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应用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中部农村代表性的AMI患者样本,通过收集相应病历及对协作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分别获取AMI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医院特征信息,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心肌标志物的应用率。结果来自中部农村地区35家医院的1694份AMI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0.0%、72.9%和91.6%(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1.5%和67.0%(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明显增长,分别为15.0%、54.9%和89.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0.77%,2011年升至39.8%(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有明显的差异且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仍有40.9%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 2001年至2011的十年间,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着力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001~2011年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使用情况,及其十年变化趋势。方法: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我国东部13省32家医院的农村地区医院在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因AMI住院的代表性样本,并集中进行病历信息提取,描述医院中具备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能力的比例,以及在AMI患者中的检测率,比较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将来自东部农村的32家医院共2 853份AMI病历纳入研究,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27家。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64.0%、97.4%、100%。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70.5%、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能够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仅2011年,有四分之一的医院AMI患者检测肌钙蛋白比例超过90%,另外仍有四分之一的医院AMI患者这项检测比例不足50%。结论:2001~2011年的十年间,东部农村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即使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01-2011年我国中西部城市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普及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1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我国中西部18省的城市地区医院在2001、2006、2011年因AMI住院患者的代表性样本,并对病历资料进行集中式信息提取,描述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及其在AMI患者中的检测率,并比较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来自中西部城市地区31家医院共计5 667份AMI病历纳入研究,其中三级医院28家,二级医院3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88.7%、97.6%、100%,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39.6%、86.2%、97.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能够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2011年,有1/4的医院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超过95%,而另外仍有1/4的医院不足50%。结论:2001-2011的10年间,中西部城市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2001至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取2001、2006、2011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3个研究年份患者水平住院早期阿司匹林加权使用率及变化趋势,以代表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医院水平阿司匹林使用率时排除入选人数<5的医院,以期反应医院的整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阿司匹林使用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32家西部农村地区医院的100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26.9%。2001至2011年,阿司匹林早期加权使用率有明显改善(2001年69.9%、2006年84.9%和2011年88.8%,趋势P值<0.0001),而且从医院水平看,早期阿司匹林服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即使在2011年,仍有2家医院(约占10%)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低于80%(分别为55.6%和6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胸部不适(OR 4.6,95%CI 2.7~7.8)和有PCI能力医院(OR 3.2,95%CI 1.5~6.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阿司匹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少使用阿司匹林(OR 0.5,95%CI 0.3~0.8)。 结论 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中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一些医院和某些特征人群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患者予以生活方式改善建议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研究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数据,根据患者出院接受的生活方式改善建议条目数,将其分为0条建议组、1~2条建议组和3~5条建议组,描述各组比例及十年趋势,以及五个区域(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东部农村、中部农村、西部农村)未予以任何建议的情况;此外,报告具体各项(饮食、运动、血脂评估、戒烟、控制体重共五条建议)的建议率及十年趋势。结果:研究共纳入全国162家医院的16 100份AMI病历。2001年、2006年、2011年,AMI出院未接受任何建议的比例分别为76.6%,65.7%和54.4%(P_(trend)0.001);接受到1~2条建议者从2001年的23.2%逐渐升至2011年的42.9%(P_(trend)0.001);2011年接受到3~5条建议的比例为2.7%。2011年,五个区域未接受到任何建议的比例从47.1%到69.5%不等;十年间,中部农村、西部农村未接受到任何建议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_(trend)分别为0.11和0.10),余三个区域则呈下降趋势(P_(trend)均0.001)。单独各条生活方式改善的建议率随年份上升:饮食的建议率在2001年为16.6%,2006年为27.8%,2011年为38.3%(P_(trend)0.001);三年的运动建议率分别为9.2%、10.9%、14.3%(P_(trend)0.001);血脂评估建议率和戒烟建议率分别从2001年的0.9%和2.2%,升至2011年11.9%和8.8%(P_(trend)均0.001);而控制体重的建议率在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在体重指数≥24 kg/m2的人群中为1.3%(P_(trend)=0.32)。结论:2001~2011年十年间,我国医生对AMI出院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改善建议率有所上升,但总体仍严重不足,亟待改善。应强调对AMI出院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改善建议的重要性,通过提高相应建议率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内3种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的含量,探讨其对检测AMI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医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急诊心内科收治并确诊的3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30例疑似AMI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并对比其自入院后24h内不同时刻血清CTn-Ⅰ、CK-MB、Mb的含量变化趋势。结果早期急性AMI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段内3种心肌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含量变化。