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小儿枕叶癫(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1997-09-2006-06成都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枕叶癫(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 097例癫(癎)患儿中,枕叶癫(癎)35例(3.2%),男23例,女12例,确诊时病程1d至6年,平均1年5个月.其中早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癎)(EB-OS)13例,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癎)(LOS)16例,症状性枕叶癫(癎)6例.EBOS组发病年龄(4.08±2.19)岁,以运动性发作多见,占84.6%(11/13);LOS组发病年龄(7.28±3.92)岁,视觉症状占56.3%(9/16)、偏头痛症状56.3%(9/16);症状性枕叶癫(癎)组发病年龄(1.51±0.76)岁,均为运动性发作.脑电图特征为发作间期一侧或双侧枕叶的高幅棘波、棘慢波或尖波发放,闭眼出现,睁眼消失.结论 小儿枕叶癫(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应熟悉临床特点,重视视觉症状,结合发作间期脑电图枕叶放电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癫性发作、疑似癫及正常儿童对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诊断的敏感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表现酷似癫发作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4~12岁,平均8.1岁),有明确诱发因素,行常规EEG及剥夺或部分剥夺睡眠——睡眠EEG诱发试验,作自身对照,除脑电异常放电者。同时随机抽取有反复发作疑似癫、且常规脑电图检查正常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3~12岁,平均7.3岁)与106例(男57例,女49例;年龄3~12岁,平均7.6岁)无癫临床发作史的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的诱发试验作比较。结果所有病例脑电图的背景电活动频率均明显变慢,非癫发作组38例睡眠EEG诱发试验均为阴性,因其诱发试验前后数据一致,故该组无统计意义;拟诊癫组脑电图有棘/尖慢复合波等癫样放电者57例(55.9%);对照组诱发后脑电图异常出现2例(1.9%)癫样放电者,3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χ2=97.3P<0.01)。结论剥夺睡眠后脑电图出现癫样电活动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脑电图检查,拟诊癫的敏感性高。该检查对非癫样发作排除癫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癫癎发作及癫癎样放电具有昼夜倾向,睡眠是诱发癫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睡眠触发癫癎的易感性在不同的睡眠时相对发作及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的影响并不相同。该文主要研究局灶性及全面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睡眠和觉醒状态癫癎样放电的特点。方法采用24h动态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仪描记48例原发性癫癎儿童的全夜睡眠(至少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和睡眠前后觉醒状态的脑电资料,统计分析觉醒期及各睡眠期棘/尖波、棘/尖慢波等癫癎样波的放电指数的差异,比较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类型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局灶性癫癎儿童组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高于全面性癫癎儿童组(16/25,64.0%)vs(9/25,36.0%),(P<0.05)。癫癎患儿非快速动眼睡眠各期(S1~S4)癫癎样波放电指数为21.13±19.96,19.59±17.76,22.85±18.99,20.37±16.63,均高于觉醒期的8.20±6.21(P<0.05)。非快速动眼睡眠期S3期癫癎样波放电指数明显高于快速动眼睡眠期(22.85±18.99vs12.91±10.95),(P<0.05)。结论局灶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较全面性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高。睡眠,尤其是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对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具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儿童非癫性发作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非癫性发作患儿20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1个月~16岁。对患儿的临床表现结合脑电图、头颅CT、MRI进行分析。结果35例患儿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无异常放电,证实为非癫性发作,以生理性发作最多(18例),其平均年龄最小(3.5岁)。结论儿童时期存在多种形式的非癫性发作,易被误诊为癫及其他疾病。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性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BECTS患儿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予抗癫药物治疗。其中26例治疗后0.5、1.0年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变化。结果发病高峰年龄为8~10岁;癫发作类型为局限性发作(33/64例)、局限性发作泛化全面性发作(21/64例)、强直阵挛性发作(10/64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51/64例)或晨起欲醒时(26/64例)。癫样波形为棘波(35/64例)、尖波(20/64例)、二者均有(9/64例)。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18/26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在一侧半球内变化7/26例,在双侧半球内变化6/26例,治疗0.5年时5/26例消失,1年后其中2/5例异常放电又出现。结论儿童良性限局性癫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形式以局限性发作及局限泛化全面性发作居多,癫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特点。脑电图特征对该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BECTS)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2003年7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癫门诊就诊的35例BECTS患儿的临床资料、EEG结果、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BECTS患儿的起病年龄为2.5~14.0岁,其中6~10岁为发病高峰(62.9%)。表现为局限性发作22例:一侧面部抽搐、流涎、咽喉发声、肢体强直或阵挛,部分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仅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者13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26例仅在睡眠期(包括午睡)发作,且多出现于入睡后不久或清醒前。所有患儿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正常,可见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尖波/棘波,发放频度于入睡后明显增加,睡眠期EEG监测可提高阳性率。应用小剂量抗癫药物单药治疗疗效好,25例在用药3~4个月停止发作,本组33例已停止发作,停止发作的年龄为4.5~16.0岁,12例已停止药物治疗。结论BECTS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局限性发作,也可全面泛化,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期EEG监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EEG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尖波/棘波,小剂量抗癫药物单药治疗反应良好,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7.
