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射频消融频发室性早搏逆转"扩张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脏扩大合并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心脏大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本文对5例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合并左心室扩大的患者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消融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例(CTR)、心功能(NYHA分级)等指标.结果 射频消融术前,所有患者均显示LVESD和LVEDD扩大、LVEF下降、CTR增大和心功能减退.成功消融室早后随访6个月,上述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是临床上少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根本病因,射频消融根治室早后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减退可完全或部分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2岁,1年前因频发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行射频消融术,3月前室早复发,为再次行射频消融入院.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交界处,消融后频发室早消失.然而,术中消融导管在标测过程中误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冠状动脉夹层,紧急植入2枚支架,术后恢复良好,平稳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为偶发室早,伴...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频发室性早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中心5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负荷大于总心率的10%,给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5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8±13.43岁。4例患者被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0%;随访12个月4例均无复发。4例成功消融患者随访6个月较术前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31.05±3.50%vs.23.00±2.94%,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小(60.50±5.06mm vs.68.00±6.37mm,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明显减小(127.32±28.09vs.186.75±40.90,p〈0.05)。另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各心脏超声参数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CRT术后频发室性早搏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改善CRT术后无反应者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在其行射频消融术后的短期效果能否预测其远期预后。方法选择64例接受了射频消融术频发室性早搏的老年患者,术前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室性早搏负荷。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6 h内是否有室性早搏再次出现。术后6月再次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室性早搏负荷。结果经射频消融术后,39例(60.93%)患者术后6 h内无室性早搏复发,这些患者中有37例(94.87%)术后6月室性早搏减少幅度达显著有效。结论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后6 h内室性早搏无复发是术后6月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频发单源性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例,长程心电图示24 h总早搏个数为33 117±11 173个,均行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观察术前术后超声及长程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射频消融室早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1.0±0.12级vs 2.2±1.1级,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小(45±9 mm vs 59±15mm,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高(0.55±0.09 vs 0.40±0.08,P<0.01)。结论频发室早可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射频消融室早可逆转心肌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后,快速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的25例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9例,年龄(53.3±15.2)岁],在CARTO系统指导下成功射频消融心律失常并恢复窦律,比较患者术前1 d,术后7 d、3个月及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血浆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术后未再出现房性心律失常,与术前LVEDD(51.7±4.5)mm,LVEF 39%±4.3%,NYHA(Ⅲ±Ⅰ)级,6-MWD(212±56)m,NT-Pro-BNP(3 622±1 860)ng/L相比,患者术后7 d、3个月及6个月LVEDD[(45.2±3.3)mm、(41.7±2.5)mm、(40.5±3.1)mm],NT-proBNP[(2 429±1 355)ng/L、(1 530±866)ng/L、(1 300±520)ng/L],NYHA[(Ⅱ±Ⅰ)级、(Ⅱ±Ⅰ)级、(Ⅱ±Ⅰ)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45.6%±3.5%、51.5%±2.7%、53.5%±3.1%)及6-MWD[(262±47)m、(305±37)m、(313±41)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可损害左心室收缩功能,射频消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后心功能可以快速逆转。  相似文献   

7.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按有一定功能和结构变化的标准收集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56例。比较手术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有关参数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消融治疗后,24h室早总数由术前23 662±12 559个减少为125±113个;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腔室结构参数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术后心功能和左房内径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接受RFC治疗的房颤患者的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指导下对该28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3、6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心功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RFCA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28例患者中有27例(96.4%)未复发房颤,与术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左房内径[(37.3±4.8)mm比(34.1±4.6)mm]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9.8±8.7)%比(64.2±6.8)%]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心功能和左房内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5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52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有4例复发,治愈率92.31%.术中、术后除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外,无房室传导阻滞、气胸、动脉栓塞、瓣膜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 (39.7±4.5)mm,比术前(46.2±6.6)mm降低,左室射血分数(64.2±6.8)%,比术前(59.8±8.7)%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对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同样安全有效,且可改善左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患者中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PVC-ICM)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患者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22例。登记患者的年龄、性别、室性期前收缩病程、有无室性期前收缩相关症状,登记术前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及超声心动图(UCG)的相关指标。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记录早搏起源部位。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行Holter及UCG检查。入选患者分为PVC-ICM组(n=54)及无心肌病组(n=233),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VC-ICM的影响因素。本研究PVC-ICM的诊断标准:射频消融术前LVEDD增大,消融成功后(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减少>80%)LVEDD恢复正常。结果:共287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完成随访,PVC-ICM组54例(18.8%)。多因素分析显示,室性期前收缩负荷(%)(OR=1.040,P=0.007)、病程(年)(OR=1.057,P=0.015)、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程(ms)(OR=1.021,P=0.034)及无症状室性期前收缩(OR=2.379,P=0.046)为PVC-ICM的独立危险因素。射频消融术前PVC-ICM组的LVEDD值明显大于无心肌病组[(55.8±3.7)vs.(47.7±3.5)mm,P<0.001],LVEF值明显低于无心肌病组[(58.6±8.0)vs.(63.1±5.1)%,P<0.001];术后PVC-ICM组患者的LVEDD[(47.1±2.8)vs.(46.9±3.1)mm,P=0.685]及LVEF[(62.0±3.9)vs.(63.2±5.0)%,P=0.086]均达到与无心肌病组一致的水平;两组间手术前后比较显示,PVC-ICM组患者的LVEDD(P<0.001)及LVEF(P<0.001)值均得到改善,而无心肌病组患者术后两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LVEDD:P=0.053;LVEF:P=0.066)。结论:存在较大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较长的病程、较长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程以及无症状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更易发生PVC-ICM,射频消融术对PVC-ICM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脏扩大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共300例进行分析,术前均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50 mm诊断为心脏扩大,并排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心脏扩大组及心脏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扩大的预测因素。