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东莞市黄江医院接诊的22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有192例(87.27%),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改变等,16.36%(36/220)的患者同时存在2种以上异常心电图表现。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不同,昏迷程度越重者,心电图异常率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可呈现不同类型的异常改变,患者昏迷程度越重,心电图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造成急性重症脑损害后心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447例急性重症脑损害后出现心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率为78.3%,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电图改变可在2周内随着脑损害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造成急性重症脑损害可致心脏异常变化,心电图改变可反映急性重症脑损害后心肌损害程度,为临床早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4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和血压、心率的变化。左室高电压、Q-T 间期延长、T 波及S-T 段异常是急性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Q-T 间期延长似乎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如果患者能安全渡过急性期,则本组79.3%病例的异常心电图可消失。急性颅脑损伤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在本组病例中均超过39%。据信,急性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主要系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所致。同时讨论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异常心电图和高血压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程度和心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观察60例急性颅脑损伤心电图的改变。结果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71.7%的患者(43例)有异常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室复极异常和心律失常。结论提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越重,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王丽平 《甘肃医药》2016,(4):283-28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救中心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有65.08%出现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等),且多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随着颅脑损伤病情的稳定好转,心电图改变也随之好转。颅脑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电异常,且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辛列棠  刘斌  杨亮 《吉林医学》2012,33(6):125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心电图变化,探讨脑心综合征的机理及预后。方法:分析颅脑外伤入院的重型患者36例心电图,统计归类。结果:心电图异常31例(86.1%),正常5例(13.9%)。异常类型以ST-T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为主。脑损伤程度与心电图异常程度成正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引起的心电图异常系脑血管、脑组织急性广泛损伤、脑血循环障碍、颅压升高,导致心脏应激反应,产生脑心综合征,心肌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59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经CT确诊,并在伤后24h内行心电图检查,第7、14、21天复查。结果:GCS评分13~15分患者中有32.3%出现心电图异常,GCS评分8~12分患者中有78.5%出现心电图异常,GCS评分<7分患者中百分之百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随着颅脑损伤病情的稳定好转而心电图异常也随着好转者占96.7%。结论:心电图异常对估计心脏损害、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颅脑损伤后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择取该院于2016年1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398例颅脑外伤患者参与此次研究,为本组患者高压氧予以治疗,并为患者行心电图检查.结果:398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259例,经高压氧治疗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14例(82.6%).其中枕部伤177例,心电图改变128例(72.3%),颞部伤196例,心电图改变121例(61.7%),两组心电图改变10例(40%).枕、颞部受伤患者伤后心电图改变高于脑干受伤患者伤后心电图改变.结论:高压氧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心电图情况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伤情与血浆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变化,提示在治疗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时,应重视心脏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继发性心脏损伤并处理,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率。方法动态对43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GCS评分、持续心电监护、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肌酸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27例正常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结果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后,81.4%的患者有心电图异常改变,检测血浆中GPT、GOT、CK、CK-MB、LDH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心电图、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改变,干预治疗与呼吸和循环预见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患者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所致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185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分为轻型组(37例),中型组(58例)和重型组(90例),全部病例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动态ECQ检查,1周后复查,并于入院即刻检测心肌酶谱及血清肌钙蛋白I。结果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伤后出现多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总发生率为78.4%,在入院24hR表现显著,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善(1周后为38%);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CK、CK-MB、LDH、HBDH及CTnI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且与其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局部脑血流(rCBF)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颅脑损伤病人60例,按照GCS评分标准分成轻型损伤组45例,中型损伤组8例和重型损伤组7例,20例健康员工为对照组,对入选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 d内、1周及2周后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初和伤后1、2周患者SPECT检测影像学异常阳性率高于CT检测(88.3%vs 46.7%,P<0.05),尤其轻型损伤组患者更为明显(84.4%vs28.9%,P<0.01),2周后头部CT显示出血及水肿大部分消退,而SPECT显示多数病人仍有脑血流灌注减低.结论 rCBF的变化反应了脑损伤的程度,SPECT检查所表现的颅脑损伤后rCBF的变化对判定病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CPK(血清肌酸磷酸酶)变化及心电图改变。方法:对78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血清CPK含量在伤后10天内作动态观察及心电图改变,来判断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脑外伤早期即出现CPK含量升高,1天达到高峰,且重型组血清酶含量明显高于轻中型组。三组间心电图均有改变,且重型组心电图发觉的发生率远高于轻中型组。结论:脑外伤后有一定程度的心肌损害,表现为血清CPK含量的活性改变,也可诱发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引起心电图改变,通过观察CPK变化及心电图改变可判断损伤的程度及预后指标估计,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变化的特征、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对比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结果:31例(96.9%)患者的心电图异常,T波倒置23例(71.9%),ST段改变21例(65.6%),窦性心动过速19例(59.4%),典型SⅠQⅢTⅢ征者11例(34.4%),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6例(18.8%),aVR导联R波增高4例(12.5%),肺型P波2例(6.3%),高度顺钟向转位1例(3.1%)。经溶栓治疗后,与治疗前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相比,各项目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改变无特异性,较为多变,临床上可通过动态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一定程度提高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脏损伤时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方法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心肌酶的含量。结果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79例(60.8%),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发生率最高,脑出血组次之;血清心肌酶升高86例(66.2%),脑梗死组与出血组之间血清心肌酶升高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患者比较心电图异常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死亡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显著,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血清心肌酶升高。其异常程度与意识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监测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轻重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对心电图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56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和(或)MRI、腰椎穿刺测压和颅内压测定结果分成颅内压增高组(132例)和颅内压正常组(124例),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测。结果颅内压增高组心电图异常87例(65.9%),颅内压正常组心电图异常12例(9.7%)。经统计学处理,x2=85.24,P〈0.005,表明对比组间差别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异常以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严重时出现类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随病情改善,部分心电图异常是可逆的。结论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其发生机制可能同脑对心脏的调节机能紊乱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同电解质紊乱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6.
