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表现特点和X线诊断。方法对我院16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病患者行X线腹部平片与钡剂灌肠检查,分析X线腹部平片表现及钡灌肠X线表现。结果X线腹部平片下均可见肠管扩张、充气的肠管,Ⅰ型(常见型)8例,Ⅱ型(长段型)4例,Ⅲ型(短段型)2例,Ⅳ型(超短段型)2例;钡灌肠X线表现均见到扩张结肠,直肠部均有局限性狭窄,狭窄长度1.2cm~9.0cm,呈环形狭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钡灌肠压力增高时可使其被动扩张。狭窄段上方肠腔均示不同程度扩张。结论钡灌肠检查是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一种较好的临床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2.
曹辛  吴骏  洪伟 《云南医药》2006,27(6):616-617
病例患儿男性,出生后2月,体重3k。因生后反复腹胀、排便困难,在当地医院按“消化不良”治疗无好转而来我院就诊,以先天性巨结肠收住院。入院后行钡灌肠检查,发现病变狭窄段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区,长约3cm,近端肠段扩张10cm,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经术前检查准备及支持治疗后行经肛门结肠下拖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性,出生3天,出生后频繁呕吐,间隔时间15~30分钟,呕吐物基本是绿色黏液,部分黑色物类似胎便,呕吐前有哭闹.查体:腹胀、可见肠型、肠呜音存在,未发现肠蠕动波,无气过水声,卧位X线片,胃内积气,肠腔积气扩张.钡剂灌肠检查直肠粗径正常,乙状结肠、降结肠、脾区结肠及部分横结肠普遍细小,肠袋不清,形如鸡肠,最大宽径0.9cm.降结肠远端及部分乙状结肠旋转不到位.因患儿体弱不能承受终止检查,30分钟后再透视结肠粗径未见改变.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7岁。患者为突发性排大便困难,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老年性便秘”,经多次洗肠后才排出数块硬结粪便,入院前两天出现停止肛门排气,腹胀明显,患者自觉腹部阵发性隆起,同时出现阵发性发作腹痛,病情严重住院。体检:消瘦,中度脱水、贫血外观。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腹软,肝脾(-),未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X线透视:右中腹见中等量肠管积气,中腹部见散在性的3~4个气液平面;钡灌肠提示肛管顺入肛门,钡剂首先向直肠逆行向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蠕动正常,未见肠管狭窄与扩张,表面亦未见外压迹。患者诉钡剂灌入后未见排出。术前诊断为肠梗阻,伴中度脱水。剖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例1,男,11个月。1986年5月9日住院。患儿生后不能自动排便、腹胀、呕吐。生后5天钡剂灌肠显示直肠远端有5cm长的狭窄段,移行段不明显,近端结肠轻度扩张。生后84天作改良式Soave氏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巨结肠Ⅰ期根治术后排便控便功能。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Ⅰ期根治术16例,年龄:28天~4岁,平均年龄12.8月。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时间2.8年。对患儿的排便控便能力、便秘、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进行评价。术后1年行钡剂灌肠及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结果:获访16例,根据李氏评分标准,排便功能"优"者(6-5分)10例,"良"者(4-3分)4例,"差"者0例,便秘1例,小肠结肠炎1例。钡剂灌肠检查发现结肠扩张段、痉挛段消失,肛管直肠角度正常。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均未出现直肠肛管抑制性反射。结论:应用腹腔镜下辅助经肛门巨结肠Ⅰ期根治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7.
我院经手术证实一例新生儿先天性盲肠旋转不良并盲肠穿孔,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3天,出生后不能自动排便,洗肠后见少量胎粪排出伴哭闹不安,喂水即吐胎粪样物2天,每日十余次,呈喷射状。体检:皮肤重度黄染、腹胀、膨隆,可见肠型、肠鸣音活跃,一般情况较差。化验:白细胞28.600/mm~3X线检查:平片:左下腹部见两个长约3厘米的液面,小肠胀气明显,结肠无气体,如图(1)钡剂灌肠:结肠细小如带状,直径约0.5厘米,盲肠位于右中上腹部,结肠盲端翻转向上,肠袋以肝曲密集,部分小肠极度扩张,最宽处约5厘米,兰尾位于右上腹部呈蚯蚓状显影,如图(2),虽经适当加压,结肠仍未见扩张。  相似文献   

8.
赵金开 《云南医药》2003,24(4):311-312
先天性巨结肠是胃肠道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收集本院近年来利用腹部平片作出诊断并经手术和钡灌肠证实的 2 6例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6例 ,男 1 8例 ,女 8例。年龄 2周至 3岁。 2 6例均通过摄抑卧位及右侧卧位 ,水平侧位投照腹部平片 (少数先透视后摄片 ) ,作出肯定性诊断 1 9例 ,占 73 0 7% ,疑诊 7例占2 0 69% ,其中 1 1例经手术证实 ,1 5例经钡剂灌肠证实。本组发生于直肠者 1 8例占 69 2 6% ,发生于乙状结肠者 8例占 3 0 73 % ,其X线表现如下 :1、在小骨盆腔内直肠壶腹部看不到肠内容物和气体 ,系由于乙状结肠扩张段远端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钡剂灌肠X线检查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18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钡剂灌肠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检查显示短段型2例(11.1%),常见型9例(50.0%),长段型3例(16.7%),全结肠型3例(16.7%),阳性符合率为94.4%(17/18)。24h随访钡剂潴留有18例(94.1%),扩张段肠黏膜出现大锯齿状改变1例。结论规范运用钡剂灌肠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很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盲肠游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观察发现,横结肠向左下腹牵拉时,回盲部可被牵拉至右上腹,甚至中腹部,由此我们设计了当扩张段达结肠脾区部位时,应用肠旋转不良Ladd术式方法处理结肠,将横结肠肠管由左腹拉下,与直肠远端吻合。自2001年来已实施14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男,68岁。腹痛,腹胀四个月,无便秘,腹泻,无脓血便,近一周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查:腹部微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下腹部可触及3×2.5cm的圆形肿块,硬韧,有压痛,活动差,边界较清、可闻及气过水声。化验:wbc4600/mm~3,RBC350/mm~3,HB700%,总蛋白4.9克%,白蛋白3.1g%,球蛋白1.8g%。腹部X线平透:中下腹部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液平面,诊为肠梗阻;结肠两次钡剂造影均显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移行处肠腔环形狭窄,呈双杯影,钡剂通过困难,诊为结肠占位。临床确定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间断腹痛1年余,因肠梗阻一周于2005-07-03由外院转入。既往偶有便秘。入院后体检:腹平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可见一长约4cm陈旧性手术切口瘢痕。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稍弱。腹平片见有残留钡剂,升结肠及横结肠高度扩张,结肠袋消失,结肠最粗处直径约10cm,并在脾曲处见结肠狭窄,降结肠中段以下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不全肠梗阻。于入院后第2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明显扩张,肠腔直径10cm,肠壁水肿,无蠕动,降结肠近脾曲处肠壁僵硬,约3cm…  相似文献   

