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首次采用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单侧和双侧全颈淋巴清扫术,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入院的舌癌患者3例,采用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单侧颈淋巴清扫术。选取2007年1月至11月4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单侧颈淋巴清扫术切口由颌下切口及半颈发际缘切口组成,颌下切口位于下颌下2~3cm。并与下颌下缘平行。尽量位于皮纹中,前至对侧颏部,后至乳突尖;然后由乳突尖处转折向下,沿发际缘下行至颈中份处。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则由双侧颌下切口及双侧半颈发际缘切口组成。单侧或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均在颈阔肌深面翻瓣后,合理利用手术拉钩牵引,充分暴露手术空间。术中评估操作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瘢痕大小。结果该切口单侧颈淋巴清扫术中暴露虽然不如类矩形切口,但通过合理牵拉仍能充分暴露术区,完成手术;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需要手术医生具有丰富的颈淋巴清扫术的经验,耗时相对较长。双侧颈淋巴清扫术该切口暴露比平行切口较好,但不如“H”形切口和“T”形切口。然而通过合理牵引拉钩,能充分暴露术区,完成手术。3例单侧和4例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术后创口愈合良好,瘢痕较小。结论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单侧或双侧全颈淋巴清扫术,皮瓣血运好,手术反应小,瘢痕形成少。外形美观。减轻患者心理创伤,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年轻的和对美观较为重视的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  相似文献   

2.
常见单侧颈淋巴清扫术切口包括T形或Y形切口、矩形切口、围裙式切口等.这些颈淋巴清扫术的切口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生也总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切口.本文就单侧颈淋巴清扫术切口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探讨各类切口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颈淋巴清扫和修复重建是口腔癌治疗的两大重要内容。颈淋巴清扫和修复重建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但都是在开放手术下完成。该文报道一种经耳后发际入路完全腔镜下的颈淋巴清扫术;同期口内肿瘤根治性切除和经口原位血管吻合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颈淋巴清扫切口位于发际内,隐匿不可见,术后颈部无暴露性手术疤痕。现就这一术式作以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沿下唇正中及颌下入路切除上颌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上颌骨解剖学的特点,探讨经下唇、颌下入路行上颌骨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方法24例患者采用这种入路施行上颌骨切除术,即下唇正中至颏下,经患侧颌下至乳突前下方。切口设计避开了上唇及眶下区,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上唇及面中部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面部切口暴露短,且有利于上颌骨恶性肿瘤扩大根治术以及同期施行颈淋巴清扫术。结果经过0.5~2·0年的术后随访,疗效满意。患者无论是采用单一手术或辅以放、化疗均未出现颌面部皮肤的坏死或口角歪斜等并发症,但有术后短期的下唇麻木。结论沿下唇正中及颌下入路切除上颌骨,不但能充分显露术野、完整切除上骨的恶性肿瘤,并能较满意地保持术后面部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保留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新型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或称合理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在治疗口腔癌颈淋巴转移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TNM分期在T2N1M0~T4N3M0之间的口腔鳞癌初诊患者45例,随机分为2组(RND组和RRND组),RND组行传统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22例),RRND组行合理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23例),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颈淋巴结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RRND组术后患者面部水肿及头晕、头痛症状显著低于RND组(P<0.05);术后6个月复查,RRND组患者耳廓和肩部麻木感显著低于RND组,耳廓皮肤感觉功能和肩运动功能显著高于RND组(P<0.05);随访3年,RRND组和RND组术后颈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8.70%、4.5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与传统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相比,不会增加术后颈淋巴结复发率,但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设计一种改良下唇切口的手术径路,便于口腔内深部肿瘤的暴露和切除,改善术后面部的外形与功能。方法:15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切口的手术径路:经口角附近沿颏面沟自然弧度向下与颈淋巴清扫颌下切口连接,切口线隐蔽于颏面沟皮肤皱折区。结果:经口角旁下唇切口较下唇正中切口短,对组织结构损伤相对减小,病灶暴露更加充分,操作更加便捷。经术后1年以上随访,疤痕隐蔽、唇红缘无凹陷、颏部外形圆润,无口角歪斜等面瘫症状。结论:采用改良下唇切口进路切除口腔恶性肿瘤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肿瘤,且术后有较满意的外形及功能,可作为口腔内深在肿瘤切除的常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外科机器人手术的应用经验。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9例位于口腔深部肿瘤患者行经口入路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TORS),总结手术经验与体会。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摆位及术区暴露用时20~90 min,平均42.2 min;手术时间5~90 min,平均40.9 min。