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ABO血型与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疾病关联分析方法对HBsAg和,抗-HCV阳性献血者与同期健康献血者的ABO血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O血型与HBsAg和抗-HCV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ABO血型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市无偿献血者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状况,评估B19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市乃至中国未来制订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输血安全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用ELISA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B19 IgM 和IgG抗体筛查。结果1104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中,B19 IgM和IgG阳性率分别为5.07%和36.68%(P<0.05)。女性B19 IgM 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而在男性和女性中B19 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中B19 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9 IgG阳性率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血型人群比较、不同季节献血者B19 IgM和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HIV阳性样本与阴性样本中B19 Ig M 、B19 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庆市献血者中,仍有少部分人群感染B19病毒,在尚未开展B19病毒筛查的情况下,存有输血传播该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源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HCV感染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的情况,为当地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性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716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TP及HIV (Ag/Ab),统计分析抗HCV阳性无偿献血者合并感染HBV、HIV和TP的情况。结果71618例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抗-HCV、HBsAg 、抗-TP及HIV (Ag/Ab)阳性率分别为0.56%(402例)、1.48%(1062例)、1.14%(821例)、0.09%(61例);初次献血者抗-HCV、HBsAg 、抗-TP及HIV (Ag/Ab)阳性率均高于多次献血者(P<0.05);402例抗-HCV阳性无偿献血者中合并HBsAg、抗-TP、HIV (Ag/Ab)阳性率分别为1.74%(7例)、4.98%(20例)、0.25%(1例)。结论抗-HCV阳性献血者合并TP感染率显著高于抗-HCV阴性无偿献血者,HCV合并HBV、HIV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ABO、RhD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探讨ABO、Rh血型调查与建立Rh表型库在安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我院8 000例住院患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的检测结果,对需输血的患者5 000例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结果标本进一步行抗体特异性鉴定。随机选取3 000袋RhD阳性滤白红细胞悬液样本检测Rh表型,通过电脑建立献血者Rh表型数据库,探讨其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结果 8 000例患者中ABO血型分布情况从多到少依次为B型血(32.02%)、O型血(28.98%)、A型血(27.01%)、AB型血(11.99%)。不同年龄组间ABO血型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中ABO血型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 000例患者中RhD阴性48例(0.60%)。男性和女性 Rh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000例需输血患者的血样标本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30例(0.60%),Rh血型系统抗体阳性19例(63.33%),抗-E检出率最高。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例RhD阳性献血者血样标本Rh血型表型共8种,其中CCDee检出率最多,其次为CcDEe,DcDEE和ccDee检出率较少。 结论 ABO血型的分布与地域及年龄有关;临床上除在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应进一步检测其抗体特异性;建立献血者Rh表型数据库有利于预防因Rh表型不符输血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对于临床安全输血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桂林市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血液不合格原因,为制订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441118名无偿献血者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及血液质量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ALT、HBsAg、梅毒抗体、抗HIV、抗HCV),按年龄段、性别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441118名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4.19%(18484/441118);男性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女性,其中男性ALT、HBsAg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女性(P<0.05);男女献血者梅毒抗体、抗HIV、抗HCV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最高的是36~45年龄段(5.45%),最低的是18~25年龄段(3.07%)。结论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大宣传力度,呼吁适龄健康的公民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理州农村育龄期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和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5~49岁农村育龄妇女2 063例。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 结果 2 063例农村育龄期妇女中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 45例(2.18%),表面抗体(HbsAb)阳性734例(35.58%),核心抗体(HBcAb)阳性243例(11.78%)。HBV血清学标志物检出模式共7种,以易感模式为主(59.38%)。