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在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在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进行24小时Holter检查。全部患者经病史、体检、常规心电图和体位性低血压试验等均未发现晕厥的直接原因。结果146例患者经Holter检查,55例(37.67%)出现心律失常,25例(17.12%)出现晕厥发作,22例(15.06%)晕厥发作与心律失常有关。尤其与心电图RR间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5例晕厥患者中,RR间期≥3.0秒者共57次,其中31次发生晕厥;而RR间期<3.0秒者256次,无1例发生晕厥(P<0.01)。结论一些不明原因晕厥的发作与心律失常有关。Holter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诊断仍然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室速发作与T波峰-末间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44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20例,无室速组24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9岁,主诉:发作性心悸十余年。体检:心律不齐,心脏无器质性杂音。心脏透视:形态大小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1984年6月作心电图检查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插入性室早伴房室交界区伪文氏现象和阵发性室速(多源性)。附图为Ⅱ导联记录,示窦性心律,P-P间期1.04秒,心率约58次/分;P-R间期0.12秒。于R_1后出现插入性室性早搏,其后窦性心搏的P-R间期逐渐延长:R′-P时间愈来愈短。P_1-R为0.12秒,P_2-R为0.20秒,P_3-R为0.30秒。以后随以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故P_4未能下传,组成第一个文氏周期。第5个窦性心搏的P-R间期为0.21秒,系受阵发性室速的影响,较原来窦性P-R间期(0.12秒)为长。以后窦性心搏的P-R间期又逐渐延长;R′-R逐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 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作胸痛3年,胸闷4d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陈旧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入院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24h心搏总数99907次,平均心率73次/min,最慢心率45次/min,最快心率162次/min。给予121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服药后第7天,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突然感觉胸闷,无黑嚎晕厥,心电监护示最长RR间歇3.2S,立即行12导联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QT间期为528ms。持续心电监护示缓慢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频繁出现多个RR长间期,其中最长RR间期达3.24S(图1)。患者停止服用胺碘酮后,窦性停搏消失,仍有窦性心律缓慢,随访1个月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2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为aVF导联连续下行R波出现特点可推测其为自律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3:2文氏型下传阻滞,周期0.55土0.01s。但上行长RR间期基本为短RR间期的2倍,酷似自律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3:2二度Ⅰ型下传阻滞,此时周期变成0.72±0.02S,然而通常认为二度Ⅰ型和Ⅱ型阻滞不会互转,其交界性心律周期也不会突然有明显变化,故推测上行长RR间期是自律性交界性激动连续2次下传受阻,  相似文献   

6.
对经手术确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左心房增大及合并有心房颤动(房颤)126例电复律前后的心电图变化以及f波大小等和左心房大小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①在心房颤动时有R-R间期>1.5秒者13例,房室交界性逸搏者30例,转复为窦律后均未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②粗颤者105例.提示:①不能单纯以房颤时出现R-R间期>1.5秒,或发生房室交界性逸搏作为合并Ⅱ°AVB的诊断指标;②粗颤在评价左心房肥大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准确性83.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方法:在动态心电图上分析30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孤立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5分钟的时域、频域指标:RR间期的标准差、低频段功率、高频段功率以及低频段功率/高频段功率和24小时时域指标:全部RR间期的标准差、每5分钟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和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并计算P波最大宽度与P波离散度,再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对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发作前、后5分钟的时域、频域指标进行比较,可见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发作前5分钟RR间期的标准差、高频段功率较发作后5分钟增高(P<0.05),而低频段功率/高频段功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频段功率无明显变化(P>0.05).②24小时时域分析显示房颤组的全部RR间期的标准差、每5分钟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和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房颤组的P波最大宽度、P波离散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房颤组的全部RR间期标准差、每5分钟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和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与P波最大宽度、P波离散度呈正相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特别在发作前迷走神经张力有明显增强,并且其P波最大宽度、P波离散度显著增高,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图 1 预激综合征 图 2 完全性房室阻滞  患者男性 ,5 4岁 ,13年前因心动过速入院。心电图示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 2 0 0次 /分。经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心律平 )心动过速终止 ,心电图示 :窦性P波 ,RR间期 0 .6 0秒 ,PR间期 0 .11秒 ,QRS波 0 .12秒 ,有 delta波 ,诊断 :预激综合征 (B型 ) ,见图 1。此后 ,患者多次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而入院 ,均经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后症状缓解 ,心率多在 70次 /分左右 ,律齐。患者长期自服普罗帕酮 5 0~ 15 0 mg/ d,1990年 6月 16日来我院体检 ,心电图示 :窦性 P波 ,PR间期 0 .…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 ,84岁 ,因“发作性黑、晕厥 2月 ,加重 1周”入院。入院时心电图示p波在avR导联呈直立 ,Ⅰ、Ⅱ、avF导联倒置 ,为逆行P波 (p -) ,行连续Ⅱ导联描记如图所示 :p -—p -间期匀齐为 1.3 2秒 ,频率 45次 /分。QRS波呈室上性 ,除R6 、R2 2 外均节律匀齐 ,R—R间期为1.2 8秒 ,频率 47次 /分。p -波落在QRS波之前、中、后 ,二者无固定关系 ,本例入院后心电监护发现同时有阵发性快速性房颤且自行终止约 6秒后又出现上述心电图 ,图 1 入院时连续Ⅱ导联心电图及梯形示意图故诊断为双重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交界区内不…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延长系指Q—Tc>0.44秒而言。各种病因所致的Q—T间期延长,均可使心肌不应期离散度加大,容易形成多发室内折返,从而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导致猝死。本文重点讨论引起Q—T间期延长的一些疾患及其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为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诊断治疗。一、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本病较少见,临床易误诊为癫痫及癔病等。其主要特点为Q—T间期延长,发作性晕  相似文献   