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晞  陈建江 《重庆医学》2005,34(11):1641-164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以及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1)将168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病人入院当时和发病后24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BPC)值,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治疗1个月后将168例分为GOS4~5分和3~1分两组,比较两组PT、APTT、FDP、D-dimer、BPC值。结果(1)各型颅脑损伤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DP、D-dimer均有显著差异。(2)各型颅脑损伤中PT、APTT、FDP、D-dimer均有异常,随着伤情加重PT、APTT、FDP、D-dimer均升高。(3)治疗1个月后GOS1~3分组较GOS4~5分组PT、APTT、FDP、D-dimer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与颅脑损伤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63例急性颅脑损伤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3例急性颅脑损伤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正常21例(33.3%),窦性心动过缓12例(19.0%),窦性心动过速21例(33.3%),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4.8%),急性心肌损伤型改变2例(3.2%),心肌缺血型改变6例(9.5%),Q—T间期延长4例(6.3%);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5.7%、73.2%和87.5%。提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改变,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经颅脑CT及临床表现确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58例,占85.0%,出血组与梗死组其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心电图的异常类型较多,可以是起博点异常、传导异常、复极异常等,如各类早博、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束支阻滞传导、ST-T改变、明显U波、Q-T延长及心肌梗死样改变等。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脑梗死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出血、脑梗死的部位、面积密切相关,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其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较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者,其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与出血量小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脑出血组的心肌酶谱水平较高,显著高于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伤较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类心电图异常多为可逆性,随着脑卒中病情的控制、好转,其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淀粉酶、乳酸水平与继发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中度颅脑损伤组、重度颅脑损伤组;根据颅脑损伤部位分六个亚组:硬膜下出血组、硬膜外出血组、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脑室出血组、脑干损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分别于入院即刻、24 h、72 h、7 d、10 d完善血清淀粉酶、乳酸、心电图、hs-c Tn T、NT-pro BNP检查;于第1、3、7、10天完善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心电图、hs-c Tn T、NT-pro BNP、LVEF有无异常分为心脏损伤组(观察组)与心脏正常组(对照组),将心脏损伤组分为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各组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心脏损伤组的血清淀粉酶、乳酸水平高于心脏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心脏损伤组中,心功能不全患者NT-pro BNP最高,心肌损伤患者比心律失常患者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不全患者LVEF比心肌损伤组、心律失常组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患者hs-c Tn T最高,心功能不全患者比心律失常患者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异常最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损伤患者与心功能不全患者差别不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越重,淀粉酶、乳酸水平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干损伤患者淀粉酶、乳酸水平最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淀粉酶、乳酸水平与继发心脏损伤有密切相关性,可作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后有无合并继发心脏损伤,以及判断急性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监测指标,为临床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心脏继发损伤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性腺激素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14和28天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 L)、睾酮(T)、孕酮(P)及雌二醇(E2)水平。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将119例患者分为轻型损伤组、中型损伤组和重型损伤组。本组患者伤后28 d病死率为10.9%。根据伤后28 d GOS评分将106例患者分为1~2分组、3~4分组和5分组。选取门诊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伤后血清T、E2水平下降,而PR L、LH、FSH血清水平上升。生活在海拔3 km以上者性腺激素水平改变的发生率更高。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性腺激素分泌异常,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性腺激素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有助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海拔高度是影响颅脑损伤后性腺激素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