现将 2 0 0 0年我国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介绍如下。1 癫疒间1 1 儿童枕叶癫疒间  以往对枕叶癫疒间 认识不足 ,常被误诊或漏诊 ,很少作出定位诊断。为此 ,李梅等[1] 分析了 5 2例儿童枕叶癫疒间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发现其发作时的表现多样化 ,其中 :①起源于枕叶的视觉性症状 (2 9% ) ,如眼花、闪光、视力减退或黑朦、视幻觉等 ;偏转发作 (2 9% )表现为头、眼向一侧偏斜 ;发作性呕吐 (19% ) ,其 1次病程中平均发作为 3~ 4次 ;头痛或偏头痛 (2 3% ) ,发作前后均可出现。②发作到其他部位引起的症状 ,包括迅速全身性大发作(5 0 % ) …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前认为限局性癫疒间发作一定有病灶存在,但近几十年的临床观察和各种影像技术的应用,证实有些限局性癫疒间发作无病灶可寻、也无代谢异常,其发病和临床类型与小儿年龄及脑发育阶段有关。现将其常见类型及研究进展介绍如下。1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疒间(BECTS)又称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疒间(benign rolandicepilepsy,BRE),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癫疒间综合征之一,约占儿童癫疒间的15%~20%。大多于10岁前起病,青春期前停止发作。典型表现是一侧口面部的限局性的运动感觉性发作,如口角抽动、流涎、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额叶癫疒间临床发作表现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长程脑电监测者中符合额叶癫疒间的20例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50次。临床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部分患儿发作合并有发声或自动症。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半数以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疒间波。临床发作期脑电图大多数有异常,但不典型,可表现为额极及额区的尖波节律、慢节律、快节律、棘节律或尖-慢波、棘-慢波,或以上混合,有时可波及到颞区、中央区甚至泛化全导。发作频繁者背景活动有慢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以减少发作甚至控制发作。结论额叶癫疒间临床发作以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为主,以夜间为主,持续时间短。剥夺睡眠长程脑电监测可提高额叶癫疒间诊断率,特别是发作期脑电图,有利于额叶癫疒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临床及脑电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Lennox Gastaut综合征 (LGS)的临床及脑电特征。方法 对 32例LGS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起病年龄 11个月至 13 5岁。 32例均有 2种或者 2种以上的癫疒间 发作形式 ,最多者达 5种发作形式 ,以强直发作、不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较常见。有病因可寻者 2 1例。脑电图 17例表现为背景波异常 ,32例均有全导爆发的 1 5~ 2 5Hz慢的棘慢波。睡眠期慢的棘慢波发放增多 ,其中有 4例慢的棘慢波持续发放。 9例在睡眠期有 10~ 12Hz的快节律出现。 2 5例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 7例用丙戊酸或丙戊酸加氯硝基安定发作控制 ,其余 2 5例用上述两种药物发作不能完全控制。结论 LGS的特点是 :(1)形式多样的癫疒间 发作 ;(2 )脑电图有 1 5~ 2 5Hz慢的棘慢波 ,睡眠期慢的棘慢波增多 ,甚至持续发放 ,部分患儿有 10~ 12Hz的快节律出现 ;(3)多数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 ,对抗癫疒间 药物疗效差。少数患儿智力发育正常 ,无病因可寻 ,对抗癫疒间 药物疗效好 ,可能为特发性。  相似文献   

11.