11.
在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中,不同的节律会出现分层现象,最上层的平直的线段对应为RR-Lorenz散点图"曲尺"(横折竖)形图形,说明长RR间期(慢节律)相对恒定,且为同一起源的节律,通过逆向分析相对应的片段诊断心电图,发现该节律为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逸搏间期相对恒定,且交界性逸搏与之前的R波(非交界性逸搏)的间期亦为相对恒定的逸搏间期,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散点图的特征形态,并为其他节律合并交界性逸搏节律提供了节律和图形特征,逸搏的确定为推断房室传导阻滞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R-P′(F)间期>1/2R-R间距或R-P′(F)间期>P′-R间期,此类长R-P′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主要有:①房性心动过速;②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③持久性交界性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④2∶1心房扑动等。以上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都有长R-P′间期的心电图特征,临床上要予以鉴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延长可产生发作性心律失常、晕厥甚至猝死。本文就各种常见原因所致的Q—T间期延长与发作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作一简述。一、Q—T间期延长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引发交界性节律的心电特征。方法 6例新生儿,通过心电散点图逆向技术对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中振幅较高的散点逆向出片段心电图,诊断为交界性逸搏或/和交界性自主节律,分析散点图整体特征及心电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6例患儿,年龄(11±2)天,心率(135±8)次/分,出现交界性心搏时的窦性心律性质为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窦房传导阻滞者4例,窦性停搏者4例。24ht-RR散点图均为梳齿状,1ht-RR散点图呈λ形,Lorenz-RR散点图在45度线远端或者两侧呈稀疏散点分布。交界性心搏的RR间期变化。结论新生儿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引发交界性逸搏时t-RR散点图呈梳齿状或λ形,可反映心脏兴奋点的生理和病理节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心室波(QRS波)起点与其后心房波(P波)起点之间的时间间期为RP间期。当RP间期≥50%心动过速RR间期,即RP>PR时,称长RP心动过速。长RP心动过速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AVNRT)、持续性交界性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房扑伴2:1房室传导、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速。上述多  相似文献   

16.
比较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发作前心电三维RR间期散点图吸引子量化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利用网络数据库,使用约10分钟的心电图RR间期数据构建三维散点图,提取各吸引子的位置及角度等量化指标,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与静息时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与室性早搏相关的吸引子的一些量化指标,两个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深入心电散点图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l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3年,加重2天于1986年8月4日入院。无晕厥史,无心脏病史,体检:BP100/70,神清,口唇轻度紫绀,两肺正常,发作时心率165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发作终止后心率75次/分,律齐。实验室;血、尿常规、血沉、血清、钾、钠、氯、抗“O”正常。胸透和超声心动图均正常。心电图(附图A,见第104页)系未发作心动过速时描记,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分,P-R间期0.09秒,QRS波时间0.14秒,P-J间期0.22秒,QRS波的起始部有“δ”波。V_1、V_3主波向下呈rs型,V_5主波向上呈Rs型,符合B型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8岁,因反复昏厥、抽搐3次送当地医院,心电图发现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先后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胺碘酮静脉注射无效,再度2次阿一斯综合征发作而转我院。既往无心脏病史,发病前一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查体:体温37.7℃,血压90/64mmHg(1mmHg=0.133kPa),听力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频发早搏10~20次/分。心电图示: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0.6秒(校正后的QT间期0.69秒),各导联可见明显U波,频发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为0.6秒,可见RonT现象并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血沉61mm/h。…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患得男性,67岁,因心慌气短伴双下肢水肿3周入院。入院前曾多次自行服用速尿。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钾2.3mmol/L。图1V1、aVL、V3为入院当天同一次描记心电图。图V1P波消失,F波清楚可见,故心房颤动诊断肯定。aVL的RR间期固定,均为1.52s。说明存在三度房室阻滞,心室由阻滞平面以下的交界性逸搏控制。图中V3R1R2间期、R2R3间期、R3R4间期、R4R5间期、R5R6间期分别为1.56s、1.52s、1.42s、1.56s、1.52s。图中V3和RR间期变化符合在一个最长RR间期后逐渐缩短,出现最短RR间期后再出现最长RR间期的规律,提示患者逸搏点以下的房…  相似文献   

20.
1例患儿,女性,6岁9个月,以发现"心律失常1周"入院,入院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部分2∶1下传;交界性逸搏。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出院后4月余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百慧),全程时间RR间期散点图呈双层,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采取散点图逆向技术对虾钳特定部位散点进行逆向片段心电图分析,发现主导节律为貌似2∶1的房室传导,而实质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自主节律,钩拢现象,1∶1下传的短RR间期间断出现。这些节律的有序有量的组合形成了其独特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