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5例肝包虫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肝包虫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0~2003年在我院接受肝包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的35例病人的单个囊肿手术耗时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残腔情况(积液、感染、胆瘘)、原位复发等指标,与同期接受其他手术方法(内囊摘除术加外囊残腔引流、传统外囊完整摘除术、外膜内外囊摘除术)治疗的87例病人作比较.结果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术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单个囊肿)虽高于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外囊残腔引流组(P<0.01),但术后住院日、术后残腔并发症均低于后者(P<0.01);而与传统外囊完整摘除术相比,其手术耗时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后者(P<0.01),术后住院天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此手术法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了手术难度及勉强行外囊切除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肺包虫囊肿破裂误诊3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肺包虫囊肿破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包虫囊肿破裂38例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肺包虫囊肿破裂均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误诊1—8个月。误诊为肺炎11例,肺脓肿4例,肺结核13例,肺肿瘤6例,胸膜炎2例,液气胸2例。临床表现有突发性呛咳,咳清水样痰液并混有粉皮样薄碎片,或咳脓痰,发热。Casoni试验均阳性。X线检查:右肺包虫囊肿26枚,左肺包虫囊肿12枚。病灶呈模糊大片状阴影18例,类圆形阴影8例,肺包虫囊肿顶见“新月征”4例,“水上浮莲征”4例,液气胸2例,胸腔积液2例。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手术除包虫内囊29例,包虫囊肿肺叶切除9例,38例全部治愈。结论肺包虫囊肿破裂可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常误诊为肺炎和肺结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16例共20个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行外囊完整剥除术,5例患者行内囊摘除术,10例患者行外囊次全切除术。除1例患者因术前囊肿已破入胆道且外囊壁已存在胆瘘而于术后发生胆漏之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现残腔积液、感染等残腔并发症及胆漏、黄疸。术后均无死亡、复发病例。结论对于非静止期的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必须手术治疗,外囊完整剥除术并不适用,可优先选用外囊次全切除术,尤其是当出现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邻近肝门部、邻近肝内外大血管及外膜与外囊之间的潜在性腔隙不明显时。而当出现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破裂时,可酌情选择内囊摘除术。  相似文献   

4.
胸部球形病灶误诊肺包虫病4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误诊为肺包虫病的 4 3例较疑难病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并做了X线检查。 35例病人行包虫免疫学试验 ,19例行超声波检查 ,8例行CT扫描 ,5例行纤支镜检查。其中误诊肺包虫囊肿破裂感染 2 0例 ,完整包虫囊肿 19例 ,多发包虫囊肿 4例。属肺部恶性肿瘤误诊 14例 ,肺结核瘤误诊 10例 ,肺囊肿和纵隔肿瘤误诊各 3例 ,其它疾病误诊各占 1~ 2例。我们认为 :应充分认识胸部恶性肿瘤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注意其特殊临床表现。良性肿瘤生长速度慢于包虫囊肿且密度较高。诊断不应过分依赖X线检查 ,注意不典型影象学改变。避免包虫免疫学试验假阳性对误诊的影响。超声波检查对囊性或实质性肿块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但对与破裂感染的包虫囊肿鉴别仍较困难。需总结经验提高CT诊断包虫囊肿破裂合并感染的水平 ,在病灶临近肺门时应积极采用纤支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正> 自1954年6月至198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1112例,其中肺包虫病256例(23.0%)。在256例肺包虫病中78例属复杂性肺包虫病(30.45%)。复杂性肺包虫病的标准:一、巨大、多发包虫囊肿或包虫囊占一侧胸腔的2/3或全部,并有大部肺萎陷、阻塞性肺实质炎者。二、感染性多发包虫囊肿伴有或不伴有囊肿破裂者。三、同时有肝、肺包虫囊肿或多发性包虫囊累及两侧肺者。四、肝顶部包虫囊肿穿破入胸腔或穿入肺形成肝—胸膜腔瘘或肝—支气管瘘者。  相似文献   

6.
经胸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肝囊型包虫病突入胸腔者,临床表现和治疗较特殊,本文就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对1990~2003年收治的经胸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34例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均经胸或胸腹联合切口手术,并行包虫残腔经腹引流,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29例随访3年,2例肝包虫复发,经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术前胸部X线、CT、B超检查,以明确病灶诊断,进胸后先处理肺或膈肌病灶,再探查肝膈面,处理包虫内囊及残腔,置胸腹腔引流。经胸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需经验丰富的医师参加,术中应仔细,术后应多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方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例1 男性,41岁,1959年曾作过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1963年又发现右上腹包块逐渐长大,而于1976年第二次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及外囊袋形缝合术,术后留有腹壁瘘,于1977年5月转我院。检查:腹壁瘘位右肋缘下,深12cm,容量20ml。腹部X线平片见肝右叶后顶部12×8cm类圆形边缘呈蛋壳样钙化影。由于囊腔引流不畅,于6月2日  相似文献   

