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乌头与瓜蒌、半夏同用治疗心绞痛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蒌、贝、蔹、芨攻乌"是中药"十八反"中明确提出的.笔者一次偶然失误,给一位心绞痛患者应用瓜蒌桂枝半夏汤合用乌头赤石脂丸加味,不料服用1剂后,心绞痛消失,5剂服完诸症均除.笔者经过平时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在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只要抓住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乌头与瓜蒌、半夏相反药物同用,不但没有副作用,而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药“十八反”中有“半萎贝蔹芨攻乌”之说,说的是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与乌头相反,不宜配伍。但由于乌头并非单一品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混淆。而乌头类中药,一般都具有毒性,有的毒性还很大,一旦用错,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有必要从其来源、加工炮制方法、功能主治、临床应用、毒性反应与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3.
<正> 笔者习医之初,师者即谆谆告之:附子、半夏慎勿相伍,盖因其性相反也。然相反之说实源于金元时代的《十八反歌诀》,中有“贝、蒌、半、蔹、芨攻乌”之说。虽未提及附子,但半夏反乌头,《博物志》言:“附子、乌头、天雄一物也”。《本草纲目》亦曰:“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简明中医辞典》亦载“半夏反川乌、草乌、附子”,故附子与半夏不得相伍,由此可证。 然附子、半夏相伍为用者,当首推仲景。其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草乌与生半夏、法半夏配伍反与不反及其化学实质。方法采用Bliss法分别计算草乌提取液、草乌与生半夏合煎液、草乌与法半夏合煎液的LD50;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两合煎液的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两合煎液中毒性成分差异。结果草乌提取液、草乌与生半夏合煎液、草乌与法半夏合煎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7.96、4.40、12.20 g·kg~(-1)。两合煎液化学成分比较,草乌与生半夏合煎液中去氧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北草乌碱、10-脱乙酰乌头碱(双脂型)和10-OH-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单脂型)含量均明显增加,中乌头胺和阿克他林(醇胺型)等含量稍微上升,但尼奥林(醇胺型)含量有所减小。结论急性毒性显示,与单用草乌相比,草乌与生半夏配伍后LD50减小,毒性增大;草乌与法半夏配伍后LD50增大,毒性减小。草乌与生半夏、法半夏配伍毒性增大或者减小与酯型生物碱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天花粉反乌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反歌诀中“半、楼、贝、蔹及攻乌”广为中医同道熟知。现代许多中医药学书籍中,十八反一项大多注明栝楼与天花粉均反乌头,致使现在中医临床上把天花粉与乌头、栝楼与乌头的配伍均视为配伍禁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试陈管见,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附子与贝母单用及配伍后体内外抗肿瘤实验,验证“半蒌贝蔹芨攻乌”中附子与贝母配伍禁忌理论。方法:生附片与浙贝母单用及配伍对小鼠Lewis肺癌抑瘤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测量对小鼠肿癌LM,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附子、浙贝单用均有抑瘤及抑制癌转移作用.但两药配伍后无增效作用,以流式细胞仪测量附子贝母提取物相当于生药75mg/mL时能显著增加LM2细胞凋亡率,但两药配伍(1:1)后单药浓度均为75mg/mL时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附子单用时的凋亡率,表明两药配伍后对肿瘤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减弱。以上实验表明附子与贝母两药配伍在抗肿瘤药效方面无明显协同增效作用。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支持“乌头反贝母”的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基于甲醛足底皮下注射致痛模型,检测致痛小鼠给药后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明确制川乌和法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白及各单药及1∶1、1∶2和1∶3配伍组合的镇痛效果,并通过联用κ阿片受体激动剂U-69593或拮抗剂Nor-BNI以及ELISA检测致炎足NO、PGE2和TNF-α含量方法,进一步分析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制川乌单用能明显缩短致痛小鼠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此作用减弱,呈量效关系。制川乌联用Nor-BNI后可使舔足时间延长至不给药的状态;联用U-69593后舔足时间比之前缩短,再配伍法半夏、白及后舔足时间明显延长;制川乌单用能明显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炎症足中NO、PGE2和TNF-α的含量,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相关因子含量升高。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功效可能是“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其机制与干扰κ阿片受体活化及增高炎症局部促炎介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制草乌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和探讨不同配伍比例下甘草和诃子对制草乌药材中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Alltima C18柱(4.6 mm×150 mm,5μm),以甲醇-5%三乙胺水溶液(72:28,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5 nm,测定追踪草乌单煎及草乌-甘草、草乌-诃子合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结果 次乌头碱回归方程Y=15.669X +0.180 2(r =0.999 3),在0.2 ~8.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95.31%,RSD5.14%.草乌-甘草、草乌-诃子合煎后其次乌头碱含量均低于草乌单煎,且在相同配伍比例下,草乌-诃子合煎液中的次乌头碱含量低于草乌-甘草合煎液.结论 甘草、诃子与草乌共煎均有减轻草乌毒性的作用,两个配伍药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半蒌贝蔹芨攻乌”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蒌贝蔹芨攻乌”属中药“十八反”范畴,历来一直被视为配伍用药禁忌。延至现在,《中国药典》1985、1990年版仍规定:川乌(包括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天花粉、犀角同用。同时还规定: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笈同用。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相反药物同用者屡见不鲜,近代亦有提出不同意见的。  相似文献   

10.