除1例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外,其余纯口腔入路患者8例,术后平均住院日3.25 d,术后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天数7.75 d。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以独立完成口腔深部肿瘤手术,但在特殊患者如舌根肿瘤手术上仍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术区暴露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舌体鳞癌患者两种区域性颈淋巴清扫术式疗效的比较,为颈清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35例行舌骨上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T1CN0和T2CN0期舌体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种区域性颈清术式的疗效。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和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颈部复发率分别为16.0%和10.5%,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在防止术后颈部复发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P〈0.05)。结论: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的术后颈部复发率低于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建议作为T1CN0和T2CN0期舌体鳞癌患者区域性颈淋巴清扫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保存颈内静脉的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口腔癌及口咽癌颈淋巴清扫术中保存颈内静脉术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近 10年内所行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和保存颈内静脉的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病例资料。比较 2种术式的术后面部水肿和颅内高压持续时间及程度、2组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 :保存颈内静脉的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的术后颌面部水肿和头晕症状程度轻于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持续时间缩短。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是 72 .6%和 5 3 .3 % ,局部复发率 5 .1% ;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是 75 .2 %和 5 7.8% ,局部复发率 4.8%。二者 3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保存颈内静脉的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和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临床疗效相近 ,术后并发症轻 ,且能保存颈内静脉 ,为可能的再次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经鼻盲探插管在小儿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传统颈淋巴清扫术经典手术入路的反思;机械通气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中的应用;19例复发性鳃裂囊肿和瘘的手术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王兴文  陈永辉 《口腔医学》2009,29(9):497-498
目的探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应用于早期舌体鳞癌(T1/T2cN0)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8月—2007年8月33例早期舌体鳞癌(T1/T2cN0)行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资料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24.24%(8/33),术后功能与疗效良好。结论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可作为早期舌体鳞癌(T1/T2cN0)患者区域性颈淋巴清扫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机器人辅助手术因具有较传统微创技术更加可视、精确、灵活的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颈淋巴清扫术作为头颈外科的经典术式之一,近年来也有单位开始在机器人辅助下对其进行尝试。本文就机器人手术的现状,机器人辅助颈淋巴清扫术的不同手术入路的应用进展、不足与前景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进行后颊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23例后颊癌患者,完成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在口角外1 cm处的鼻唇沟内设计切口线,即微笑切口。切口呈弧形,向上至鼻翼外下缘,向下与颈淋巴清扫术切口连续。结果 23例患者的原发灶术中显露满意,切缘肿瘤细胞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切口仅在鼻唇沟处遗留隐蔽的类似“微笑”样的瘢痕。结论 经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切除后颊癌,术野显露满意,手术操作便利,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避免了对患者口裂完整性的破坏,有助于患者开口度的恢复,切口瘢痕隐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副腮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对笔者近年所做的9例副腮腺肿瘤手术入路分别采用了延长的腮腺切除手术入路;肿瘤表面皮肤纹理的直接手术入路以及耳前发际内的角形切口手术入路三种方法。结果上述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在手术损伤大小、切口隐蔽、副腮腺肿瘤的术野显露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耳前角形切口应作为副腮腺肿瘤切除的首选手术入路,它具有更好的美容及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进行后颊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23例后颊癌患者,完成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在口角外1 cm处的鼻唇沟内设计切口线,即微笑切口。