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难经》的针刺补泻主要是通过母子补泻法、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配穴法与迎随补泻法、营卫补泻法等刺法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在针刺补泻时须注意顺应四时、双手配合、侯气以及评价补泻效应等。  相似文献   

2.
补泻刺法是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华,早期中医经典《内经》《难经》对此记载颇丰。本文从补泻刺法的原则及内涵和操作时的刺激部位、手法、时机3个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两部经典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基于原文的客观分析,发现《内经》与《难经》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在上述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推断两者可能是出自我国早期不同医学学派的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3.
4.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5.
试论《难经》对针法的贡献410007湖南中医学院针灸系王泽涛难经: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本书从第六十九难至八十难主要讨论针法问题,继承了《内经》旨意,并多有阐发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窥视《难经》对计法的贡献。一、创立“补母泻子”的...  相似文献   

6.
《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法补泻效果的产生,除与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以外,腧穴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难经》以五俞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创立了多种穴位配伍补泻法,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火补水法”、“迎随与子母结合法”等。下面笔者就上述几种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难经》第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第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谓“子母”,即《难经》根据《灵枢·本输》篇的阴阳刚柔相济,五俞穴配属五行的原理。如第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脉中,阴经为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五行学说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因为母能使子虚,当子虚之时就应补其母。子能使母实,当母实之时则应泻其子。以五行配属脏腑经脉,于是脏与脏、腑与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也有母子关系。如肺脏肺经属金,肾脏肾经属水,因此,肺脏肺经就为肾脏肾经之母;脾脏脾经属土,肺脏肺经就为脾脏  相似文献   

7.
《内经》尤重视补泻,但现在学者研究补泻手法的颇多,关于补泻量的论述较少。在选对补泻手法的前提下,补泻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影响非常大。针刺补泻量的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有没有客观指标。本篇将从《内经》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 ,有关补泻效应方面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各处。为此笔者通过研读古医籍特别是《内经》的一些篇章 ,发现《内经》对针刺疗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1.针下感觉《素问·针解》云 :“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指出通过针刺 ,正气充盛 (补 ) ,则针下产生热感 ;邪气祛除 (泻 ) ,则针下出现凉感。又说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 ,阴气隆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 ,针下热乃去针也。”提示针刺后 ,针下的凉热感可作为检验针刺补泻效应的客观指标 ,即针下热为补 ;针下寒为泻。…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与《难经》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 ,临床中亦不可不慎 ,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难经》为我国著名的古医籍,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分别从①强调双手协同针刺时左手的作用;②针刺深浅要适应四时季节;③阐发了经脉迎随补泻法;④强调营卫补泻法;⑤倡导“刺卫不伤营,刺营不伤卫”五方面对《难经》的针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就其基本内容归纳如下,以期对当今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13.
灸法补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灸法补泻问题,从灸法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以及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认为灸法既能补虚,又能泻实,临床运用灸法,应遵循辨证施灸的原则,灵活运用补与泻,充分发挥灸法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5.
古代呼吸补泻针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历代呼吸补泻针法的整理和对比分析,总结了《内经》呼吸补泻法、高武呼吸补泻法、杜思敬呼吸补泻法、李梴呼吸补泻法的操作要领和特点,从而认为在继承传统古代针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历代著作的论述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保持古代针法的原貌,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发挥古代的针法技术应有的作用,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于现代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试论穴位注射中的补与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穴位注射可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阶段,按照穴位的不同治疗作用,选用不同药理性能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要重视;(1)迎随补泻的运用;(2)推药快慢与补泻的关系;(3)提插补泻的运用;(4)药物的补和泻作用;(5)穴位特性中的补与泻。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方剂的组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经>中方剂组成的君臣佐使理论、药味配伍理论、方剂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原则和基本框架,是方剂中药物的职能的体现;辛甘酸苦咸五味是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方剂组成中的具体应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理论的实质是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为依据对方剂结构的分析归类.<内经>提出的组方理论是后世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德宝 《中国针灸》2001,21(8):15-23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最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19.
《内经》对喉痹与脏腑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莉  田理 《吉林中医药》2010,30(9):819-820
《内经》对"喉痹"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疾病转变规律、治疗法则等作了精辟的论述,是后世医家临床诊疗"喉痹"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对《内经》研读的基础上,试对《内经》中五脏六腑与"喉痹"的相关资料加以提炼分析,发现"喉痹"的发病多与肾阴亏虚、肝气郁结、燥邪伤肺及脾胃运化失常有关,这对准确了解、掌握疾病发展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