30例AMI早期患者的CTn-Ⅰ、CK-MB、MB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标志物CTn-Ⅰ、CK-MB、Mb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AMI,从而能够准确地分析病情,及早对患者做出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最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最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式。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病历样本,以5年为间隔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作为研究年份,抽取三个年份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诊疗信息。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以调整不同抽样概率的影响。所有结果均为加权结果,反映西部农村的整体情况。结果:抽取确定35家西部农村医院中的32家,入选1 028份STEMI病历。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中位年龄由64(54~70)岁升至67(56~75)岁(趋势P值0.05),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在STEMI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入院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2001年73.6%升至2011年89.9%,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66.5%,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25.4%升至64.3%,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7.5%升至89.8%(趋势P值均0.01)。10年间基本无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从2001年0%至2011年0.3%(趋势P值=0.51);溶栓治疗比例由33.4%升至55.4%(趋势P值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再灌注治疗率分别是33.4%、50.7%和55.7%(趋势P值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 d内病死率分别为3.0%、10.1%和6.7%,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5.3%、12.3%和10.9%,调整后住院7 d内病死率和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001年~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的STEMI患者医疗质量取得了大幅改善,使其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01至2011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得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 结果 共计31家医院335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着年份递增而大幅增加,分别为19.7%、79%、91.1%(趋势P值<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治疗率均随年份递增显著增加。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类型所占比例变化明显,2001年洛伐他汀使用比例最大,2011年阿托伐他汀成为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OR 1.6,5%CI 1.07~1.73, P=0.011)。 结论既往10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情况明显改善,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仍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中西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城市STEMI住院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3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1家协作医院的3 073例STEMI病例纳入研究。2001—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2011年中位年龄63岁,女性比例24.7%。有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2001年的36.2%升至2011年的40.3%(趋势P值=0.031),有3个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11.4%升至19.1%(趋势P值=0.001 5)。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比例由2001年的0.7%增至2011年的28.2%(趋势P值<0.001);溶栓治疗比例则由63.1%降至22.8%(趋势P值<0.001)。氯吡格雷使用率由2001年的1.4%升至2011年的91.4%(趋势P值<0.001);他汀类药物由22.5%升至96.6%(趋势P值<0.00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2011年为56.9%,与2001年相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72.5%降至2011年的68.5%(趋势P值=0.022);硫酸镁的使用率从26.7%降至20.4%(趋势P值=0.17)。肌钙蛋白检测率从2001年的12.6%增至2011年的58.2%(趋势P值<0.001)。7 d病死率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8.3%、7.9%和5.4%,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8.3%、10.3%和8.3%。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后,7 d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结论 2001—2011年,中西部城市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快速发展,新药使用大幅增长,但价格便宜、疗效明确的老药使用不足,且患者结局也并未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表达及水平变化情况,探讨cTnI、CK-MB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对老年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接受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者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及CK-MB表达及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以0. 997 pg/L为截点值,cTnI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85. 00%,特异性为88. 33%;以42. 573 U/L为截点值,CK-MB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75. 00%,特异性为76. 67%; 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96. 67%,特异性为75. 00%,与单项cTnI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清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测可显著提高对老年AMI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3种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12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3种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浓度,比较其对AMI诊断的性能价值。结果 120例心肌梗死患者在胸痛发作6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81.4%、60.5%和97.7%,以MYO浓度升高最快,出现最早;发病6h~24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99.0%、79.4%和79.0%,以cTnT浓度最稳定;在发病8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性分别为91.0%、70.0%和99.0%,特异性分别为100%、91.0%和79.0%;漏诊率分别是9.0%、30.0%和1.0%;误诊率分别是0、9.0%和21.0%。结论 cTnT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是早期诊断AMI的"金指标",MYO可作为AMI的过筛,三者结合可提高早期AMI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病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作为观察组,以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体检时空腹抽取静脉血;AMI组于发病后4 h取血,以后每4 h取血1次,24 h后每天取血1次,直至7 d.采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三项指标,比较这3项指标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组的cTnI、Myo以及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nI、Myo、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7%、90.0%、80.0%;特异性分别为96.9%、85.4%、94.8%.