结果7%(21/300)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有男性(71.4%vs.29.6%,P=0.003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2742±14106)次/24 h vs.(21740±10089)次/24 h,P=0.0031]、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7.46%±12.36%vs.20.42%±9.15%,P=0.0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7.48%±6.47%vs.62.07%±3.10%,P=0.005)。术前NT-proBNP、室性期前收缩QRS宽度、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室性期前收缩形态及有无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心脏扩大组患者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的单形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及对导管射频消融起搏靶点选择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11月收治的室早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术前心电图特征,指导导管射频消融起搏靶点选择,并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53例室早患者中,射频消融术成功50例(94.34%),其中心电图预判定室早起源正确48例(96%),19例(35.85%)起源于左室室早,31例(58.49%)起源于右室室早。50例射频消融术成功患者,随访三个月以上均未出现复发。三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消融失败,约占5.66%。结论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预判定消融靶点,减少手术时间;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行性室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即刻成功率 10 0 % (2 8/2 8)。术前与术后 2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单形性室性早搏数 15 ,836~ 32 ,4 19/2 4h(术前 ) :0~ 1,2 36 /2 4h(术后 )。随诊 6~ 2 4个月 ,2 8例病人均已恢复正常生活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起源部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了解不同起源部位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术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顺序收集2014-12-2017-09于我院住院,动态心电图示室早负荷10 000次/24h,且成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123例。依据术中定位室早来源,分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24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36例,主动脉窦上36例,主动脉窦下27例。入选患者应用心脏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指标。结果:(1)右室流出道游离壁来源组左心房直径(LAD)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组LAD术前较对照组显著增大。组间比较4组患者术后2周LAD下降至最低点,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减小最显著,后依次为游离壁、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2)4组不同来源组左心房应变术前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左心房应变呈缓慢升高趋势并于术后1个月达最高点,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升高最显著,后依次为游离壁、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结论:频发室早可致LAD显著增大,左心房应变显著降低,经射频消融术后2周及1个月可逐渐改善,尤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改善最为显著,后依次为游离壁、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提示射频消融术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游离壁来源室早的治疗效果优于主动脉窦上及主动脉窦下来源。  相似文献   

15.
左室扩大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可见于各种心肌病和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多认为该室性心律失常为继发性,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植入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但疗效欠佳。近年来,提出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室早性心肌病的概念[1-3],因此,任何左室扩大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都不能轻易否定室早性心肌病。我们近期遇到1例年轻的女性患者,多年来一直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频发室早 短阵室速”,药物疗效欠佳,后成功进行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术而短期内治愈,最后诊断为“室早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6.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9岁 ,因频发室性早搏 (室早 ) 4年入院。早搏时感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恐惧 ,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无心脏病及其它可致室早的疾病。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脏片正常。心电图上有频发单形室早 ,多呈二联律 ,偶呈四联律。导管射频消融 (ra diofrequencyablation ,RFCA)术前 2 4h动态心电图室早总数32 40 7个 ,其中成对室早 15 6对。于 2 0 0 0年 4月行RFCA术。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 2周。术中自发室早与患者平时室早图形完全相同 ,呈二联律 ;室早QRS波在Ⅰ导联呈小“M”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状况对室早心肌病患者远期左室收缩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诊断符合室早心肌病的42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在导管消融术前,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确定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根据1周时LVEF是否改善(LVEF较基线水平增加≥25%)分为LVEF早期改善组和LVEF早期未改善组,比较2组患者在导管消融术前,术后随访第3、6、12个月时LVEF、LVEDD的差异。结果:与LVEF早期未改善组患者相比,LVEF早期改善组患者随访第12个月时有着更高的LVEF[(59.24±2.67)%∶(52.24±3.83)%,P0.05]。结论:室早导管消融术后早期LVEF恢复预示着室早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的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21例,男性87例(71.9%),平均年龄(57.64±11.24)岁,平均左心房前后径(37.65±5.05)mm,症状性、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的第一次行射频消融手术的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前行双源CT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行超声心动图了解左心房大小和心脏功能,排除瓣膜性心脏病。术后门诊随访60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2、24、36、60个月这些患者的复发率为20.7%、28.1%、33.9%、43.8%。将这些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成三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分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400分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400分组。术后随访12、24、36、60个月,三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3、0.647、0.618、0.907)。Kaplan-Meier曲线显示这三组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60个月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844)。Logistic单因素回归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无关,只有左心房前后径显著增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结论:本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主动脉左窦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窦室性早搏(室早)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1 8例起源于主动脉左窦的室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靶点Ⅴ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50 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65℃~70℃·放电240 S. 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窦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cm,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8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均仍见室早.由术前(281 57±1360)次/日降低为术后(856±310)次/日.术后1个月后,除4例器质性心脏病者仍见室早(697±263)次/日,其余患者室早消失.随访3~24个月无复发.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窦的室早安全有效,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以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0.
单形性室性早搏(VPC)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常规的质量手段之一.对于频发室早,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或患者不耐受药物治疗的室早,射频消融术已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资料,探讨其起源部位、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31例室性早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6 ~68[平均(40±13)]岁,病程3个月~10年.31例患者多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人院后常规行生化、胸片、西点头、心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其中2例合并高血压,其余29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术前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均在10 000次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