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因素复合刺激的方法建立大鼠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通过不可预知的慢性睡眠剥夺以及半高脂高糖饮食复合刺激,复制大鼠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检测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血管活性分子改变以及血压和心室内压等客观指标方面变化.结果:通过对模型组动物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血管活性分子改变以及血压和心室内压客观指标方面的分析,发现模型大鼠在血瘀证的客观体征上有明显的改变,其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明显升高(P<0.05),血浆AngⅡ和ET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压和室内压有一定下降(P<0.05);与此相对应,经过补阳还五汤干预后前述指标出现明显改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AngⅡ明显降低(P<0.05),血压和室内压明显升高(P<0.05),表明该模型基本符合目前临床气虚血瘀证候客观变化特点.结论:采用不可预知的慢件睡眠剥夺以及半高脂高糖饮食复合刺激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气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该模型的成功有望为将来血瘀证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筛选提供有益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
气郁血瘀型高脂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郁怒伤肝"和食铒性动脉粥样硬化两种造模方法相结合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建立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动物模型.结果血脂和动物一般状态表明,该方法成功模拟了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模型.结论此种方法可以用于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动物模型复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多因素复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研究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多发性脑梗死模型组(脑梗组)和3个病证结合模型组——力竭游泳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游泳+脑梗组),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睡夺+脑梗组),力竭游泳加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游泳+睡夺+脑梗组)。3个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先分别采用相应因素(力竭游泳和睡眠剥夺)造模10 d,然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采用相应因素造模10 d;脑梗组大鼠只进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第11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采集中医证候指标(体重、抓力、脉搏、舌象等)和西医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凝血4项等)。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睡夺+脑梗组大鼠活动量减少、体重减轻、抓力下降,脉搏幅度减弱,舌面R,G,B值降低,全血黏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缩短(P0.05,P0.01),且较其他组指标变化明显。结论:通过中医证候指标和西医生化指标综合分析,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的方法优于其他3个造模方法,更适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多因素的造模方法,在用DMN制作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多次静脉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小牛血清白蛋白综合造模,对模型大鼠进行血瘀证的体征观察,采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行肠系膜微循环检测及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血瘀表现,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DMN组,血瘀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均出现典型微循环障碍,血瘀组红细胞聚集明显,血流态以粒流或粒缓流为主,肠系膜血管管径血瘀组较DMN组增粗显著(P<0.01)。肝脏病理显示,血瘀组纤维化改变程度较DMN组更严重,部分肝窦中可见明显扩张瘀血。结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既具备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络欣通对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水肿、神经体征及Fas和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气虚血瘀证大鼠以线栓法阻塞其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1、3、7d.用干湿重法、Long等评分标准,评价脑水肿、神经缺损体征;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皮质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体征明显改善,Fas、Fas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脑络欣通可能通过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缺损体征分数,改善气虚血瘀证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MCAO-R)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和评价标准。方法雄性老龄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结合多因素老龄、饥饿、疲劳、高脂饮食、低氧等方法复合模拟制备气虚血瘀证MCAO-R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0.9%氯化钠溶液灌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分别给予脑络欣通和通心络药液1 m L/(100 g·d)灌胃;采用激光多普勒仪、Morris水迷宫、TTC染色法、ELISA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局部脑血流量(r CBF)、空间认知能力、脑梗死体积和凝血纤溶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脑梗死体积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空间认知能力、r CBF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空间认知能力和r CBF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PT延长(P0.01),FBG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大鼠FDP和D-D水平降低(P0.01)。结论通过线栓法结合多因素复合模拟制备的大鼠模型出现了脑缺血的病理表现,同时具备中医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特征,说明MCAO-R气虚血瘀证模型是较为理想的脑缺血病证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7.