8.
肝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引起猝死三例邬增繁丛媛芝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包虫液直接进入肝脏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猝死的病例极为少见,我院曾发现三例,均经尸体解剖证实,现报告如下:例1,死者女性,14岁学生,平素身体健康,因肝区被一同学肘部撞击,当即倒地,面色青...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索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手术治疗的方式、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09-2013年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患者216例。结果 内囊摘除术(A组) 术后平均住院d数、带管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手术D组的手术耗时及出血量、住院费用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 ①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可根除因内囊摘除术导致包虫复发和胆瘘等并发症;同肝切除相比具有创伤较小、并发症减少的特点,故可为CE手术治疗的首选;②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引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 11月至 2019年1月行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 20例共36个邻近肝门部的肝棘球蚴囊肿的手术疗效。结果 4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完整剥除术,30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次全切除术,2个肝棘球蚴囊肿因外囊与肝门血管粘连过于紧密且已经破裂入胆道而行内囊摘除术。肝门部大血管均保存完整,除1例因术前肝棘球蚴囊肿破裂入胆道(行内囊摘除术)而出现术后胆漏以外,余均无残腔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手术治疗,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术后胆漏、残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优先选择。但是还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及手术中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细粒棘球蚴病57例,多房棘球蚴病2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单囊型21例,多子囊型16例,内囊塌陷型9例,实变型4例,钙化型7例。79例患者中,62例为常见影像学征象。单囊型细粒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囊性水样病灶,囊壁薄厚均匀、无强化;多子囊型表现为“囊中囊”、“玫瑰花瓣”、“轮辐征”等;当内囊塌陷分离时表现为“飘带征”、“双环征”等征象;囊壁钙化时呈弧线状、蛋壳状,囊内容物呈现絮状或者整个病灶钙化。多房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散在或者群簇状分布的“小囊泡”,常伴有钙化,整个病灶呈“地图样”外观。另外17例患者表现为复杂少见的影像征象;其中6例细粒棘球蚴病囊内含脂肪,影像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脂肪密度结节灶,CT值为-28~-84 HU;4例病灶破入胆管,邻近胆管密度增高,胆管壁增厚,周围胆管扩张;4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影像表现为肝内细粒或多房棘球蚴病合并实性强化肿块,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3例合并感染,影像学表现为囊壁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其中2例囊内见气体影,1例囊肿合并感染并侵及腹壁。结论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分析,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包虫病影像诊断技术和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中国西部人群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手术仍为包虫病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该文通过对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等两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各种术式回顾性分析总结后,综述如下:1)超声检查主要用在两型包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在农牧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普查时,超声以其便携低耗易行的特点成为首选.近来用超声对肝两型包虫病病灶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其病灶的确切范围,周边增值带微循环血供状态,为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诊断治疗信息.2)囊型包虫病CT/MRI均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囊肿,病程发展中出现子囊、囊膜剥离、囊壁及内容物钙化等特征;泡型包虫病CT/MRI均表现为非均质实性肿块,内部有小圈状和颗粒状钙化,中心常出现液化坏死,形成"地图状"外观.其类似肿瘤的浸润生长可压迫和侵蚀肝血管和胆管并伴远处血行转移.MRI水成像技术对不典型包虫病有独特的诊断效果;CT/MRI血管成像和胆系成像有利于诊断包虫并发症;CT/MRI灌注技术、MRI扩散成像和波谱成像有望实现活体无创的分子影像诊断.3)肝囊型包虫病:(1)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的首选术式;(2)外囊次全切除术可有效消减残腔,避免胆瘘等,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外囊完整剥除术所致手术风险;(3)肝内囊摘除术仍是主要方法,术中应经胆道或胆囊管美蓝造影以确认是否胆漏.4)肝泡型包虫病:(1)根治性肝切除是治疗首选方法;(2)姑息性病灶切除手术,因继发难治性肝切面胆瘘而宜慎重采用;(3)肝移植是治疗两型包虫病终末期最后手段,术后仍存在复发的可能,需酌情服用抗包虫药,如阿苯达唑片剂或其他剂型(乳剂、脂质体口服液等).  相似文献   