山区育龄期妇女HBcAb阳性率高于非山区,少数民族育龄期妇女HBcAb阳性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调查地和民族育龄期妇女HBsAg和HBsA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育龄期妇女HBsAg和HBcAb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育龄期妇女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史育龄期妇女HBsAg和HBcAb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者,HBsAb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理州农村育龄期妇女HBsAg阳性率接近于低流行水平,约60%人群处于HBV易感状态,应加强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促进育龄期妇女在孕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南省住院精神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TP)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为该人群传染病的管理医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7年在海南省安宁医院首次入院的精神病患者采集血样,进行HIV、HBV、HCV和TP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3—2017年共检测首次入院患者13 616人,HBsAg阳性 2 634例,阳性率为19.35%;丙肝抗体阳性355例,阳性率为2.61%;梅毒抗体阳性251例,阳性率为1.84%; HIV抗体阳性3例,HIV阳性率为0.002%,在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中,HBsAg和HCV 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这4种传染病在精神病人群内均有发生,感染以HBV 感染为主,其次是 HCV 和 TP,HIV 占很少数;对于精神病人入院时需做好相关传染病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张莉  袁曜  高峰  陈瑜  高占  冷婵  孙莉  葛红卫  戴云 《北京医学》2014,36(2):132-13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经血传播HBV、HCV的血清学及核酸标志物的筛查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学及核酸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之间的整体情况.结果 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共有1 065 177人次无偿献血,HBsAg和HCV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36% 、0.485%;男性的HBsAg携带率高于女性(P<0.05),但女性HCV的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主要集中在≥40岁、农民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组.献血者中20~29岁年轻人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龄组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筛查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20岁年龄组外(0.66%),HCV的筛查阳性率变化亦然.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献血人群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的不合格率最高(0.48%,0.73%),高中以下人群的阳性率最高(0.44%,0.56%),不同组织形式无偿献血者的筛查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无偿组的HCV阳性率最高(0.79%).机采和全血的筛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招募策略,尽量选择较为安全的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鼓励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积极探索更安全的血液检测模式以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王雅波  黄建荣  邓刚  胡军路 《浙江医学》2017,39(24):2298-230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病毒(TTV)抗体与我国献血者传染病筛检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关系。方法选取自愿无偿献血者36864例,每例抽取静脉血液样本5ml用于筛检。采用速率法检测样本ALT,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TTVIgG。观察献血者传染病筛检指标检测结果,TTVIgG检测结果,各传染病筛检指标不合格献血者与合格献血者TTVIgG检测结果。结果36864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检出不合格样本962例,不合格率2.61%。不合格献血者TTV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合格献血者(21.83%vs4.30%,P<0.05)。ALT、HbsAg、抗HCV、抗HIV、ALT合并HBsAg、ALT合并抗HCV不合格献血者TTVIgG阳性率(分别为18.93%、28.22%、25.93%、16.42%、25.53%、27.78%)均明显高于合格献血者(均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传染病指标筛检,能一定程度上筛除TTVIgG阳性的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1):9-11+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64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64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4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640例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率,比较B细胞型、T细胞型两种病理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17.19%,对照组为12.1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P<0.05);观察组HBsAg阴性率为18.44%,对照组为21.2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P>0.05);两组患者单抗体、双抗体及三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 B细胞型NHL患者HBsAg阳性率19.51%,T细胞型NHL患者HBsAg阳性率13.89%,B细胞型的HBsAg阳性率高于T细胞型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5);B细胞型NHL患者HBsAg阴性率为18.05%,T细胞型NHL患者HBsAg阴性率为22.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1,P>0.05);两组患者单抗体、双抗体及三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于肺癌患者,两者存在相关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B细胞型NHL的发生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温州市血友病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的感染现状.方法:通过举办温州市血友病患者联谊会,对经本院确诊的68例血友病患者进行了ALT、HBsAg、抗-HCV、抗-HEV-IgG、抗-HEV-IgM、抗-HIV、RPR检测,并与8429例2004年本院输血前五项检测结果(对照A组)及46800例2004年温州市无偿献血者献血前检测结果(对照B组)作对比分析.结果:68例血友病患者的ALT、HBsAg、抗-HCV、抗-HEV-IgG、抗-HEV-IgM、抗-HIV、RPR阳性率分别为22.06%、8.82%、35.29%、13.24%、2.94%、0和0.血友病患者的ALT、抗-HCV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A、B两组(P值均<0.001),HBsAg阳性率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却显著高于对照B组(P<0.001);抗-HIV、RPR阳性率与对照A、B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血友病患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且HCV感染是血友病患者肝功能受损的主要因素;血友病患者HBV感染率与普通人群相仿,HCV与HBV的混合感染可能更易导致肝功能受损;HEV感染是血友病患者血液传播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血友病患者中未出现HIV及梅毒的流行;1995年以后诊断的血友病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重庆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状况.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回顾收集重庆市2004-2015年HIV/AIDS治疗患者基本情况和HBsAg、Anti-HCV实验室检测结果,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5年12月31日,重庆市HIV/AIDS患者中HBsAg和(或)Anti-HCV总检测率55.1% (11 231/20 397),其中HBsAg和Anti-HCV都进行检测的患者有9 307例.HIV/HBV、HIV/HBV/HCV、HIV/HCV合并感染的比例分别为9.8%、0.9%、4.5%.HIV/HCV合并感染在30 ~ 4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HIV/HBV合并感染在男性中构成比最高,与HIV单纯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合并感染及HIV单纯感染均在性传播中构成比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HIV/HCV和HIV/HBV/HCV合并感染在静脉吸毒中构成比最高,与HIV单纯感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城9区中HIV/AIDS患者及合并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合并感染组病死率均高于HIV单纯感染组,HIV/HBV/HCV组病死率最高.