切口呈弧形,向上至鼻翼外下缘,向下与颈淋巴清扫术切口连续。结果 23例患者的原发灶术中显露满意,切缘肿瘤细胞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切口仅在鼻唇沟处遗留隐蔽的类似“微笑”样的瘢痕。结论 经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切除后颊癌,术野显露满意,手术操作便利,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避免了对患者口裂完整性的破坏,有助于患者开口度的恢复,切口瘢痕隐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临床舌鳞癌N0患者的颈部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舌鳞癌N0 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1986~ 1998年间 14 5例舌鳞癌N0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T1患者切除原发灶 ,颈部观察 ,对于T2 以上患者或无法随访者采取选择性颈清扫 ,术后随访 3年以上或至死亡。各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2 3例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END) ,3 3例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 ,2 2例颈部观察组中 4例出现颈淋巴转移。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 2 5 .5 2 % ,且随临床T分期的增高而增高。总体颈部失控死亡率 ,观察组 (18.18% )与END组 (5 .6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T1期观察组和END组的颈部失控死亡率分别为 7.69%和 4.5 5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将T2 、T3 期作为中期病变合并 ,观察组 (3 3 .3 3 % )和END组 (0 % )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论 :舌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较高 ,对T2 期以上N0 舌鳞癌患者应考虑行选择性颈清扫术 ,可提高其颈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舌根部血管瘤手术进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舌根部血管瘤有3种手术进路,本研究旨在这些舌根部手术中找到一种最佳进路。方法:9例舌根部血管瘤按切口分为三组即下颌旁侧进路3例,在下唇正中至颏下点向后作平行下颌下缘切口线;颏正中进路3例,在下唇正中作切口,经颏下点至舌骨上;口周前进路3例,在颈颌线交界处作一弧形切口。结果:不同的手术进路有不同的手术视野,可导致不同的组织损伤和并发症产生。结论:舌根部血管瘤手术进路中下颌旁侧进路比颏正中进路更易暴露术野,下颌旁侧进路和口周前进路所产生的并发症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种保证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手术彻底性和避免并发症,最大限度保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机体功能的最佳颈清扫术式。方法:通过对182例颈淋巴清扫术的回顾性研究,对保留颈外静脉、颈神经丛深支和耳大神经的颈淋巴清扫术式的根治效果、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功能障碍进行评价,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与常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相比,保留颈外静脉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在维持术中较平稳的生命体征、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接受双侧根治性颈清扫术的病例,保留颈外静脉将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护理难度,并有利于患者的尽早恢复,其术后肩功能和耳郭和(或)耳后区皮肤感觉功能明显优于根治性颈清术式(P〈0.05).而术后颈部复发率与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保留颈外静脉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术式,在保证颈清扫根治性的前提下,减轻和避免了术中、术后的颅内高压并发症和肩功能损伤及耳部感觉障碍。本术式适应证广泛,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和cN0选择性颈清扫术的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咽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选择口咽癌患者13例,其中鳞状细胞癌12例,肌上皮癌1例,行原发灶切除术及颈淋巴清扫术,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缺损。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心端坏死,经修剪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 a,未见原发灶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均获得良好的进食、语言功能。结论:颏下岛状皮瓣毗邻口咽区,供区位于颈淋巴清扫切口线,操作简单、方便。口咽癌I区淋巴结转移较少,用于修复口咽术后中小组织缺损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隐匿性转移规律。方法:1992-01~2004-12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颈淋巴清扫术的颊黏膜鳞癌cN0患者69例,男性31例,女性38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岁。颈部的处理采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结果:颊黏膜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14.49%(10/69),转移到Ⅰ区为10.14%(7/69)、Ⅱ区为5.80%(4/69)、Ⅲ区为2.90%(2/69);T1颈部隐匿性转移率为9.52%(2/21)、T2为15.38%(6/39),T3、T4例数较少,其中4例T3中有1例转移,5例T4中有1例转移;高、中分化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分别为14.89%(7/47)、10.00%(2/20),低分化鳞癌例数较少,2例中有1例转移。结论:认识颊黏膜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特征,对制定颈部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