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深  匡霞  汪玉兰 《山东医药》2007,47(27):146-148
对5例急性白血病及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白体干细胞移植,其中3例为白体骨髓移植(ABMT),3例为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所有患者均在+7d开始应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静滴,300彬d,中性粒细胞(AnC)〉1.0×10^9/L时停用。本组ANC〉0.5×10^9/L的平均时间15.2d,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20.7d。动员后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达到移植需要,移植过程顺利,造血功能重建良好。提示国产rhG-CSF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低热5d于2005年9月9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余未见异常。血象WBC1.6×10^9/L,Hb65g,/L,RBC 1.93×10^12/L,网织红细胞(Ret)0.165,PLT6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常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树平  尹卫东 《山东医药》2007,47(29):99-99
药源性血液学反应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临床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2×10^9/L定义为粒细胞减少症,〈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近年来,我们收治干扰素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2例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6.2~36.9℃)、乏力不适、头痛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22—23岁。因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期间出现,故全部隔离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胡建英  王雅敏  黄婷 《山东医药》2008,48(46):59-61
选择哮喘患者63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组33例,哮喘缓解期组30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测定三组肺功能,对诱导痰进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分析VEGF与嗜酸粒细胞、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为1.8(0.7-2.9)×10^9/L、(4.8±1.1)μg/L,哮喘缓解期组为0.8(0.3—1.3)×10^9/L、(2.1±40.6)μg/L,健康对照组为0.0(0.0—0.1)×10^9/L、(0.9±0.2)μg/L。三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患者诱导痰中VEGF水平与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52,P〈0.01),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呈负相关(r=-0.41、-0.56,P均〈0.01)。认为哮喘患者肺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0岁。因皮疹3年,发现抗-HIV阳性7d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皮疹,以外阴及肛周为主,伴瘙痒,多方就诊疗效差。15d前外院病理提示为鲍温样丘疹病。7d前,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抗-HIV确认试验阳性,转入我院。体检:全身皮肤多处色素沉着,有丘疹及结痂,见抓痕,并有溃烂;上腭见1cm×1cm白膜,可刮下;冠状沟及外阴可见扁平褐色丘疹,最大0.2cm×0.3cm,有破溃,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62×10^9/L,中性0.40,计数0.65×10^9/L,淋巴0.19,计数0.31×10^9/L,血小板66×10^9/L。各型肝炎标志物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弓形虫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EB病毒-IgM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抗.HIV确认试验阳性。T细胞亚群:CD4T细胞3个/山(正常值706—1125何山),CD4/CD80.01,病毒载量56000拷贝/ml。上腭白膜涂片:见疑似酵母菌。皮肤病理报告:表皮呈乳头状增生,棘层增生,棘细胞大小不等,核大小不一,可见核小固缩的细胞,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表皮棘层细胞内可见异型核分裂和角化不良细胞,符合鲍温样丘疹病改变。  相似文献   

6.
