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老年患者卧-立体位转换时血压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 67例接受奥氮平治疗(5~10mg/d)的住院老年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卧、立位血压,计算卧-立位血压差值,并观察治疗前、后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结果老年患者在接受奥氮平治疗后,卧-立位收缩压的差值、舒张压的差值及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0.009、0.005);既往无抗精神病药使用史(P=0.007)、治疗前卧-立位收缩压差值较大者(P=0.023)更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结论奥氮平可影响老年患者卧-立体位转换时的血压调节机制,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护理中应重点观察,预防优先,早期识别,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2.
正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与患者死亡、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脑卒中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该病虽早已被认识,但直至1996年其有关定义才被专家达成共识,经典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或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头向上倾斜至少60°的最初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 Hg(1mm Hg=0.133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11]。对于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直立性低血压(OH)的发病率。方法:对辖区内897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开展体检,结果发现有OH病倒238例(26.5%)。根据年龄高血压患者被分为60~79岁组(727例)和80岁以上组(170例);再根据体检的立位血压,每组分为OH组和非OH组两个亚组。分析各组临床一般资料及OH发病情况。结果:(1)两个年龄段男性与女性OH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415);(2)80岁以上者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60~79岁者(44.11%比22.42%),P0.01;(3)于社区老年高血压80岁以上组,与卧位比较,立位0min、2min时,收缩压[(132.89±22.77)mmHg比(104.00±19.42)mmHg、(113.43±20.52)mmHg]及舒张压[(80.06±12.37)mmHg比(68.02±11.10)mmHg、(71.34±13.37)mmHg]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目前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中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其中高龄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卧立位血压改变与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自2012年5月~2013年7月于禹城市人民医院筛选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87例,根据卧立位收缩压变化值(OC)三分位分为低OC组92例,中OC组102例和高OC组93例。所有受试者接受头颅MRI扫描,检测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脑白质高信号分数。结果高OC组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分数显著高于低OC组及中OC组[(10.82±3.19)ml vs(6.48±2.83)ml和(7.58±3.65)ml,P0.05;(0.71±0.24)%vs(0.50±0.21)%和(0.53±0.25)%,P0.05]。OC及卧立位舒张压变化值均与脑白质高信号体积(r=0.499,r=0.328,P0.01)及脑白质高信号分数(r=0.358,r=0.220,P0.01)呈显著正相关。OC是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分数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0.098~0.149,95%CI:0.004~0.008,P0.01)。结论 OC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白质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进餐对老年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住院患者54例,采用"Caretaker"脉搏分析仪,分别监测老年人餐前、餐后1 h及2 h的卧立位血压情况。结果共监测54例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2.4±7.9)岁;其21例进餐前可诊断体位性低血压(OH),餐后诊断OH则为35例,餐后诊断OH的比率为64.8%,与餐前比(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16)。立位血压较卧位血压下降幅度的平均值,餐前:收缩压(14.8±13.7)mm Hg,舒张压(7.0±12.3)mm Hg;餐后1 h:收缩压(21.0±18.2)mm Hg,舒张压(11.9±14.7)mm Hg;餐后2 h:收缩压(22.3±17.1)mm Hg,舒张压(12.6±14.4)mm Hg。餐后立位血压下降的幅度较餐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常见,进餐会加重老年住院患者的立位血压降低幅度,使得OH发生增加,应警惕进餐后立位血压降低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PD)病人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PD病人130例,所有病人入院后第2天进行卧立位血压的测定和各项精神量表的评估,其中合并体位性低血压(PD-OH)组55例,不合并体位性低血压(PD-NOH)组75例。对2组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OH组病人的年龄、PD起病年龄和左旋多巴的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ose,LED)明显高于PD-N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差值和年龄、PD起病年龄呈正相关(r=0. 279,0. 281,均P0. 001);舒张压差值和年龄呈正相关(r=0. 177,P0. 001),和性别呈负相关(r=-0. 203,P0. 001); 2组病人血压与病程、HY分期、LE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帕金森病问卷-39(PDQ39)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D病人OH的发生率高,且随着PD病人的年龄和起病年龄的增加,OH的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于1982年5月~9月调查了武汉地区老年前期和老年期1,152人低血压发生情况和有关因索。 资料与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的系统检查。老年患者收缩压为100mmHg(下同)或更低,舒张压为60或更低,二者同时存在者诊断为低血压。分为无症状型,有症状型,和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三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水平的变化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年龄≥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8例,根据卧立位血压变化结果将入选受试者分为体位性正常血压(ONT)组146例、体位性低血压(OH)组80例、体位性高血压(OHT)组52例。