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容积重建(VR)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6例另行DSA检查。全部患者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后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10例同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重建。结果:37例患者MSCTA共发现43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例(4例2个,1例3个)。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直径2.5—38mm。6例DSA患者发现6个动脉瘤,与CT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VR技术是一种简便、微创而且相对可靠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对于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假性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DSACTA共发现58例66个动脉瘤,其中52例为单个动脉瘤,4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mm,最大30mm。DSA检出60例68个动脉瘤,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7.1%,2例2个小动脉瘤漏诊,漏诊率2.9%。结论DSA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5.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作为脑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疑诊脑动脉瘤病例(其中1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后行3D-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治疗。Toshiba多层面螺旋CT-AQUILION采集原始数据,扫描速度0.5s/每转,层厚1.0mm,螺距3.0/5.0mm;对比剂安其格纳芬:1.0-2.0ml/kg体重,注射速度:2.5-3.0ml/s,延迟时间:15-23s;SGI 0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1.21,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窥镜(Fly-through)3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脑外科医生评价。结果 3D-MSCTA检出动脉瘤25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2个,漏检1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左中动脉瘤。23例病人中16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瘤体最大直径14.0mm,最小直径1.7mm,与DSA 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t=1.46,P>0.05)。结论 3D-MSCTA检出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16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38个动脉瘤,其中6例为2个动脉瘤.MSCTA共发现34个动脉瘤, DSA发现36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4个位于前交通动脉,7个位于大脑中动脉,9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4个位于颈内动脉,4个位于椎动脉.结论 MSCTA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渭清  徐俊卿  徐健  彭勇  龚雪鹏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6):707-708,F00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是一项简便、无创而有效的影像检查技术,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25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三维血管成像,常规采用VR技术,并以MIP和MPR为辅助成像方法。结果25例共发现28个颅内动脉瘤,22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2个)。3 D—MSCTA所见病灶与手术结果或DSA所见相吻合。结论3D—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周围解剖关系,且具有安全、快捷、无创等特点,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部异常扩张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也是我国在脑血管疾病中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既往诊断颅内动脉瘤主要靠脑血管造影(IXSA)。随着螺旋CT的应用,CTA开始应用于临床。多层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Z轴分辨率高等优良性能使图像质帚显著提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颅内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DSA的结果,来探讨MSCFA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和指导临床治疗两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14.
64层MS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拟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并将结果与DSA结果、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CTA诊断动脉瘤28例,DSA发现29例,手术证实29例;诊断为动静脉畸形3倒,DSA发现3例,手术证实3例。有45例CTA检查未见异常发现,其中1例动脉瘤CTA漏诊。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MS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MSCT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的93例患者行MSCTA检查,所得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处理,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内镜(CTVE)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其中55例行DSA检查对照,38例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9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63个(59例),其中〈3 mm的动脉瘤6个,血管畸形15例,烟雾病19例。所有病例经VR、MPR、MIP及CTVE重组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及AVM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解剖关系。结论:多种重组技术联合运用能为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MSCTA诊断15例脑动脉瘤,5例行DSA脑动脉造影,2例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或容积投影(VR)法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15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6个,其中椎动脉2个,基底动脉环5个,大脑前动脉5个,中动脉3个,动脉瘤显示直径3~25mm不等。5例DSA脑血管造影显示4个动脉瘤。CTA三维图像与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及多角度观察法等对诊断很有帮助。5例行DSA患者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是否为峡颈或宽底与DS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对脑内动脉瘤显示清晰,三维CTA结合MPR及原始图像可使诊断更准确、客观,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43例脑血管病变和颅内肿瘤患者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重建(3D-VR)等技术显示脑血管,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43例患者CTA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血管显示率为100%;CTA检查未见异常4例,动脉瘤20例,血管畸形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脑肿瘤4例,其中21例行DSA检查,13例行手术治疗;与DSA比较,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12/13),CTA清晰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CTA显示脑血管狭窄、中断部位、形态与DSA一致;CTA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和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显示血管与其他颅内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颅内病变的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