张镛  常艳群  李甲龙 《山东医药》2008,48(22):115-116
第一次入院病历摘要 患者女,17岁。因发热50d,头痛4d于2008年3月21日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病房。入院查体:T38.5℃,神志恍惚,呼之能应,但答非所问,记忆力、计算力差。颈部稍有抵抗,胸骨轻压痛,四肢肌张力稍低,痛觉对称,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WBC6.26×10^9/L,RBC2.58×10^12/L,血红蛋白(Hb)73g/L,血小板(Plt)70×10^9/L,中性粒细胞(N)62.4%。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4岁。因乏力、面色发黄2周,神志不清2d入院。半月前乏力、面黄,间断茶色尿。12d前因酒后呕吐、突发晕厥,送当地医院急诊。血象Hb48g/L,WBC12×10^9/L,PLT60×10^9/L。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LL)35.0μmol/L,间接胆红素(IBLL)27.8μmol/L;肌酐(Cr)、尿素氮(BUN)均正常。大便检查:黑色糊状;隐血试验(OBT)强阳性。胃镜检查:食道黏膜撕裂出血,贫血性胃黏膜。体温38~40℃,糊状黑便2~3次/d。4d后复查血象Hb40g/L,WBC14×10^9/L,PLT20×10^9/L,网织红细胞(Ret)0.102,RBC大小不等,可见破碎RBC,Coombs、Ham试验均为(-)。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3岁。因发热7d,少尿3d入院。体检:神清,体温37.5℃,心率144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8/52mmHg(1mmHg=0.133kPa)。球结膜充血,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双肾叩击痛(+)。WBC17.1×10^9/L。Hb165g/L,PLT40×10^9/L。血Na^+ 126.8mmol/L.K^+ 4.33mmol/L,血尿素氮23.9mmol/L,肌酐620.3μmol/L,[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Yang K  Liu QF  Fan ZP  Sun J  Xu D  Wei YQ  Zhang Y  Meng F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35-139
目的探讨血缘供者(RD)与非血缘供者(UR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的差异。方法115例白血病患者接受HLA血清学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患者的T细胞与B细胞重建情况。结果接受骨髓移植的RD-HSCT和URD—HSCT组WBC〉1.0×10^9/L分别为移植后(13.1±2.4)d、(16.3±3.0)d;PLT〉20×10^9/L分别为移植后(14.9±6.6)d、(20.2±7.3)d,两组WBC和PLT重建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42);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RD-HSCT和URD.HSCT组WBC〉1.0×10^9/L分别为(12.5±2.9)d、(13.1±4.1)d(P=0.488),PLT〉20×10^9/L分另Ⅱ为(12.2±4.2)d、(15.7±7.1)d(P=0.020)。移植后1、3、6、9、12个月CD;CD;,1个月CD45RA^+CD4^+,3个月CD;CD;重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Ⅱ~Ⅳ度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45.5%、52.3%;45.3%、63.2%;GVHD的病死率分别为6.1%、1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分别为18.2%、11.4%(P=0.424)。两组移植后早期感染率分别为42.4%、47.7%(P=0.69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8±6.9)%、(61.6±7.7)%(P=0.13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3±6.9)%、(56.8±7.9)%(P=0.177)。结论URD-HSCT治疗白血病具有和RD-HSCT近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自身免疫病并发PC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12例自身免疫病合并PCP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2例、咳嗽9例、咳痰9例及明显呼吸困难12例,并呈进行性加重,血气分析均显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双肺间质纹理改变和斑片影。外周血T细胞总数(0.44±0.31)×10^9/L、CD4^+T淋巴细胞(0.120±0.079)×10^9/L、CD8^+T淋巴细胞(0.248±0.252)×10^9/L,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倒置,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复方磺胺甲嗯唑和糖皮质激素、给氧、辅助通气治疗后,3例好转,9例死亡。结论自身免疫病合并PCP病死率高,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Ⅰ型呼吸衰竭及胸部X线片示肺间质浸润,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时,应警惕合并PCP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0岁,公司职员。