儿童假性癫疒间发作的原因很多,临床上极易与癫疒间(EP)发作相混淆,为提高癫疒间诊断的准确性,减少盲目应用抗癫疒间药物,对35例有癫疒间样发作的患儿同时进行视频脑电图的描记及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监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4个月,平均年龄6.15岁。其中夜间睡眠过程中发作8例,发作时间3~40min不等。表现为全身大发作14例,一侧肢体局限性发作12例,精神运动性发作7例,头痛1例,腹痛1例。所有病例均在发作后48h内采静脉血,留取血清置-70℃冰箱待测,血清NSE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佳瑞公司提供,由…  相似文献   

12.
儿童Rolandic放电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landic放电是儿童脑电图(EEG)最常见的癫疒间样异常之一,其具有广泛临床谱,最常见于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也见于注意缺陷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等疾病及无癫疒间发作的正常儿童。推测脑发育成熟障碍及其引起的癫疒间样放电共同导致了患儿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学损伤,少数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可合并脑结构性异常,可能二者之间仅是并存关系。对临床没有癫疒间发作的放电患儿,只在确定放电引起了明显认知损伤时才考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癎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确诊为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结果起病年龄5个月至14岁;发作性呕吐11例,眼球偏转11例,头偏转8例,发作后头痛8例,口咽部自动症5例,眼睑扑动6例,黑蒙5例,视物模糊3例,视幻觉2例;继发半侧肢体抽搐5例,继发全身性发作7例,2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正常。所有病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癎样放电,闭眼出现,睁眼消失。随访1~5年,其中早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癎(EBOS)12例,晚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癎(LOS)9例,EBOS对多种抗癫癎药物(AEDS)反应较好,12例EBOS患儿中11例单药治疗完全控制发作,1例患儿两种AEDS联合应用可以完全控制发作,IOS对AEDS治疗反应稍差,9例LOS患儿中有2例未完全控制。结论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癎是一组较具特征表现的癫癎综合征,掌握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常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学龄期局灶性癫患儿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Solar2000N神经中央监护系统对23例6~12岁局灶性癫患儿(男15例,女8例)及15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男11例,女4例)进行全夜自然睡眠多导监测,并将23例局灶性癫患儿按照样放电出现部位(额叶癫组、颞叶癫组、枕叶癫组),发作好发时间(睡眠发作组、清醒发作组、睡眠+清醒发作组)及服用抗癫药物类型(卡马西平治疗组,卡马西平+托吡酯治疗组)进行分组,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各组患儿与健康儿童之间各项睡眠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学龄期局灶性癫患儿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1期比例延长(P<0.05),慢波睡眠(SWS)比例显著减少(P<0.01);额叶癫组各项睡眠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颞叶癫组患儿NREM睡眠1期比例及觉醒时间延长(Pa<0.05),枕叶癫组SWS比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发作组觉醒次数增加(P<0.05),NREM睡眠1期比例增加(P<0.05),清醒发作组SWS比例减少(P<0.05);卡马西平+托吡酯组与未服药组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枕叶癫伴睡眠期癫性电持续状态(ESES)患儿的临床表现、EEG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对8例特发性儿童枕叶癫伴ESES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本组8例患儿起病年龄为5岁8个月~8岁4个月。8例患儿就诊时均有神经心理损伤及运动倒退,均无相关家族癫病史,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7例有癫发作,表现为醒后局限运动性发作;清醒期亦可发作,发作形式包括局限运动性发作(5/7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7例)。4例患儿经抗癫药物(AEDs)治疗发作减少,但其神经心理损伤及运动倒退无明显改善;3例患儿经单药奥卡西平治疗神经心理损伤及EEG有轻度改善;7例静脉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其中6例癫发作控制理想,1例神经心理损伤及运动倒退明显好转。随访8例患儿EEG 0.5~2.0 a,2例ESES现象有改善。至随访时患儿智力均较健康同龄儿低下。结论特发性儿童枕叶癫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的儿童良性癫,若其EEG显示ESES现象,AEDs治疗往往难以显效;激素可减少临床发作,但对神经心理损伤及EEG ESES现象改善不明显。对皮质激素反应欠佳的儿童可尝试单药奥卡西平或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分析癫婴幼儿的发作类型。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7 a来2岁以下且VEEG监测到发作性事件的1 0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全面性发作41例。其中强直-阵挛发作4例,持续时间为(59.75±58.93)s,中位数(M)38.50 s。强直相持续(17.25±15.81)s,M 12.50 s;阵挛相持续(35.00±29.54)s,M 29.00 s。发作期EEG主要表现为全导脑波抑制、全导棘波或低幅快活动发放后转变为棘波频率变慢夹杂慢波交替出现。