“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腾  庄朋伟  赖晓艺  卢志强  李丽娟  张艳军 《中草药》2013,44(17):2442-2445
目的 通过对“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反药组合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半萎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性变化规律.方法 以“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乙醇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评价各单味药的急性毒性;各药对组合中生川乌的剂量固定为LD50,另一单味药的给药剂量随配伍比例的变化而逐渐增加,以小鼠死亡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药组合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生川乌的LD50为4.4 g/kg,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的MTD分别为300、37.8、272、167、180g/kg;生川乌配伍生半夏无相反现象;生川乌与瓜萎配伍比例在4∶1~8∶1时相反,在2∶1~1∶6时不反;生川乌与浙贝母配伍比例在6∶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生川乌与白蔹配伍比例在3.5∶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白及与生川乌配伍比例没有明显的毒性变化规律.结论 生川乌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明显;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醇提取物急性毒性不明显;反药组合的配伍比例对“半萎贝蔹及攻乌”相关药物急性毒性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栀子中总环烯醚萜苷和栀子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姚干  何宗玉  方积年 《中草药》2006,37(1):57-64
目的建立栀子中总环烯醚萜苷测定方法,研究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栀子苷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目标成分,考察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栀子苷的吸附和洗脱条件。结果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最大吸收波长为238 nm,与栀子苷一致,栀子苷在9.36~21.84μ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37%;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将提取物中总环烯醚萜苷由45.45%提高到83.72%,栀子苷由24.46%提高到62.28%。结论HPD 450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富集并纯化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栀子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附子中脂类生物碱(脂碱)的溶解性,确定四逆汤中脂碱的来源。方法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比较生附子、四逆汤、煎煮后生附子药渣、生附子与半夏共煎液中的生物碱。结果在四逆汤中检测到少量脂碱,在生附子与半夏共煎液中未检测到脂碱,脂碱成为煎煮过生附子中的主要生物碱。结论脂碱在加热条件下也不溶于水,在四逆汤中检测到的脂碱来源于双酯型生物碱的酯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13.
5个不同产地半夏镇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半夏的镇咳效果。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观测5个不同产地半夏的镇咳作用,以Bliss法计算出各产地半夏咳嗽次数抑制率的ED50.结果:甘肃西和、四川绵阳、云南昭通、湖北天门、安徽南陵5个产地的半夏对氨水诱发的小鼠咳嗽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咳嗽次数的ED。分别为2.76,3.01,14.34,0.47,0.70g生药/kg。结论:不同产地的半夏均表现出一定的镇咳功效,但其ED50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商铁刚 《天津中医药》2011,28(4):315-316
从《金匮要略》含有半夏与茯苓两药的5首方剂中,论述其在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中的作用。半夏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其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中有比葡萄糖醛酸强的抗马钱子碱、乙酰胆碱的作用外,还可以增加胃肠顺应性蠕动。茯苓含有钾盐,其对植物神经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似与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关。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患者主症除有疲劳乏力、恶心呕吐外,患者还有嗳气、胀气、食欲不振等症,治疗中加入半夏与茯苓有良好的疗效,可能与上述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常态及虚寒状态小鼠体内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研究虚寒状态和常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浓度差异,分析不同机体代谢环境的差异,在代谢层面说明药物毒性发生与机体的代谢环境有关。方法:复制小鼠虚寒状态模型,连续给予附子水煎液14d,用HPLC检测第1,7,14天虚寒状态及常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浓度;同时观察小鼠的存活率。