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淤点淤斑1周,于2003年4月收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四肢散在分布皮下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触及,胸骨压痛(-)。血象WBC3.34×10^9/L,分类中性0.42,淋巴0.56,单核0.02,Hb108g/L,PLT21×10^9/L。网织红细胞(RET)比值0.0020,绝对值6.18×10^9/L。骨髓涂片:增生低下,粒系(M)/红系(E)=12.0,粒系占0.180,红系占0.015,淋巴0.705,巨核细胞未见,可见非造血细胞岛。此后又复查髂前上棘和胸骨,均增生低下。各系统比例、形态与髂后上棘基本相同。骨髓活检:造血组织不足20%。骨母细胞无明显增殖。骨髓染色体为46,XY。确诊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从)Ⅰ型。经环孢素A(CSA)和雄激素治疗1个月无效,血象三系呈进行性下降,WBC0.47×10^9/L,Hb42g/L,PLT15×110^9/L。患者为双胞胎兄长,经DNA短链重复序列检测证实为同卵双生子,HLA配型、血型完全相合。经患者之兄同意,拟为患者进行同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涂片:增生活跃,M/E=2.3,粒系0.565,红系0.315,呈大致正常骨髓象。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5岁。因反复头痛、发热13d入院。病初有寒战、发热及咽痛,最高体温达38.2℃,头痛以前额持续性疼痛为主,伴纳差、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入院体格检查:神清,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稍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血WBC6.71×10^9/L,中性粒细胞5.2×10^9/L,嗜酸粒细胞0.02×10^9/L。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6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腹痛、腹胀2周入院。体检:腹软,外观膨隆,左上腹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8次/min,肛门指诊未及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6.5×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0.527。尿潜血(++)。粪便潜血(+),寄生虫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βRI真核表达质粒与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真核表达质粒联合作用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反义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导入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体内,通过I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以及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观察两种反义质粒联合作用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用目标积分吸光度(A)值表示各实验组动物肝组织中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反义TβRI疗组、反义TβRI反义TIMP-1治疗组、反义TIMP-1治疗组、pcDNA3.1(+)空质粒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TβRI白的A值分别为:(2.11±0.88)×10^5、(1.06±0.57)×10^5、(3.46±1.14)×10^5、(5.66±2.54)×10^5、(5.19±1.22)×10^5和(0.38±0.27)×10^5;TIMP-1蛋白的A值分别为:(1.10±0.22)×10^5、(0.30±0.12)×10^5、(0.65±0.15)×10^5、(2.05±0.36)×10^5、(1.97±0.28)×10^5和(0.10±0.12)×10^5;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的A值分别为:(4.37±1.30)×10,、(0.90±0.32)×10^5、(3.40±0.91)×10^5、(6.90±1.61)×10^5、(7.34±1.68)×10^5和(0.41±0.21)×10s。反义TIMP-1治疗组TIMP-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反义TβRI疗组TβRI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两种反义质粒可有效抑制相应蛋白的表达;反义TIMP-1表达质粒与反义TβRI达质粒均可减少受损肝脏中I型胶原的沉积(P〈0.05),联合应用可进一步减少受损肝脏中I型胶原的沉积(P〈0.01)。在病理形态学方面的观察,反义TIMP-1表达质粒与反义TβRI达质粒均可使受损肝脏的病理形态有一定改善,联合应用可使受损肝脏的病理形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结论反义TIMP-1表达质粒与反义TβRI达质粒对肝纤维化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联合作用可产生更有效的阻止作用。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6岁。因血尿半月余,皮肤淤斑4d,于2005年10月以血尿、皮肤淤斑原因待查;血友病?经泌尿外科转入。血象WBC10.99×10^9/L,Hb104.6g/L.PLT212.7×10^9/L。PT13.4s,APTT100.0s,纤维蛋白原(FIB)347mg/L。拟诊血友病转入本所。既往史双下肢湿疹1年余。否认自发性出血史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6.