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分析baPWV、颈动脉IMT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与ONT组比较,OH组和OHT组高血压病程和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组和OHT组动脉硬化检出率(80.00%和86.54%vs 59.59%)、baPWV水平[(1880.08±177.25)cm/s和(1870.59±135.06)cm/s vs(1703.21±180.62)cm/s]、颈动脉IMT[(0.98±0.20)mm和(1.06±0.20)mm vs(0.69±0.24)mm]、IMT增厚检出率(28.75%和30.77%vs 13.70%)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2.50%和17.31%vs 6.16%)均较ON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收缩压差和卧立位舒张压差与baPWV、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P<0.01),且baPWV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37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年龄、尿酸、卧立位收缩压差、baPWV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卧立位收缩压差、颈动脉IMT、空腹血糖、TG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糖尿病伴直立性低血压(OH)组尿儿茶酚胺(CA)低于无OH组(P<0.02),但将17例OH患者CA水平与正常对照比较,发现有7例、6例和4例分别为降低、正常和增高,三组间CA差异显著(P<0.001)。说明除低肾上腺素型OH外,尚有正常和高肾上腺素型。本组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差与尿蛋白呈等级相关(r_s=0.495,P<0.005);4例OH患者用麻黄素后。CA和心率增高(P<0.05)而血压无明显变化。提示肾损害和血管对CA反应不良参与部分糖尿病性OH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立位低血压(OH)在老年人中很常见,是引起头晕、摔倒、活动不便及某些致命并发症的原因。在老年人有许多情况与OH有关,特别有几种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可能损害立位时血压的调节,认真测量立位血压反应,使得药物导致的无症状立位低血压的查明和症状性立位低血压及并发症的预防成为可能。立位低血压的诊断依据:立位收缩压改变(仰卧收缩压-立位收缩压)≥20mmHg(2.61kPa,1kPa=7.5mmHg)或/和立位舒张压改变(仰卧舒张压-立位舒张压)≥10mmHg。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动及非心房颤动人群卧立位血压的测量,研究体位性低血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研究共入组患者366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入选我院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为行射频消融术住院者共181例,非心房颤动患者入选于社区中医科门诊为中医保健就诊的患者共185例。使被测者安静状态下平卧位休息至少5min,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患者平卧位上臂血压及脉率,后使被测者主动转换为站立位,测量被测者直立后0.5、1、2、及3min的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 Hg(mm Hg=0.133Pk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对于伴有卧位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下降≥30mm Hg为诊断标准。结果:心房颤动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为21.6%,非心房颤动患者为13.0%,其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Logistic分析调整多个变量后发现,持续性心房颤动(OR=2.525,95%CI:1.256~5.076,P=0.009)、年龄60周岁(OR=2.125,95%CI:1.163~3.880,P=0.014)及高血压未控制(OR=2.416,95%CI:1.276~4.575,P=0.007)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BMI≥24kg/m~2(OR=0.505,95%CI:0.273~0.932,P=0.029)与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负相关。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年龄≥60周岁及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伴有体位性低血压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坐、卧三体位血浆醛固酮浓度及立、卧位差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关系。方法入选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52例,并进行体位实验。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25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172例)。测定入选患者立、坐、卧三体位的血浆醛固酮水平。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别分析两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值与不同体位的醛固酮及立卧位醛固酮差值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与立、坐、卧三体位的醛固酮及立卧位醛固酮差值的关系。结果斑块组的立位醛固酮(rs=0.237,P=0.041)、立卧位醛固酮差值(rs=0.262,P=0.023)与双侧颈总动脉IMT均值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相关混杂因素后,立位醛固酮与CA独立相关(OR=1.22,95%CI1.09~2.38,P=0.028)。结论立位醛固酮水平与高血压患者CA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与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和生化指标测定,分别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踝臂指数(ABI)分为两组:ba PWV增高组和ba PWV正常组;ABI低值组和ABI正常组。结果与ba PWV正常组相比,ba PWV增高组肌酐清除率(Ccr)明显减小,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明显增大(P0.05)。同样,ABI低值组Ccr明显小于ABI正常组,而UACR明显大于ABI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ba PWV与UACR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5),而与Ccr呈负相关(r=-0.27,P0.05)。ABI与UACR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而与Ccr呈正相关(r=0.19,P0.05)。