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行正常大鼠与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寻找气虚血瘀证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复合因素制作大鼠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利用二维凝胶电泳,软件分析及质谱鉴定等技术观察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的蛋白质表达谱改变情况。结果:初步鉴定出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与正常组相比升高的蛋白质是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补体C3(complement component C3)、ZN--α2-糖蛋白(ZN-alpha-2-glycoprotein)、免疫球蛋白λ轻链(immunoglobulin lambda light chain),降低的蛋白质是CD5抗原样蛋白(CD5 antigen-like)。结论:初步发现的差异蛋白可能与气虚血瘀证的形成、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多因素整合建立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应用多因素复合刺激的方法建立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刺激(声、光、电刺激)方法以及半高脂高糖饮食刺激进行干预,复制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结果:通过病因病机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与血管活性分子改变等客观指标方面的分析,发现模型大鼠基本上符合血瘀证候的变化特点。结论:采用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刺激(声、光、电刺激)以及半高脂高糖饮食刺激方法可以成功的建立气滞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该模型的成功有望为将来血瘀证的进一步研究与活血化瘀方药的筛选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因素复合对气虚血瘀脑缺血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饥饿、游泳、寒湿、高脂饮食等方法进行中医造模及运用西医解剖学理论造模,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结果表明:本实验结果表明运用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脑缺血动物模型确实能使模型组动物的血液粘度异常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0.
黄烁  刘建勋  李磊  杨斌  许晴  王琼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2):4216-4225
对单纯结扎冠状动脉、控制饮食复合结扎冠状动脉、疲劳跑步复合结扎冠状动脉、控制饮食+疲劳跑步双因素复合结扎冠状动脉4种方法建立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进行比较。该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结扎冠脉组(L)、控制饮食复合结扎冠状动脉组(DL)、疲劳跑步复合结扎冠状动脉组(EL)、控制饮食+疲劳跑步双因素复合结扎冠脉组(DEL)。L组进行单纯冠脉结扎;DL组通过2周控制饮食造成脾胃气虚为主的全身气虚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结扎冠脉,术后继续控制饮食;EL组通过2周跑台运动造成大鼠全身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术后以1次/2 d的频率维持力竭跑步;DEL组通过2周控制饮食、跑台运动造成大鼠全身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术后继续控制饮食并以1次/2 d的频率维持力竭跑步;于术后4周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分别采集大鼠超声心动检测指标、呼吸幅度对大鼠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主症进行评价;采集空场实验相关指标、力竭运动时间、足底图像色彩饱和度对兼症进行评价;采集舌面色彩饱和度对舌象进行评价;采集脉搏搏动幅度对脉象进行评价。同时对脑钠肽、内皮素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术后4周,通过疲劳运动复合结扎冠脉方法建立的模型与其他3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比较与临床病因学基础以及与中医相关理论体系的联系更密切,在完整体现中医证候的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更符合临床实际发病的原因与特征,是一种条件可控、重复性好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拟建立相对完备的症状、体征客观定量的评估体系,对益气活血法改善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症状、体征的有效性方面作出客观评价。方法: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制作出气虚血瘀证模型,然后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在手术过程中对其存活率进行观察;分别在缺血再灌注6h、24h、3d对其神经系统体征进行评分;分别在缺血再灌注3d、7d对其体重、气虚、血瘀症状、体征做出客观评价;在缺血再灌注3d进行HE、免疫组化染色。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的生物学特性,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临床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疲劳跑步运动复合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高位结扎的方法建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该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JSS)、单纯结扎冠脉组(DZ)、疲劳跑步运动复合结扎冠脉组(PZ)。DZ组进行单纯冠脉结扎;PZ组利用小动物跑台进行为期2周的跑步运动造成疲劳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术后以1次/2 d的频率维持28 d的力竭跑步;于术后28~31 d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分别采集大鼠超声心动检测指标、呼吸幅度对大鼠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主症进行评价;采集空场实验相关指标、力竭运动时间、足底图像色彩饱和度对兼症进行评价;采集舌面色彩饱和度对舌象进行评价;采集脉搏搏动幅度对脉象进行评价。同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28天开始,PZ组大鼠主症、兼症、舌象、脉象均符合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证候表现,结合相关病理性检测结果证明以疲劳跑步运动复合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高位结扎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可以成功建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体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医用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西方生物医学模式 ,以制造疾病动物模型为主。