营养.结果 在肠内营养期间,患者无肠梗阻、肠内营养液腹腔内渗漏、局部或腹壁内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8天患者体质指数为(20.89±2.26) kg/m2,血清白蛋白为(32.69±2.87)g/L,血清前白蛋白为(0.106±0.067) g/L.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5例,痰细菌培养鲍曼不动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葡萄球菌3例(2例并发葡萄球菌脓胸),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全部患者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经左胸空肠造口术是安全可行的,也是可选择的肠内营养置管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口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口术的方法. 方法: 114例病人胃造口术(PEG)采用Pull法,26例空肠造口术(PEJ),在PEG基础上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空肠造口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 结果: PEG成功率为100%,通过改良胃镜下直接置管方法,26例PEJ全部一次放置成功.15例局部有活动性出血, 8例局部有分泌物和红肿,经相应处理后缓解.21例引起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治愈,1例胃黏膜下出血,形成血肿, 1例在第8天发现胃造口内固定片嵌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PEG简单、安全、可行;PEJ方法可一次使造口管到达空肠,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在高龄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PEJ的高龄病人,年龄为75~97(83.1±6.9)岁.观察病人术前1d与术后3个月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病人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共4例.术后3个月病人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较术前1d显著增高,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对高龄病人行PEJ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部基底细胞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忻18例鼻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变缺损13例采用颈部全厚皮片移植的办法修复,5例采用鼻唇沟游离皮瓣修复。结果所有18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皮片、皮瓣企部成活,面部外形美观。随访6个月至11年,无并发症,肿瘤尤复发。结论手术治疗是鼻部基底细胞癌治疗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颅后好。完整切除肿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在肠外瘘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可行性、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观察15例肠外瘘病人接受PEJ的置管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导管留置时间. 结果:平均置管时间为(17.1±6.6)min,成功率为93.75%(15/16),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2/15),空肠管堵塞和切口局部感染各1例.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96.7±42.2)d. 结论:PEJ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易于护理,病人痛苦少、易于耐受和可长期带管等优点,适合肠外瘘病人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经腹全胃切除P型空肠袢代胃术治疗贲门部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治疗贲门癌手术入路新方法及不同胃切除范围的的综合疗效。方法 自 1992 -0 1~ 2 0 0 2 -0 1共经腹手术治疗贲门癌 78例 ,其中全胃切除P型空肠袢代胃术 3 0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48例 ,术后随访时间 6个月~ 5年。结果 切除肿瘤上方食管 >5cm ,切缘无癌残留 ,清除的纵隔下部淋巴结转移率达 18 4%。全胃组 5年存活率大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组 ,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组。结论 对Ⅲ期肿瘤患者或Ⅱ期发现No5、6组淋巴结有转移者应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P型空肠袢代胃术符合生理要求 ,并发症少。经腹手术安全彻底 ,但有一定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置管术(PEG/J)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肠内营养(EN)治疗中的可行性. 方法:观察92例SAP病人接受PEG/J的置管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导管留置时间等指标. 结果:平均置管时间为(17.7±4.2) min,成功率为97.8%(90/92),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 (7/9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76.6±26.8)d. 结论:采用PEG/J对SAP病人早期行EN支持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病人耐受良好、可长期带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