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鞍区脑膜瘤手术显露程度分级与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不同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了除鞍区脑膜瘤35例,按术中是否需要脑牵拉与脑组织的直观反应,将手术显露程度分四级,I级:肿瘤自然显露,无须脑牵拉便将肿瘤切除12例,占34.3%;Ⅱ级:对脑间断性略加牵拉,去牵拉后,局部外观与未牵拉部无异17例,占48.6%;Ⅲ级:牵拉处脑组织有伤痕3例,占8.6%,Ⅳ级:脑损伤较明显或呈不同程度的肿胀3例;占8.6%,全组Ⅱ~Ⅰ级显露29例,占82.9%,以经眶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连续切除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38例,31例(81.6%)获肿瘤全切除,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15.6±5.9天,全组术后Karnofsky记分87.22±13.60,较术前提高36.11±12.25分(P<0.001)。改善手术疗效的关键在于提高显微外科技术与设计恰当的手术入路,鞍旁型脑膜瘤首选经眶颧额颞下入路,鞍上型脑膜瘤首选经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4.
影响鞍区脑膜瘤全切除的局部病理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显微外科技术连续切除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38例,术中着重观察了肿瘤附着部位,肿瘤颅底侵犯与颅底外生长,颅内扩展部位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31例(81.6%)获肿瘤全切除,余获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无死亡。本资料表明,肿瘤直接包裹脑底动脉,侵蚀海绵窦,眶上裂,视神经孔与蝶骨体等结构是影响肿瘤全切除或根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鞍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鞍区不同部位脑膜瘤38例所获得显露程度,结果表明,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应作为其首选入路。经翼点入路则对鞍上脑膜瘤显露良好,可作为其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6.
用显微外科技术连续切除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38例,术中着生观察了肿瘤附着部位、肿瘤颅底侵犯与颅底外生长、颅内扩展部位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31例(81.6%)获肿瘤全切除,余获次全或大部切除,无死亡。本资料表明,肿瘤直接包裹脑底动脉,侵蚀海绵窦、眶上裂、视神经孔与蝶骨体等结构是影响肿瘤全切除或根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26例鞍区脑膜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单/双额下入路10例,翼点入路13例,纵裂入路3例。结果:26例中,显露满意14例(53.85%),全切18例(69.23%),痊愈23例(88.46%),无死亡,预后良好11例(91.67%)。结论:鞍区脑膜瘤易误诊为垂体瘤和颅咽管瘤,临床表现结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有益于肿瘤全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了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采用额下入路7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9例。结果 按Simpson分级:Ⅰ为6例,Ⅱ级为13例,共占86%,Ⅲ级为3例,术后视力改善的有12例21眼,无改变的为7例12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悉鞍区的解剖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静脉窦的蛛网膜,占颅内肿瘤的4%~10%。由于部位深,毗邻视交叉、垂体柄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华山医院神经外科1991年2月~1998年7月共收治鞍结节脑膜瘤6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14例,女54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3个月~6年。主要症状有:头痛、偏盲、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月经紊乱和闭经,多饮多尿。有4例以短暂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3例出现嗅觉减退。术前病人都行CT和MRI检查,16例行DSA检查。肿瘤最大为8cm×6cm×4cm,平均3.6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采用额下入路7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9例.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为6例,Ⅱ级为13例,共占86%,Ⅲ级为3例,术后视力改善的有12例21眼,无改变的为7例12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悉鞍区的解剖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旁脑膜瘤18例。肿瘤全切除14例(78%),4例因肿瘤包裹颈内动脉或和入侵海绵窦,仅行次全切除;无死亡,全组术后Karnofsky记分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作者认为,本入路便于广泛切除颅底受浸润骨质,毋须牵拉脑组织或牵拉甚微,便可对海绵窦侧壁与其邻近区域提供极好显露,对切除鞍旁脑膜瘤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2.
连续施行鞍上、鞍旁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34例,发现颈内动脉(ICA)系为肿瘤的主要供血来源。除岩斜坡-蝶区脑膜瘤2例外,按手术显微镜下对肿瘤供血动脉的直接观察与电凝脑膜中动脉(MMA)后肿瘤的血运状况,将其供血分四型:颈外动脉(ECA)为主型2例(6.3%);ECA-ICA供血相当型5例(15.6%);ICA为主型18例(56.1%);ICA单独供血型7例(21%)。肿瘤发生部愈近中线,ICA供血趋势愈明显;ECA主要供血者仅见于鞍旁型脑膜瘤。  相似文献   

13.
连续观察鞍上与鞍旁脑膜瘤38例,男:女=1:1.7,平均年龄39.4岁,平均病程2.5年。肿瘤最长径3.2~7.5cm,其中≥6cm之巨大型肿瘤占47.1%。术前Karnofsky记分51.1±12.4。头痛,视力障碍与记忆损害为三大临床表现。比较二组特征,鞍上脑膜瘤表现双目视力对称性受损,鞍旁脑膜瘤则以患侧视力受损为主,同时多见癫痫,三叉神经受累与颅底及颅底外侵犯。  相似文献   

14.
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鞍区不同部位脑膜瘤38例所获显露程度。结果表明,经眶颧额颁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应作为其首选入路。经翼点入路则对鞍上脑膜瘤显露良好,可作为其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介入断流术在脑膜瘤外科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08~2012-12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9例,其中男30例,女49例。对39例不同位置的脑膜瘤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脑膜瘤供血动脉远端,排除颅内危险吻合支存在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择期行外科手术;对40例不同位置的脑膜瘤单纯行外科手术。结果:脑膜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98%,血管造影显示肿瘤染色消失,供血动脉闭塞。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症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介入断流术在脑膜瘤外科术前栓塞是安全、简单、有效的、其并发症少,可以作为脑膜瘤外科术前诊治的一种辅助方法,达到减少外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复习了5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其中13例为不典型CT表现脑膜瘤,10例为恶性脑膜瘤。不典型CT表现有:瘤内不均一增强,瘤内有多个无增强的低密度区,瘤周广泛低密度区,肿瘤呈环形增强,肿瘤合并出血。讨论了脑膜瘤不典型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恶性脑膜瘤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  相似文献   

18.
采用 ABC 免疫组化技术对82例脑膜瘤活检组织(良性脑膜瘤67例、恶性脑膜瘤15例)进行了三种性激素受体和12种 LR 的测定.结果证实脑膜瘤是性激素的靶组织,ER阳性率74.4%,PR 阳性率75.6%。AR 阳性率29.3%.ER 阳性率与性别有关,女性高于男性;PR 阳性率与组织类型有关,脑膜内皮型阳性率最高,过渡型居中,而纤维母细胞型及砂粒体型阳性率较低;AR 阳性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恶性脑膜瘤中 AR 阳性率高于良性脑膜瘤中 AR 阳性率.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性激素受体在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上所起的作用及对脑膜瘤实施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2种 LR 中只有 PSA 受体在良性脑膜瘤中的阳性率高于恶性脑膜瘤,故这一结果可作为良、恶性脑膜瘤诊断的依据.三种性激素受体与 LR 染色结果经配对卡方检验证明无相关性,因此 LR 的测定不能代替性激素受体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