结论 重庆市HIV/AIDS患者中HBsAg、Anti-HCV检测率较低,不同感染模式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且合并感染的病死率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庆市HIV/AIDS患者中HBV、HCV合并感染检测率和治疗情况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吸毒人员HBV、HC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吸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地区吸毒人员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检测HBsAg及HCV抗体,并对吸毒人员采取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375名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0.8%、39.2%,HBV/HCV合并感染率为7.7%(106/1375)。其中采用静脉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24.5%、84.5%,均高于非静脉吸毒者的19.2%、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毒者年龄越大、吸毒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HBV或HCV感染。结论吸毒尤其是静脉吸毒是HBV、HCV感染的高危因素。吸毒者年龄、吸毒时间长短及吸毒方式与HBV、HC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1999~2013年西安地区首次献血志愿者输血相关感染性指标检测阳性的长期趋势,以评估西安市输血安全态势。方法对1999~2013年西安市西京医院血液中心所有的首次献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数据进行趋势检验分析。结果1999~2013年的415657例首次献血者中,上述病原体的阳性率依次为 HBV 1.02%,HCV 0.55%,HIV 0.05%,TP 0.46%。 HBV 和 HCV 感染具有下降趋势。结论 HBV 感染是西安地区血液安全性的主要威胁,而 HIV 、TP 的流行率增加可能也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西桂中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方法 调查分析我院2007-01~2009-12确诊的2 342例AID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HIV/HBV、HIV/HCV、HIV/HBV/HCV共感染率分别为16.8%、22.5%、2.5%,其中吸毒和性传播者HIV/HCV感染率分别为74.7%和8.0%、HIV/HBV感染率分别为15.6%和17.2%、HIV/HBV/HCV感染率分别为7.8%和1.0%.结论 广西桂中地区HIV/HBV共感染在性传播和吸毒传播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HCV、HIV/HBV/HCV共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采取措施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状态下HIV/AIDS患者合并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的流行状况以及相关血清生化和病毒学特征.方法 对122例正在接受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采集血标本,使用酶免法(ME-IA)检测乙肝五项指标(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肝功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运用RT-PCR法对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标本以及表面抗原和/或核心抗体阳性标本分别进行HCV-RNA以及HBV-DNA测定.以43名单纯HC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 122名 HIV/AIDS患者,乙肝五项指标全阴性97例(78.86%),表面抗原阳性3例(2.46%),表面抗体阳性者总计19例(15.57%),单纯核心抗体阳性者3例(2.46%).HCV 抗体阳性84例(68.85%),84例HCV抗体阳性标本中HCV-RNA 阳性58例(69.05%),HIV/HCV/HBV合并感染者为0.HIV/HCV合并感染组 HCV-RNA 水平与感染者性别,CD4 +细胞数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HIV/HCV合并感染组与单纯HCV感染组 HCV-RNA水平、肝功能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IV感染者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HIV/HCV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HIV/HCV合并感染与单纯HCV感染者血清生化及病毒学改变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HC患者ABO血型、HBVM模式分布及相互关系。方法:192例PHC按ABO血型和HBVM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HC患者A血型多于对照组(P<0.05),B血型少于对照组(P<0.01);ABO血型HBVM各模式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模式一四五、一五和一较对照组高(P<0.01),而模式一三五、二和0较对照组低(P<0.01);ABO各血型HBV感染者均多于无HBV感染者。结论:ABO各血型HBV感染者罹患PHC的倾向性均较无HBV感染者高,A血型和HBVM模式一四五、一五和一人群罹患PHC的倾向性较其他血型和模式高。B血型罹患PHC的倾向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PCR法与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比较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R与ELISA2种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和惭型肝炎病毒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标本300份,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ELISA法检测抗-HCV和HbsAg,用RT-PCR检测HCV-RNA和HBV-DNA。结果:抗-HCV阳性标本26例阳性率为8.7%,经RT-PCR检测,HCV-RNA均为阳性,抗HCV阴性的标本中有2例HCV-RNA为阳性。HCV-RNA的阳性率为16%,2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份标本中HBsAg阳性和HBV-DNA阳性比率分别为11.3%和12.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一定的漏检现象,应用RT-PCR检测HCV-DNA利于早期诊断,也是筛选献血员是否携带丙型肝炎病毒的较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俞广舒  凌霞  丁威  吴丹霄 《浙江医学》2017,39(8):651-653
目的分析2014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人群特征。方法将ALT初筛(干化学法)合格的2014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133851例血液标本进行ALT复检(湿化学法),以ALT≤50IU/L为合格,ALT>50IU/L为不合格。观察ALT复检不合格率,比较不合格人群中不同献血时间、ABO血型、性别、初/再次献血、年龄、体重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分析其特征。结果2014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复检不合格率为0.524%(701/133851)。ALT不合格人群中不同献血时间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1月份的不合格率最高;不同ABO血型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高于女性(P<0.05);初次献血者ALT不合格率高于再次献血者(P<0.05);不同年龄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30岁以下献血者不合格率较高;不同体重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字2=48.406,P<0.05),呈现体重越大不合格率越高的趋势。结论ALT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血站系统应加强献血前宣传教育,做好献血征询及ALT初检,利于降低ALT不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