13.
无神经节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畸形,是由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壁肌层内及粘膜下神经节细胞缺如,患儿不能自行排便而使粪便於积于结肠内,致使肠腔扩张,肠壁肥厚的先天性畸形,术前常需清洁灌肠数日。我院自2000年至今收治27例,并改进灌肠法提高了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临床上较多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 ,约占整个小儿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 ,80 %病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 ,患儿可出现长期便秘 ,反复呕吐 ,腹部膨隆 ,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由于患儿年龄偏小 ,对手术耐受性低 ,抗感染能力差 ,循环和呼吸易受麻醉和手术创伤的干扰 ,故多采用保守性治疗 ,缓解症状 ,争取到幼儿期再行结肠根治术 ,此期间的治疗主要靠结肠灌洗。现对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5月收治的 32例先天性巨结肠的婴儿行结肠灌洗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全组病例共 32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为出生…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先天畸形 ,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 ,该处肠管呈痉挛性狭窄 ,发生功能性肠梗阻 ,粪便不能从结肠充分进入直肠 ,亦不能激起正常的排便反射 ,病变肠段近端的肠管淤积大量粪便和气体 ,肠管逐渐代偿性扩张和肥厚 ,形成巨结肠 ,临床表现为腹胀 ,排便困难 ,新生儿时期 ,腹壁发亮 ,腹壁静脉怒张 ,重者出现巨结肠危象 ,表现为呕吐、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高烧、脱水甚至休克。婴幼儿时期 ,腹部可扣及粪块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水肿 ,临床上给患儿灌肠采用回流冲洗法来排除肠道粪便 ,缓解腹胀和手术前必需的肠…  相似文献   

16.
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诊断、术中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结合文献对本院9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症状为腹胀和便秘,常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术中特征为高度扩张肥厚的结肠,远端有明显狭窄段,狭窄段病检可以确诊。4例行Swenson手术,1例行Duhamel手术,1例行Rehbei手术,1例行横结肠降结肠切除,升结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术,术后并发吻合口狭窄1例、大便失禁1例、粪污1例、腹泻4例、切口感染2例。余2例行单纯结肠建瘘术。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无死亡。结论: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表现和术中探查均有与婴幼儿不同的特点。治疗以手术为主,常用Swenson术式,充分的肠道准备、有效的营养支持、预防性盲肠置管造瘘可减少吻合口瘘发生,急诊手术以造瘘为宜。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87年~1997年应用Ikeda术式对18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施行了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最大者为8岁,最小者15d,平均年龄2.6年。18例患儿出生后皆有胎粪排出延迟,并相继出现排便困难、腹胀及呕吐。体检可见:腹胀明显,肠型存在。肛检:直肠壶腹部空虚感,查毕皆可见明显喷射状气便排出。钡剂灌肠可见明显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狭窄段及行段位于直肠上段及乙状结肠者14例,位于降结肠者4例。术前直肠粘膜肌层活检者15例,合并小肠结肠炎者3例。入院诊断均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入院后皆行2~3周术前准备,特别是肠道准备。每日0.9%生理盐水清洁灌汤,并辅以口服石腊油,至腹胀明显减轻,肠型消失,然后行一期Ikeda手术。其中,环钳钳夹16例,kochers钳钳夹2例。术后环钳及kochers钳分别于6~9日自行脱落。术  相似文献   

18.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症,国内文献报道甚少,我院自1977~1983年收治3例,现报告于下。例一、朱××,女,18岁,未婚,住院号5258。因大便后滴血,且自觉排便时肛门口有肉样东西坠出而入院治疗。入院后作钡剂灌肠,见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下段呈黄豆大小形状不等之充盈缺损,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术中用乙状结肠镜观察,见部分横结肠亦有息肉。1977年11月11日在中麻下行左半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横结肠直肠吻合术。术后感染发生直肠阴道瘘、切口疝。病理报告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黏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约6cm,沿结肠壁处理系膜血管,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18例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平均术后住院8d,随访3~24个月,患儿排大便2~4次/d,无明显大便失禁和肛门狭窄(术后坚持扩肛半年)。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本术式创伤小,无腹部并发症,不留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20.
徐清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95-196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我院1990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施行手术36例,本文重点探讨应用Soave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直肠黏膜剥离结肠经直肠肌鞘拖出切除术,切除后一期吻合,术后患儿均能痊愈出院,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