结论 急性AMI患者的cTnI、MB、CK-MB的值均明显升高,3项指标对AMI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中以cTnI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06、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的应用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西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6和2011年两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评估住院早期(入院24 h内)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87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5岁,女性患者占27.5%。2006—2011年,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从1.49%增加到62.87%(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吸烟患者(OR:2.10;95%CI:1.10~3.99,P=0.024);相对入院时未合并胸痛患者,入院时有胸痛患者更易接受氯吡格雷早期治疗(OR:3.24;95%CI:1.78~5.90,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OR:1.87;95%CI:1.05~3.32,P=0.034)。结论 2006—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其应用率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亟待全面提高早期氯吡格雷应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2001年至2011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和院内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使用"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China PEACE)研究"——回顾性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CathPCI)研究(以下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CathPCI研究)的数据,分析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的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城市医院PCI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结果:我国中西部地区26家城市医院的2152份PCI病历纳入分析。2001年至2011年PCI患者的住院例数增加46倍。与2001年相比,2011年行PCI治疗的患者中女性、年龄≥80岁、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及有PCI病史者的比例更高。经桡动脉途径手术的比例由2001年的3.5%增至2011年的87.6%(趋势P0.01);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比例由2001年的16.4%增至2011年的95.7%(趋势P0.01),其中大部分为国产支架。直接PCI患者病历中到院时间和球囊扩张时间的记录率均不足2%。住院时长由2001年的中位数18天降至2011年的12天(趋势P0.01)。10年间院内死亡率无显著变化,任何原因出血和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趋势P0.01)。结论: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中西部城市医院PCI病例数迅猛增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在医疗质量方面尚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他汀药物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其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东部城市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药物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5 940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药物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6.0%增加到2006年的82.2%和2011年的93.7%(趋势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37 mmol/L的患者比LDL-C1.81 mmol/L的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比值比(OR)=1.59;95%可信区间(CI):1.10~2.30,P=0.013],入院有胸痛(OR=1.82;95%CI:1.14~2.91,P=0.012)、合并高血压(OR=1.44;95%CI:1.02~2.03,P=0.038)、院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2.99;95%CI:1.71~5.23,P0.001)的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他汀药物治疗。他汀药物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降低而降低,21.3%的患者住院期间未测量血脂水平,未测量LDL-C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比例最低。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东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药物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药物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药物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尤其是在院内未测量LDL-C和LDL-C水平较低的患者中,仍需强调所有AMI患者,无论LDL-C如何均应采用他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001~2011年辽宁省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他汀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7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结果 7家医院共计1 284例适宜他汀治疗的AMI患者病历纳入研究。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3.18%增加到2006年的93.44%和2011年的96.22%(P<0.000 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患者他汀使用率均逐年增加(均P<0.05)。未检测LDL-C患者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LDL-C检测的患者(P<0.000 1)。院内强化他汀的使用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06年的25.96%和2011年的57.99%(P<0.000 1)。多因素模型中,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1.53,95%CI 1.09~2.13,P=0.01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较非PCI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2.70,95%CI 1.99~3.66,P<0.001)。心源性休克患者他汀治疗率明显降低(OR=0.43,95%CI 0.20~0.93,P=0.033)。结论 2001~2011年辽宁省AMI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增加,但2011年仍然有超过40%患者未接受强化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上联合检测四种心肌标志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胸前区部位疼痛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其中56例最终确诊为AMI,记为观察组,另外54例患者排除AMI,记为对照组;对上述选取对象采取免疫抑制法测定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MYO(肌红蛋白)、cTnI(肌钙蛋白),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56例AMI患者CK、CK-MB、MYO及cTnI含量水平较为对照组54例患者明显升高,两组间上述四项指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对四种心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有利于该病症的早期确诊,这对确诊后采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80例AMI患者纳入AMI组,发病6 h内入院;40例心内科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纳入CHF组;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hs-cTnT、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hs-cTnT诊断AMI的价值。结果 AMI组的血清hs-cTnT、Myo、cTnT、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CHF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组患者的血清hs-cTnT与Myo、cTnT、CK-MB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9、0.714、0.520(P均0.05)。发病6 h内检测AMI患者的血清hscTnT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s-cTnT取0.050 ng/mL时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为97.33%、漏诊率为1.04%、误诊率为2.6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9。结论hs-cTnT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