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供体血管内皮细胞对小鼠-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并于移植前14天经大鼠阴茎背静脉注入2×106细胞/只或联合注射环磷酰胺20mg/Kg·D.异位小鼠-大鼠心脏移植后观察供心存活时间.结果:成功分离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注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14天后,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10±1.414min,组化染色显示供心有IgM、C3沉积,血浆IgM、IgG、C3、C4较未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组明显增高;联合使用环磷酰胺能延长供心成活时间19.44±2.6034min(t=2.880,P<0.01).结论:外周静脉注射供体血管内皮细胞不能诱导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XR)的免疫耐受,却促使发生HAR.联合环磷酰胺可延长供心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
4.
何屹  何以权 《右江医学》2001,29(1):41-41
同种异体肾移植由于遗传免疫因素影响 ,移植肾排斥反应不可避免 ,但同一供体分别移植于两受体 ,先后出现排斥反应致移植手术失败较为少见。我院遇到 1例 ,供体为男性尸肾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 1 ,女性 ,5 7岁 ,“O”型血 ,慢性肾炎出现尿毒症 2 0余年 ,血BUN 1 2 .0 8mmol/L ,Cr 35 6 μmol/L ,术前血透 6个月共 31次 ,淋巴细胞毒试验 8% ,术中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 ,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 ,血管开放以后 ,肾脏充血良好 ,半小时后移植肾变软、发紫 ,肾动脉搏动消失 ,无尿液排出 ,诊断为超急排斥 ,摘除移植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供体双肾序贯移植防治高敏患者超急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对8例PHA大于50%的尿毒症高敏患者实施同供体双肾序贯移植。首先常规移植第一只肾,开放血流二小时后,切除移植肾。然后原位移植同供体的另外一只肾脏,术中每小时检测PRA一次。结果 受试病例术后1—5天移植肾功能正常恢复。血肌酐和血尿素氮一周后降至正常。移植后6个月无排斥发生,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应用同供体双肾序贯移植防治高教患者超急排斥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兔自体全眼球移植成活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建立兔眼自体移植的动物模型,观测兔眼移植成活的情况.探讨全眼球移植过程中眼球各组织结构的成活情况,以及神经肌肉的传导和运动情况.为以后全眼球移植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成功作初步的研究和准备.方法 选取兔24只共48眼,其中雌、雄各12只.每只兔子左、右眼对换进行自体移植.观察48只移植兔眼球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血管、眼压的变化.以及眼球的成活和功能情况.以术前各眼球的相关参数作对照组,术后各眼球的相关参数作实验组,作两组间多中心之间的比较.结果 移植成活的兔眼自体移植后,在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眼压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移植后兔双眼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未能引出.结论 兔眼的自体移植,能够有效的成活,从而可在下一步的兔同种异体移植中,探讨相关的排斥反应和眼各功能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一例肺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同兰州军区总医院胸外科合作,于1996年12月25日对一例左侧毁损肺肺功能严重减低的患者行左全肺移植,存活43天,现将手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处理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间断咳嗽、咳脓痰、咯血,伴发热、喘憋6年,加重2年。近数月...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适应预防大鼠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大鼠供肾缺血预适应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将SD大鼠肾移植给Wistar大鼠作为同种异体移植,Wistar大鼠肾移植给Wistar大鼠作为同品系移植的空白对照。共设3个实验组,观察各组大鼠的移植肾功能、粘附分子、细胞因子、MHC-Ⅱ分子的表达及排斥反应发生的程度。结果 缺血预适应能减少移植肾粘附分子ICAM-1及细胞因子IL-2、TNF—α的表达;并抑制MHC-Ⅱ分子在移植肾内的表达,改善移植肾功能。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移植肾有保护作用,抑制MHC-Ⅱ分子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可明显减轻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肾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原位大鼠肾移植模型,将SD大鼠肾移植给Wistar大鼠作为同种异体移植,Wistar大鼠肾移植给Wistar大鼠作为同品系移植(空白对照).共设3个实验组,观察各组大鼠的移植肾功能、粘附分子、细胞因子、MHC-Ⅱ分子的表达及排斥反应发生的程度.结果川芎嗪预处理能减少移植肾粘附分子ICAM-1及细胞因子IL-2、TNF-α的表达;并抑制MHC-Ⅱ分子在移植肾内表达,改善移植肾功能.结论川芎嗪预处理对移植肾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颈总动脉形态学参数随年龄变化的斜率,探讨其衰老进程。方法  31例肾移植患者(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KTR),31例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8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右颈总动脉内 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和右颈总动脉管径(common carotid artery diameter,CCAD)。CIMT和CCAD随年龄变化的斜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ESRD组患者与KTR组和对照组比较,CIMT增厚,CCAD增宽(P<0.05)。KTR组和对照组之间CIMT和CC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MT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CIMT随年龄变化的斜率(回归系数b):对照组大于KTR组和ESRD组(Z=1.417,P=0.006;Z=2.223,P<0.001),KTR组和ESRD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8,P=0.723)。CCAD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CCAD随年龄变化的斜率:ESRD组小于对照组(Z=1.677,P=0.002)。