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与中药学这两个概念,至今尚无准确定义和阐述,认识非常混乱,对有关方面的教学、科研非常不利,急需加以研究。一、关于中药现行中级《中药学》教材说:“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称呼。”见(1979年版第1页)这种说法显然没有准确回答什么是中药的问题,因此不能作为中药的完整定义。我国的传统药物很多,然而并不都是  相似文献   

2.
每一学科都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正是该学科存在的基石。本草、本草学、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就是中药学科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对“中药学”的解释为近代中药学科的通称,中国药学古称“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本草”或“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这样的解释令人难以满意。下面是笔者对这几个概念的检索(见表1)和探讨,请雅正。  相似文献   

3.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人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相似文献   

4.
<正> 在药物发展史上,冬虫夏草、党参二药出现较晚。对于其出处,江苏新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大辞典》与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一致,认为是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由于辞典和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遂使中药界再无异议。然而笔者认为,《本草从新》固曾收载了这两味药,但却并非始载,始载者,乃是它的前身——《本草备要》。  相似文献   

5.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界沿袭数千年的用药禁忌。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均列举了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现代教科书[1]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或副作用”;“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  相似文献   

6.
本草十八反的源流、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概述吕志杰(050091)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均列举了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等药物。而笔者在讲授《金匮要略》时发现,本书中的赤丸与甘遂半夏汤两方分别用了半夏与乌头、甘遂与甘草二对相反药,这又如何解...  相似文献   

7.
中药学题解     
1.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学? 凡是以中国医药学理论指导药物加工炮制,说明药物作用,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我国历代有哪些主要本草著作?并简述其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8.
建议《中药学》删除京大戟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京大戟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如《本经逢原》、《本草崇原》、《本草求真》、《得配本草》、《本经疏证》、《本草分经》等,说明该药历代都有应用。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将京大戟与甘遂、芫花、千金子、商陆、牵牛子、巴豆一起列入泻下药的峻下逐水药类。京大戟味苦性寒,泻下作用峻猛,通过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随从大便排出。京大戟在《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虽然是了解的中药,但由于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安全性差,并易于损伤正气,用药禁忌…  相似文献   

9.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中医药人员增强业务素质、提高临床效果的关键所在。于世良、李俊杰等同志编写的《新编常用中药药性赋》是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第五版《中药学》的分类原则,把近四百味药物的主要功能编成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实用性强的歌诀,对学习中药的各级医药人员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界沿袭数千年的用药禁忌。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均列举了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现代教科书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或副作用”;“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护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中医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药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本版《中药学》教材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药资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药郁金药性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森 《山西中医》2007,23(2):59-60
中药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属于活血化瘀药物,其主要功能古今认识基本一致,其药性古今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新修本草》载:“味辛,苦,寒,无毒”,《本草逢原》载:“辛苦,平,无毒”,《中药大辞典》称:“辛苦凉”,《实用中药学》载:“苦,辛甘温”,《全国中草药汇编》及五版教材《中药学》等多种书籍均为:“辛、苦,寒”。我们从峋床应用中体会,并从药源、化学成分等方面考证认为,该药性味应属辛苦温。  相似文献   

14.
话说本草     
“本草”是我国古代对药物的总称,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天然物质。由於其中以植物类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被统称为”本草”。涉及本草的分类’性状、等相关论述和着作.被称为本草学。本草学是药物辨识和使用的知识,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传至近代的有300多部,记录着中国人民发明和发展祖国医药学的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才逐渐改称为“中药学”.本草遂改称为生药或中药材。  相似文献   

15.
以《中药学》教材为代表的近代中药学理论体系,并非遵照本草学传统形成,而是在西医《药理学》框架下构建起来的。这种构建看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从根本上违背了传统本草学的主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丢弃了中药的思想文化内涵,动摇了中药理论根基;按功效分类,禁锢了中医的用药思维;只言功效,不言性状,截断了中药思维的源头。上述问题对于中医教育质量及临床疗效都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尊重本草学传统,重新构建符合中药学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中药特有的一整套传统制药技术。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应系统掌握中药炮制理论,在临床付方给药中才能够做到恰当选用各种中药炮制品。但目前各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开设《中药炮制学》课程的不多,留学生没有机会系统学习中药炮制的传统理论、制备方法以及炮制学的现代研究进展等,仅在《中药学》及其他中医相关课程中了解一些中药炮制品的应用,这容易导致医不知药用,对于把从事中医药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文章认为中医药院校有必要给留学生开设《中药炮制学》课程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本草备要》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备要》为清·康熙年间休宁医药学家汪昂编著。汪氏因感于《本草纲目》备而不要,《明医指掌》中的药性歌又要而不备,故以“诸家本草中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删繁就简辑成。书凡8卷,载药478味,附图400余幅。据我们统计,该书478味药中,有360余味为84年版高校教材《中药学》所收载,占总数的75.5%,绝大多数仍为现今常用药。该教材  相似文献   

18.
从《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看中药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江西中医药》1998,29(3):40-40
对中药的毒性,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而从现行本草著作及中药学教材看,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多倾向于有毒药物应用不当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因此,对有毒中药均标出其毒性之大小,如砒石、升药、轻粉等标大毒,瓜蒂、朱砂、附子标有毒,桃仁、鸦胆子、吴茱萸等标有小毒。而未标明的大概就属“无毒”之品。然观《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则,可见所谓“毒药”,其涵义绝非仅此,今择其中数则以析之,供同道参考。互有毒之“毒”所谓有毒之“毒”即指本草著作中明确标明“有毒”之药,服用导致中毒。如《本草纲目》卷九丹砂条引发明时珍曰…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烟海的方剂中,常可看到“桂心”一药。众所周知,现今各类中医药教材及所有参考书籍中只有桂枝与肉桂二药,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大小药店及所有医院的中药房亦只有桂枝与肉桂二药。也就是说,古方中的桂心,不是肉桂,就是桂枝。现不揣浅陋,初步探讨如下。 现代多数医药学家认为桂心即是肉桂 现代诸医药学家对桂心的认识虽然难以一概而论,但据有案可稽者推断,大多数认为桂心即是肉桂。如1977年版《中药大辞典》中就清清楚楚写明:“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剪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1984年版亦谓:“肉桂为樟  相似文献   

20.
几次教“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三本《中药学》,关于枳实的性能前后所论不同:1964年编的言其“微寒”,1977年和1978年编的言其“微温”。为什么一药而寒温各异,这引起了我的疑思! 考枳实首载《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以后《别录》等多数本草均言其“微寒”,《吴普本草》引《李当之药录》则说枳实为“大寒”。近年来许多中药教材(如南京、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中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亦言其“微寒”。《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和《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