结果:附子水煎液对虚寒状态小鼠机体代谢起调节作用,给药14d后,其血药浓度恢复或接近正常组水平;附子水煎液对常态组小鼠的体内代谢环境存在扰动,给药7,14d的血药浓度均比第1天高;在14d的给药周期内,虚寒组血药浓度的变化范围小于正常组。附子水煎液灌胃后第7天及第14天,虚寒状态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态组小鼠。结论:常态及虚寒状态小鼠血药浓度的差异提示常态和虚寒状态小鼠的代谢环境存在差异,代谢环境在给予附子水煎液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附子在临床上产生毒性的剂量不同与机体的代谢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葛根来源于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的干燥根,该研究在对野葛根系的实地调查及对块根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阐明野葛膨大块根的发育与异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野葛的根系有种子发育和不定根发育2种类型,根系中的根可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膨大的块根、不定根和输导根3种类型;块根由不定根发育而来,其次生结构符合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征;随着根的发育,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外侧开始出现片段状的异常维管组织,最终根中的异常维管组织呈"同心环状"分布于次生维管组织的外方,膨大的块根可具有4~6个环状的异常维管组织;野葛块根的性状是其内部异常维管组织的发育形成的,异常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膨大块根的主体部分。研究结果揭示了野葛块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也为合理采收野葛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麦冬块根膨大及药材形成规律,为麦冬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大田栽培,间隔7~10 d连续采样。以测定15株均值计算麦冬各部分干物质分配和积累规律,以测定15粒均值计算块根数量、大小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对麦冬块根纤维特征进行观察,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麦冬项下性状描述对麦冬药材性状变化进行观测记录。结果在四川地区麦冬块根从10月份开始膨大至次年4月结束。最初形成的生长于麦冬茎基的不定根多为营养根,可膨大形成块根的不定根多为后期茎基部四周生长出的不定根。麦冬单株块根基本在5~20个,多数在8~10个,极个别超过20个。不定根一般从根尖一端开始膨大逐渐延长形成纺锤形块根,块根形成后根尖可继续生长形成不定根,新形成的不定根可进行2次膨大,极个别不定根可出现3次膨大,形成串珠状。显微观察结果显示麦冬块根膨大主要是由皮层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层数增加形成,其中皮层细胞体积增大起主导作用。麦冬块根开始膨大,须根和茎叶部分干物质积累快速减缓至最终停止,块根干物质积累在前期增长速率快至3月中下旬基本呈动态平衡,药材性状整体表现为从干瘪向饱满变化的过程。结论研究结果全面反映了麦冬块根膨大过程的表观变化规律,为麦冬块根发育机制的研究探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服用西药硝酸异山梨酯片、盐酸曲美他嗪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基本方:(黄芪、党参、瓜蒌、枳实、薤白、制半夏、丹参、红花、炒薏米、建曲),治疗组和对照组均14d为1疗程,共28d。心绞痛发作时静脉滴异舒吉、极化液,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及心电图的改善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5.56%;心电图改善率治疗组88.89%,对照组71.11%,两组临床症状疗效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西药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芨三七混剂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大鼠胃黏膜及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白芨三七混剂治疗组(C组)和云南白药治疗组(D组),每组10只。采用一期门静脉缩窄+左肾上腺静脉结扎法复制大鼠PHG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D组分别给予白芨三七混剂及云南白药灌胃1周,然后4组大鼠分别测门静脉压力后处死,取胃黏膜固定、制片、染色,计数胃黏膜血管密度。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大鼠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胃黏膜血管明显增生扩张。C组大鼠较B组大鼠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程度明显减轻(P(0.05);D组大鼠门静脉压力及胃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程度与B组大鼠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白芨三七混剂能明显降低PHG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并能收缩胃黏膜血管,减轻胃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程度,故其有可能成为治疗PHG出血临床围手术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4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止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屎藤、雪上一枝蒿、草乌、延胡索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当采用人的60倍剂量实验时,以雪上一枝蒿和草乌的镇痛率最高,分别为61.85%和68.34%,但不及杜冷丁(97.62%);采用人的30倍量药物进行组合实验时,则发现三丁酸钠、雪上一枝蒿和草乌合用止痛作用与杜冷丁相当(各为70.5%和79.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