结论  肾移植患者颈总动脉形态学部分改善,血管衰老逐步恢复自然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颈动脉结构与功能超声指标评价“调神通络”针法对颈动脉硬化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缺血性脑梗死(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患者,分为“调神通络”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分别治疗28 d,对治疗前后硬化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神通络”针法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特别是对于改善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总胆固醇(TC)具有明显的作用。(P<0.05或P<0.01)。(2)短期应用“调神通络”针法对颈动脉硬化超声指标没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法对颈动脉硬化的干预短期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大鼠原位肾移植技术的改进及急性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异基因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发生的规律.方法:从供体的切取及血管吻合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供肾取自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共进行肾移植手术46例,将手术成功病例随机分为FK506[FK506, 0.1 mg/(kg·d),术后第1日至第7日皮下注射]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情况.结果:共进行手术46次,36只动物存活时间超过7 d,10只死亡,手术成功率为78.3%,手术时间2~2.5 h,其中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15~30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5.0~10.5 min,动脉吻合时间为8.5~12.0 min,对照组大鼠术后7~14 d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FK506治疗组生存良好(存活时间大于14 d).结论:对大鼠肾移植技术进行改良后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术后2 wk是大鼠急性排斥反应高发时期,运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导大鼠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赛尼哌(Zenapax)在预防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2005年5月接受尸体肾移植88例,术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均为2MM错配,淋巴毒交叉配型阴性。其中群体反应抗体阳性受者为A组(n=28),其余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A和B组赛尼哌用单剂50mg诱导治疗,手术前2h静脉给药。所有受者在围手术期和术后均采用同样"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3组之间的年龄、性别、ABO血型分布、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生化检验,超声波检查,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A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4.3%(n=4),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7%(n=2),C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6.7%(n=5)。使用赛尼哌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赛尼哌组(P〈0.05),并且赛尼哌组需要接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的患者少于不用赛尼哌组,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的损害及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赛尼哌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而不增加总体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感染的并发症,对于PRA阳性受者只要避免致敏的抗体,其治疗效果仍然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疏松(LA)、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LA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住院患者共44例,支架组、对照组各22例。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头颅MRI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分别行MMSE、WAIS-RC测验,比较2组的基线及随访结果。结果: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LA体积仍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r=0.473,P<0.05),MMSE得分仍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r=-0.330,P<0.05)。治疗后,支架组LA体积、MMSE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CAS后WAIS-RC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木块图测验。结论:颈动脉狭窄与LA、认知功能相关,狭窄程度越重,LA体积越大,认知障碍越明显。CAS后LA体积缩小,认知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早期再狭窄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依据。方法:以干燥气体损伤(120ml/min,持续充气15min)结合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6%花生油、2%胆固醇加入普通饲料,按每只100g/d进食饲料)制作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家兔进行CEA手术,分别于术后1d、5d、10d、20d、30d、40d、60d处死取材,对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PCNA、α—SMA、PDGF—A、TGFβ、CD3、CD6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ASS模型CEA术后早期再狭窄在不同时间的主要表现为:术后1—2d血栓形成;术后5d以内为急性炎症,以后为慢性炎症;5—40d为平滑肌细胞增殖;60d时中膜显著内膜化不易分辨。结论:CASS模型CEA术后再狭窄大约分为4个时期:术后1—2d为血栓形成期;术后5d以内为急性炎症期;5—40d为平滑肌细胞增殖期;60d为后期表现。  相似文献   

20.
血管腔内治疗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血管腔内搭桥及血管栓塞术对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瘤进行腔内治疗。结果:2例患者经腔内治疗后动脉瘤立即消失,术后24h恢复正常活动及饮食,5d出院。随访3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腔内技术治疗颈动脉瘤较传统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