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全肠外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多项指标评价3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38例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将此批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给予颈内静这行全肠外营养;对照组16例行口服饮食和(或)常规外周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晚期肿瘤病人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晚期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MI、HBG、ALB评分及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并肠外营养支持在外科术后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外科术后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日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按(1.5~2)mL/kg加入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注射液.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加用N(2)-L -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营养评估的方法,探究临终关怀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方式,并对不同的指标进行比较。方法对我院临终关怀病房的200例患者进行身高、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测定,并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进行分类,计算平均生存期,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患者中营养不良有135例,发生率为67.5%;200例患者中行全肠外营养(TPN)者为61例,其余139例则行口服饮食或常规外周静脉营养,TPN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临终关怀患者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营养不良与疾病预后有关;TPN组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胃肠道肿瘤且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34例,肠内营养(EN)组31例,PN组给予静脉营养,EN予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术后24 h内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9天抽取外周血,测定营养状况及免疫指标。结果 术后EN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组患者的IgA、IgM和淋巴细胞计数较PN组上升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肠内营养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秦伟  张凯  陈亮 《中外医疗》2013,(18):67-67,69
目的探讨胃肿瘤全胃切除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此类病人均分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的对照组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的方式,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并进行各项数据的对照。结果全部病人在营养状况改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为明显,免疫能力得到提高(P<0.05)。结论胃肿瘤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形式安全容易、投入少,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相对肠外营养方式,早期肠内营养更能够使肠道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7.
黄萍 《当代医学》2014,(8):30-31
目的:分析与探讨全肠外营养对于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湖南省隆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3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早产儿均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对早产儿的营养情况、免疫功能以及行为发育进行追踪评价;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早产儿3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早产儿未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行为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营养情况、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采取全肠外营养能够显著提高其营养情况与免疫功能,并有助于其行为神经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早期分别给予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PN组BUN水平明显高于EN组(P<0.05);EN组患者术后第8天免疫学指标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及IgA、IgG、Ig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均能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而EN在降低高分解代谢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PN。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营养、免疫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全胃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和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每组各4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3、10d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B组干预后3、10d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且B组上述指标干预后10d优于干预后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营养、免疫及肝功能状态的改善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后对其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58例老年结肠癌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病例,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及肠内营养;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外还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与对照组的第1天、第7天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使其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免疫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对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 )与全肠外营养(T PN )对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EN和 T PN进行干预。结果与T PN组比较,EN组患者营养状况有较大改善,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胃癌患者来讲,早期进行EN支持可改善其营养状况,并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胃肠外营养组(TPN组)及ω-3 PUFA+TPN治疗组(PUFA组),每组17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和7天检测血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及血糖(GLU),同时检测IgA、IgG、IgM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病人感染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间。结果与TPN组比较,PUFA组血清IgA、IgG、IgM明显升高(P〈0.01或0.05);PAB、ALB及TF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而GLU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ICU入住时间明显缩短(P〈0.05),但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 PUFA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营养方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免疫功能和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18例,根据不同营养方式分为肠外营养组(PN)38例,早期肠内营养组(EEN)41例,添加益生菌的早期肠内营养组(PEEN)39例,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记录3组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免疫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感染部位、痰培养细菌种类、预后情况、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和两周机械通气撤机率。结果:营养治疗后14 d,PEEN组患者的白细胞水平低于EEN组及PN组(P<0.05);营养治疗第7、14天PEEN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EEN组及PN组(P<0.05);3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治疗第14天PEEN组,EEN组患者Ig A,Ig G,Ig M水平高于PN组(P<0.05);且PEEN组患者较EEN组患者更显著(P<0.05);营养第7、14天,PN组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EEN组及PEEN组组患者(P<0.05);EEN组及PEEN组患者总感染率低于PN组;三组患者痰培养细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感染发生率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方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的合理方案.方法在胃癌切除术后第1天将60例高龄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TEN组,n=18)、肠内 肠外营养(EN PN组,n=23)、全肠外营养(TPN组,n=19)3组,分别予以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并在营养支持前、后测定营养指标与血清胃泌素水平,观察其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并作比较.结果3组病例在研究期间无严重并发症,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临床观察TEN组、EN 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TPN组明显缩短,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EN PN组胃肠道相关并发症少于TEN组(P<0.05).结论高龄胃癌患者术后仍应首选EN,但不应刻意追求TEN,联合应用EN与PN并适时调整,可减少胃肠道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高蛋白营养支持对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治疗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危重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蛋白粉组与氨基酸组,各30例。3组在给予相等非蛋白质热量[25 kcal·kg-1·d-1]摄取条件下,对照组仅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瑞先),蛋白粉组按照1.5~2.0 g·kg-1·d-1给予乳清蛋白粉,氨基酸组按照1.5~2.0 g·kg-1·d-1给予复方氨基酸,3组均干预2周。统计3组治疗情况(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及干预1周、2周后营养相关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 结果 蛋白粉组、氨基酸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蛋白粉组、氨基酸组干预1周、2周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高蛋白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营养不良,改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6.
孙浩  周明川 《四川医学》2009,30(1):61-63
目的探讨L-CN强化的全胃肠外营养(TPN)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作用。方法36例手术和病理学确诊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标准TPN对照组(TPN组)和L-CN强化组(L-CN组),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血Alb、PAB、TG、CRP、ALT、Glu水平,评估术后体力状况的分级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L-CN组术后第6天Alb、PAB、TG、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或雏持术前水平,与TPN组相比P〈0.05;肝功能一过性损害的发生率,血糖一过性升高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P〈0.01;L-CN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T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力状况分级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L-CN组患者的恢复要好于TPN组。结论L-CN强化的TPN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1例晚期恶性肿瘤伴疼痛的患者,采取随机的方法分为3组,A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组22例;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阿米替林片组26例;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盐酸文拉法辛胶囊组23例。当患者达到疼痛缓解时维持给药,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程度、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同时检测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①疼痛缓解程度:3组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C组大于A组和B组(均P<0.05);②抑郁症状:C组抑郁症状缓解的程度大于A组和B组(均P<0.05);③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C组较A组明显提高(P<0.05);④毒副反应:C组发生率均低于B组(均P<0.05);⑤疼痛介质的检测结果:3组在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⑥免疫功能指标:3组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盐酸文拉法辛胶囊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能有效地控制癌痛,缓解抑郁症状,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临床角度分析胆管空肠吻合术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患者恢复的差别,评价肠内营养的作用。方法在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的患者中,通过72例肠内营养组和67例肠外营养组之间的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等的比较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肠内营养组均明显少于肠外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是胆管空肠吻合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胰腺癌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3年11月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接受的营养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营养状况、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术后1周及2周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1周,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CD3+、CD4+、CD4+/CD8+值高于对照组患者,CD8+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胰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