宋绪亭 《山东医药》2007,47(4):34-34
患者女,49岁。因腹胀5d入院。查体:神清,面色晦暗,皮肤黏膜无出血点、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肝脾未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WBC5.4×10^9/L。N0.68.RBC4.8×10^12/L.Hb158g/L.PLT99×10^9/L。尿常规(-)。肝功:A/G=26.0/35.7.TBIL18μmol/L.ALT277U/L.AST363U/L,GGT86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组、rhTNFR:Fc干预组(简称干预组)及假干预组。单纯吸烟法建立COPD模型,干预组皮下注射rhTNFR:Fc进行干预,假干预组皮下注射空白模拟制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定量测定肺平均内衬间隔和平均肺泡数,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测定系统测定肺功能。结果COPD组0.3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和呼气峰流速(PEF)[(65.1±8.4)%和(18.801.6)ml/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5.6±5.9)%和(47.2±7.3)mt/s]和干预组[(77.7±2.7)%和(38.2±3.3)mL/s],假干预组FEV。/FVC和PEF[(65.4±9.8)%和(19.0-1-1.9)mL/s]显著低于干预组。COPD组血清中TNF-α浓度[(118±34)ng/L]显著高于正常组[(74±16)ng/L]和干预组[(79±14)ng/L],假干预组血清中TNF—α浓度[(120±39)ng/L]显著高于干预组;COPD组BALF中TNF—α浓度[(155±28)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9±28)ng/L]。COPD组肺平均内衬间隔[(77±29)×10^-6m/个]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4±7)×10^-6m/个],其平均肺泡数[(232±97)×10^6个/m^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93±24)×10^6个/m^2]和干预组[(379±33)×10^6个/m^2]。假干预组平均肺泡数[(213±99)×10^6个/m^2]显著低于干预组[(379±33)×10^6个/m^2]。COPD组+假干预组血清和BALF中TNF—α浓度与PEF和FEV。/FVC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NF—α与吸烟大鼠的COPD形成有关,并影响其肺功能;rhTNFR:Fc对延缓肺功能损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PCR测序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的细菌DNA,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及其后果。方法 在细菌16S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对37份肝硬化患者腹水标本进行扩增,腹水中细菌DNA阳性者纯化后经核苷酸测序鉴别细菌种类;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份腹水标本中有9份获得530bp细菌DNA片段,占24.3%。测序共检测出4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统计分析表明,腹水中细菌DNA阳性和阴性两组肝硬化患者在Child-Pugh积分(12.3±0.8,10.9±1.2)、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3例,1例)、血清TBil水平[(395.5±216.6)μmol/L,(192.7±206.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1.3±9.7)%,(50.4±15.1)%]、腹水总蛋白浓度[(4.1±2.8)g/L,(7.9±5.2)g/L]、外周血WBC总数[(12.3±7.5)×10^9/L,(5.3±4.1)×10^9/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测序方法可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及细菌移位的研究;肝功能损害、腹水调理活性低下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和后果。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ZD7155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PaTu8988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浓度为5×10^-11、5×10^-10。、5×10^9、5×10^-8、5×10^-7和5×10^6mol/L的ZD7155在同一时间点和5×10^-8mol/LZD7155在不同作用时点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Tu8988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ZD7155作用前后PaTu8988细胞周期变化,电镜观察ZD7155对PaTu8988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ZD7155对PaTu8988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MTT显示ZD7155的抑制率随着浓度增大、时间延长而增加。浓度分别为5×10^-11、5×10^10、5×10^-9、5×10^-8、5×10^-7和5×10^6mol/L的ZD7155在与PaTu8988细胞作用48h后,对其的抑制率分别为9%、18%、30%、51%、60%和78%。相同浓度(5.0×10^-8mol/L)的ZD7155在与PaTu8988作用后12、24、36、48、60和72h对其抑制率分别为15%、25%、36%、51%、67%和85%。ZD7155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Tu8988细胞周期S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呈剂量依赖性。经与ZD7155共同孵育的细胞电镜下可见细胞核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而且随浓度升高而愈明显,细胞形态学未发生改变。结论ZD7155在体外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周期S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且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1岁。2005年12月17日在网吧内感胸闷,就诊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血压40/20mmHg(1mmHg=0.133kPa),予血管活性药物后几小时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随后4d尿量减少至200ml/d,伴四肢水肿。外院化验:WUC8.0×10^9/L、中性0.8,Hb132g/L,PIJT143×10^12/L,肌酐(Cr)810μmol/L,ALT5700U/L,谷氨酰转肽酶(GGT)246U/L,乳酸脱氢酶(LDH)6672U/L,总胆红素(TBIL)7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6.5μmol/L,肌酸激酶(CZ)26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91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