而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领域则迫切需要真正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 ,以便使中医药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如何通过多因素复合制作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 ,即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使之可同时满足中西医学的研究需要 ,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与难点。我们在开展“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机理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多次实验不断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现介绍如下。1 方法1.1 动物分组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中药"补阳还五汤"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梗死气虚血瘀证,但是其药理机制仍不明确。该研究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以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大鼠脑组织的全蛋白表达水平。对3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脑组织样品分别鉴定到3 959,3 996,4 055种蛋白。以模型组为对照,假手术组和给药组表达水平差异在2倍以上且趋势一致的蛋白共计391种。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聚类,发现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影响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及一些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从而对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发挥治疗作用。该研究从蛋白质水平探索了补阳还五汤发挥药效的生物学机制,为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和中医相关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及进行游泳刺激复制大鼠“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不同剂量人参汤粗提液对正常及“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人参汤粗提液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是其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血瘀证模型。方法:取SD大鼠,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左颈外动脉远心端,夹闭左翼腭动脉和颈总动脉,经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并缓慢注入月桂酸钠至颈内动脉系统,造成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果:从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梗死灶形态学和病理学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考察,大鼠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脑梗死和血瘀证表现,造模成功率为90.9%。结论:该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在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产生恒定的梗死灶,适合进行中医药防治脑梗死血瘀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模拟高原环境建立高原气虚血瘀证大鼠疾病模型。方法:采用间歇性低压缺氧和寒冷因素建立高原气虚血瘀证大鼠疾病模型,观察大鼠表征、摄食量、体重变化、耐疲劳时间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模型大鼠表现为:皮毛黯淡枯燥、蓬松,脱毛,耳朵、尾巴、爪甲色泽黯红,或有瘀斑,舌质紫黯,倦怠嗜睡,精神萎顿,四肢蜷缩,活动性差,攻击性、对抗性减少或消失,摄食量减少,体重降低,抗疲劳能力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升高等气虚血瘀的症状。结论:以低压缺氧和寒冷复合因素建立的气虚血瘀证大鼠疾病模型,其表征和血液流变学状况符合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具有与高原气虚血瘀证患者较为接近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8.
血瘀证模型是中药复方及中药制剂药效和药理研究的基本工具。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繁多,主要有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两类。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可大致分为病因造模法和模拟血管病理造模法,还有研究者利用多种方法模拟复合影响因素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模型制备成功与否则多从动物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指标、以药测证3个方面进行判断。细胞模型方面,以血管内皮细胞为主,又可以分为血瘀证动物模型直接取材和损伤培养的正常细胞模型两大类;因为没有具体征象的表现,建立细胞模型较动物模型更为困难,模型评价考虑的因素也更复杂。通过对血瘀证多种证候模型的造模方法、存在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探索更理想的血瘀证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卵巢癌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原发性卵巢癌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常规DMBA(二甲基苯葸)卵巢埋线法诱发原发性卵巢癌模型,结合大黄芒硝合剂灌胃建立(脾)气虚血瘀模型,分A组(原发模型)、B组(短期灌胃模型)、C组(长期灌胃模型),比较三组的体重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细胞免疫功能、成瘤率、腹水发生、肿瘤转移程度.结果:B组大鼠灌胃期体重下降明显,免疫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增高,但气虚血瘀状态仅堆持4周,对后期肿瘤发生及转移的影响不显著.c组大鼠气虚血瘀证程度较B组轻,但维持时间较长,且平均成瘤时间较前两组显著缩短,肿瘤腹水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结论:以DMBA埋线结合大黄芒硝合剂小剂量长期间断灌胃造成的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更符合临床,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卵巢癌证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