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术式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近年随着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开始逐步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此项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月共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例,通过围术期的整体护理,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促进了患者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谢越 《护理研究》2009,23(31):2875-2876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疾病,该病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单节段病变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1].但随着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技术也逐渐被专家引导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项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正常压力,治疗效果佳.其手术过程的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5月-10月对11例颈椎病病人实施了前路椎间盘切除、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C3~C7间的单节段病变为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了人工椎间盘髓核置换术的新术式.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采用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既达到椎间盘切除减压和融合的效果,又防止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利于骨长人,还可保持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为23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患者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椎间盘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颈椎病患者可以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实现了保留颈椎的运动节段,减少出现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1]。我院于2003年12月~2005年2月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17例,术后效果较好,现将围手术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例围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病或神经根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但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引起新的症状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美国脊柱外科医生成功研制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实现了保留颈椎的运动节段、减少出现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最早由Goffin在2002年报告,2003年12月引入我国。我科于2004年2月始成功地为3例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越 《山西护理杂志》2009,(11):2875-2876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疾病,该病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单节段病变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随着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技术也逐渐被专家引导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项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正常压力,  相似文献   

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珍  张烨 《护理与康复》2006,5(4):285-286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1],其中Bryan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假体,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2005年2月至2005年5月,本院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病6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1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以实现保留病变节段颈椎运动功能,减少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的目的,而且不用取骨,避免了由于植骨融合取骨导致的疼痛、感染,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生活,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我科2004年11月-2005年7月共实施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9例(25个节段),围手术期给予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留正常的椎间运动而不影响邻近节段,从而防止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10.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而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减压与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矛盾,从而避免临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本院脊柱外科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双节段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测量研究.目的:观察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期为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尸体颈椎标本11具,节段包括C_3T_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取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_(4~5),C_(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置换、椎间融合3个模型组,在标本上施加轴向分级载荷,将微型阻电式压力传感器置入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组于25,50,75,100,125和150 N载荷下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加载下,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_(4~5),C_(5~6)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下位置换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_(4~5),C_(5~6)椎间融合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置换下位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完整标本相近,提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或退行性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运动范围及临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5/2009)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随访、对照实验,检索词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21项实验46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脊髓功能JOA评分较置换前明显升高.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而且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增加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应力负荷,阻止或降低了临近节段的退变及颈椎活动范围减小的发生率,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脱落、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使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颈椎稳定性好,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阻止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是颈椎病治疗方面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但Fh于其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潜在的异位骨化、假体下沉、脱出等问题题仍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问盘置换,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5,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而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减压与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矛盾,从而避免临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本院脊柱外科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来临床推广并可供选择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它可保留颈椎前方减压融合以后的节段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我科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共完成30例33个节段的人工颈间盘置换,现将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2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手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将椎间盘切除后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手术后由于病变节段的椎体融合 ,活动度差 ,其邻近上下节段的椎间盘的负荷增大 ,加速退变。随着人工椎间盘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在进行前路减压后 ,可以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以改善病变椎间隙的活动度 ,减轻邻近椎间盘的负荷。我院脊柱外科自 2 0 0 3年 12月 10日进行第 1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至今已进行手术 2 0余例 ,术后效果较好 ,患者恢复快 ,术后护理也有其特点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2 0 0 3年 12月~ …  相似文献   

17.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相邻节段的影响:3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尽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短期临床效果已经完全得到了肯定,但是中长期临床效果,尤其是避免相邻节段的病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有待观察.目的:观察颈椎人间盘置换后中期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间盘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12/2005-03北京积水潭医院.对象:对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33例患者进行了超过3年的随访.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25例,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8例.随访时年龄35~73岁.方法:对比分析忠者置换前及置换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指标:JOA评分,NDI指数,Odom's评分,SF-36评分.②影像学指标:Kellgren X-ray颈椎退变分级,X-ray相邻节段颈椎高度和颈椎活动度,Pfirrmann椎间盘分级,脊髓矢状径,脊髓前后方压迫分级.结果:JOA评分置换前13.62±2.31,置换后15.75±1.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Kellgren X-ray颈椎退变分级发现,在人工间盘置换后的上方相邻节段,置换后10个节段出现了一定程度退变,约占33%(P=0.004).在人工间盘置换后的下方相邻节段,置换后9个节段出现了一定程度退变,约占32%(P=0.011).其余影像学指标置换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叶期随访临床效果优良.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后相邻节段可能出现退变,这种退变在中期主要表现为相邻节段椎体前缘的新生骨赘.③相邻节段的退变不影响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期疗效,观察术后颈椎活动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因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行显微镜下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其中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 2例,使用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3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月均行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功能评分(JOA)和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6月颈椎运动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显微镜下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活动度,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1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以实现保留病变节段颈椎运动功能,减少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的目的,而且不用取骨,避免了由于植骨融合取骨导致的疼痛、感染,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生活,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