结论高ba PWV、低ABI与高血压肾病相关,对于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讨Shy-Drag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42例Shy-Drager综合征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Shy-Drager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42例,卧立位压差平均为36/22mmHg(收缩压差/舒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术前脉压、舒张期功能障碍与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 选取被安排接受全身麻醉下行骨科下肢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n=61)和老年正常血压(n=21)患者,术前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舒张期功能障碍分级,在麻醉过程中测定肱动脉脉压,并在术中记录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无舒张期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该指数与脉压呈正相关(R =0.56,P<0.0001,R2 =0.32),与收缩压(SBP)呈正相关(r=0.45,P<0.000 1),但与舒张压(DBP)无显著相关关系(r=0.15,P =0.18).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骨科下肢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的增加与术前肱动脉脉压的增加相关,而与舒张期功能障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借此作为预测血流不稳定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mol/L,P=0.000]、胱抑素C[(1.50±0.26)μmol/L vs(1.10±0.17)μ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诊断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尿酸、卧立位PRA、AngⅡ、醛固酮水平(检测前均暂时停用所有影响PRA水平的降压药物),并同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最终符合入选条件者共300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18~44岁)100例,中年组(45~64岁)110例和老年组(≥65岁)90例,比较3组间PRA、AngⅡ、醛固酮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结果 PRA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降低趋势,青年组患者卧立位PRA[分别为1.30(0.60~2.15),3.45(1.23~6.38)μg/(L·h)]较中年组[0.50(0.20~0.90),1.20(0.60~2.70)μg/(L·h)]和老年组[0.30(0.20~0.30),0.40(0.30~0.80)μg/(L·h)]明显升高(P0.05);且中年组患者卧立位PRA较老年组也明显升高(P0.05)。青年组卧立位醛固酮水平较中年和老年组明显升高。老年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dSBPCV和dD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较青年组和中年组高(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青年组患者,24hSBPCV与卧立位PRA、AngⅡ、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dSBPCV与卧位PRA、立位AngⅡ、卧立位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24hDBPCV、dDBPCV与卧立位PRA、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中年组患者,24hSBPCV、dSBPCV与卧立位PRA、AngⅡ、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24hDBPCV与卧立位PRA、卧位AngⅡ、卧立位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dDBPCV与卧位PRA、AngⅡ水平相关(P0.05);nSBPCV与立位PRA、卧立位AngⅡ及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nDBPCV与卧立位PRA水平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只有24hDBPCV、nDBPCV与卧立位AngⅡ水平相关,dDBPCV与立位AngⅡ,nSBPCV与立位醛固酮水平相关(均P0.05)。结论中青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水平相关,血浆RAAS水平是血压变异性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该文探讨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与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6例,根据诊断分为OH组89例和非OH组167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卧、立位血压测定、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非OH组比较,OH组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41.6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脉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率第50百分位数将其平均分为24 h收缩压低血压变异率组和24 h收缩压高血压变异率组,每组42例,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颈动脉损伤情况、血脂情况以及冠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4 h收缩压低血压变异率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和体重指数(BMI)与24 h收缩压高血压变异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4 h收缩压低血压变异率组的颈动脉Crouse积分低于24 h收缩压高血压变异率组(P0.05),24 h收缩压变异率与颈动脉损伤Crouse积分之间呈正相关性(r=0.267,P0.05);24 h收缩压低血压变异率组的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24 h收缩压高血压变异率组(P0.05),24 h收缩压低血压变异率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24 h收缩压高血压变异率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24 h收缩压低血压变异率组的冠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4 h收缩压高血压变异率组(P0.05)。结论 24 h收缩压变异率比较高的患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高可能与其颈动脉损伤和TG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值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在高血压科住院的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试验组,并以同期住院的45~60岁之间的高血压患者作为中年对照组,45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为青年对照组,每组入选22例。试验日所有受试者停服降压药物并且避免吸烟、饮酒及饮用咖啡等影响准确测量血压的干扰因素。试验时每位患者依次采取立、坐、卧三体位,每种体位均保持2h,在保持同一体位的2h末使用台式汞柱血压计测量血压。结果试验组的收缩压随体位改变有显著性变化(P=0.026):卧位、坐位、立位依次减低.分别为(140±16),(134±14),(130±17)mmHg。但舒张压随体位改变无显著性变化(P=0.082)。中年对照组和青年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随体位改变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胆固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收缩压差值有关。结论立、坐、卧三体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有显著影响。胆固醇是老年患者体位收缩压差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