13.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体的多种绦虫病中危害性最为严重。一般多在儿童期感染,到青壮年时期出现症状,并发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致使许多青壮年患者丧失劳动力,严重时会威胁生命。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肝包虫病的文献,着重阐述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破裂导致的并发症。1 包虫囊肿的病理特征及诱发破裂的因素 肝囊型包虫病的合并症危害严重。单纯性包虫囊肿仅为占位性病变,包虫囊在肝内发展极缓慢,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有些病例肝包虫囊肿巨大但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却良好。一旦发生并发症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1999~2002年,作者采用大网膜移植加引流治疗肝包虫囊肿合并感染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有高热寒颤病史2例,术前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5例,肝功能异常10例,Casoni试验阳性8例(阳性率为40%)。术前B超及CT检查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14例,肝左叶6例。术中检查包虫囊肿长径最大15 cm,最小3 cm,平均1.5 cm;包虫囊内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合并胆瘘2例,术中囊液细菌培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1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厌气性链球菌感染1例,未见细菌感染2例。术前误诊为肝脓肿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8例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特点,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上腹部平扫后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PHA患者的CT表现。手术切除标本,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显微镜观察。结果 CT平扫8例,5例为巨块型,2例混合型,1例多发结节型。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中央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巨块型低密度内见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混合型巨块边缘见高密度结节。动脉期7例周边结节状、不规则强化,其中1例中央亦见点絮状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1例病灶始终未见强化。本组9个病灶中5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边缘清晰,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界限如同"刀切样"表现。7个病灶外缘在门脉期发现"假包膜"。结论 PHA的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灶内伴不规则坏死区或是散在出血灶,增强检查呈渐进性充填,中央有坏死区,边缘可见"刀切征"和"假包膜征",通过上述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包虫液直接进入肝脏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猝死的病例极为少见,我院曾发现3例,均经病理解剖证实。例1 女,14岁。因肝区被他人肘部撞及,当即倒地,面色青紫,呕吐,昏迷,血压测不到,十几分钟后死亡。病理解剖:于肝右叶有7cm×8cm的包虫囊肿,囊肿壁无明显塌陷,囊肿内有淡红色的液体,在囊肿紧贴肝侧的内壁有3cm的纵形裂口,深达肝内1cm。例2 男,19岁。因被他人拳击右上腹部,当即倒地,频繁呕吐,昏迷,四肢发冷,血压测不到,20分钟后死亡。病理解剖:肝右叶下缘有6cm×7cm的包虫囊肿,囊肿壁无明显的塌陷,在囊肿紧贴肝侧内壁有1.5cm…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新的手术方法探讨肝包囊残腔引流闭合的效果,对肝右叶隔顶区包囊合并感染或较严重胆瘘病人于包囊残腔内放置引流管,经过隔下进入腹壁在皮下潜行一段后再进入腹腔,将引流管远端置入ROUX-Y型肠襻内,使残腔内积液经肠腔排出。对8例肝右叶顶部包囊合并较严重感染或巨大残腔合并胆瘘病人进行的手术效果令人满意,该手术与根治性肝包虫囊肿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适应征宽的特点,与传统的残腔置管外引流相比具有残腔闭合快、方便病人、减少术后外引流操作管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自从B超应用于临床以来,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以下称肝囊肿)的发现率逐日增多。既往对肝囊肿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我院在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基础上,于1988年以来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肝囊肿37例。收到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B超或CT确诊为肝囊肿。 1.囊腔直径≥4cm,患者有上腹胀或上腹不适。 2.囊腔直径≥8cm无症状者,为防止囊肿破裂引起不良后果。 3.囊腔于短期内进行性增大者。二.一般资料:男17例,女20例。年龄22~62岁(平均53岁)。最大囊腔18×12cm。发现时间平均53.2天。  相似文献   

19.
囊型肝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地方性疾病,手术仍然是治疗肝包虫的手段之一[1],近十年来,在一些国家开展了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传统观念认为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性囊壁(外囊)来源于人体,外囊与邻近脏器组织无明显的分界不能分开[4],故该术式是以不规则肝切除技术为基础,难度大、风险高开展受到限制[5-6].  相似文献   

20.
不典型肝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癌的CT特征,提高不典型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细胞癌完整的手术病理资料和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病例的CT平扫表现为:(1)边缘"晕环"征;(2)囊壁局限性增厚和/或囊壁结节征.增强扫描:(1)动脉期囊壁和/或囊壁结节征早期强化征;(2)门静脉期"晕环"的晚期强化征.所有病例均无典型肝细胞性肝癌的CT特征.结论 上述征象为不典型肝癌的特征性CT表现,为不典型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