强直发作6例,持续时间(36.66±16.97)s,M 34.00 s,发作期EEG为低中幅快节律持续发放。肌阵挛31例,持续时间(186.67±29.16)ms,M 200.00ms,发作期EEG为多尖棘慢波全导同发。2.痉挛发作302例。其中1岁内219例,1~2岁83例。发作持续时间为(1.35±0.67)s,M 1.00 s,发作间期背景EEG为高峰节律紊乱,其中210例为变异性高峰节律紊乱。临床表现屈肌型216例,伸肌型29例,混合型22例,眼球运动、轻微抖动等不典型发作35例。3.局限性发作232例。持续时间(107.34±104.88)s,M 70.00 s。临床表现为强直抖动(阵挛)样发作或无动性凝视(肢体无明显动作,肌张力无改变),多数意识状态难以准确判断,发作间期EEG为局限性癫样放电,EEG观察发作起源于额区13例、中央区20例、颞区46例和枕区13例,其余为多个部位起源,其中17例发作间期和起源部位不一致。4.癫持续状态10例。发作时临床表现为自动症或单侧肢体强直抖动为主,发作时间持续30 min以上或者反复发作,各次发作间意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EEG为局限性持续癫样放电。5.多种形式的发作43例,VEEG主要表现为一次发作中出现多种发作类型,痉挛伴局限性发作31例,痉挛伴肌阵挛发作11例,痉挛伴局限性发作、肌阵挛发作1例。6.非癫性发作372例。清醒期发作214例,睡眠期发作111例,清醒及睡眠期均有发作47例。突出表现为轻微抖动,非性强直等现象,EEG为动作伪差或与背景一致。结论婴儿期癫发作的主要类型是痉挛发作和局限性发作,非性发作也常见,临床对癫性发作与非癫性发作鉴别诊断很重要。VEEG监测同步分析有助于婴幼儿癫发作的准确观察与分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002-07-2004-09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治疗的59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抗癫癎药物治疗,其中28例患儿于治疗后3、6个月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病高峰年龄为7~9岁,癫癎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27/59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48/59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16/59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46/59例)或晨起欲醒时(25/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或抽动(54.2%)、流涎(40.7%)和言语不能(27.1%),夜间易泛化为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高幅棘波或尖波.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21/28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或在中央和中颞区间移动,或由一侧转到另一侧,治疗3个月时7例(7/28)例异常放电消失,治疗6个月时其中5/7例异常放电又出现.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脑电图为起源于发作对侧中央中颞的节律性低幅棘波、尖波,逐渐波及同侧甚至对侧导联.结论BECT具有与睡眠密切相关的两种发作类型,以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居多(48/59例).脑电图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中央中颞区棘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7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EEG分析。结果:该组发病年龄为3~13岁。7例发病与睡眠密切相关。7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结论: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其以学龄儿为多见,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或(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标准过度换气量化脑电图对小儿癫(疒间)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LY-2"型神经生理信息工作站,分析40例癫(疒间)患儿及4 0例正常儿童过度换气前后不同时段脑电图样本,计算脑电图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过度换气3min时癫患儿其慢波(δ、θ)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多(P<0.05).全导α2波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停止换气后30s时,正常儿童脑电图已恢复至换气前水平,癫(疒间)患儿EEG慢波(δ、θ波)仍多于对照组.结论过度换气使癫(疒间)患儿脑电图明显慢波化,对脑电图无棘波发放的癫(疒间)患儿有辅助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疒间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疒间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疒间治疗效果。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疒间,占23.0%(32/139);常见的癫疒间类型为强直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25例(78.1%)癫疒间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疒间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30例(93.8%)和27例(84.4%);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2%(13/27)和51.8%(14/27);癫疒间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8%);81.3%(26/32)的癫疒间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疒间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疒间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背景活动异常伴疒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疒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