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24h动态血压(ABP)昼夜节律变化呈“杓型”与“非杓型”与血压负荷值、心脑血管损害及血糖、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EH176例,根据从ABP监测,分为“杓型”(A组)与“非杓型”(B组)对比分析两组与血压负荷值、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及冠心病)及血糖、血脂的相关关系。结果 B组的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高脂血症、糖尿病患病率两组无显性关系(P>0.05)。结论 EH从ABP昼夜节律与血压负荷值及心、脑血管损害有相关性,与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偶测血压为诊断标准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24 h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采用动态血压测定仪分别对理想血压组82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83例及高血压组127例受试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SD)理想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高血压组分别为(14.0±2.1)%、(17.2±3.2)%和(20.5±4.6)%;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SD)3组分别为(10.4±1.9)%、(13.1±1.9)%和(16.3±2.1)%;非杓型血压所占比例分别为7%、25%、39%;收缩压负荷率(SBP-L)为(12±10)%、(35±20)%和(67±25)%;舒张压负荷率(DBP-L)为(12±9)%、(33±20)%和(62±25)%;血压正常高值组较理想血压组高、较高血压组低(分别P0.05,P0.01);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F)分别为(17.4±4.3)%、(12.5±3.3)%和(9.2±3.6)%;舒张压夜间下降率为(DBPF)(16.1±3.7)%、(11.4±2.9)%和(9.1±3.3)%,较理想血压组低、较高血压组高(P0.01)。结论:正常高值人群较理想血压组血压平均水平升高,血压变异、血压负荷、非杓型血压比例增加,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对血压昼夜模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高血压非急症患者80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照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血压组(正常血压模式组,n=36)、非杓型血压组(n=24)和反杓型血压组(n=20),后两组亦合称异常血压模式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并接受心脏双源CT测定EATV,对EATV和高血压模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血压以及24小时平均血压呈增高趋势,日间血压则无统计学差异;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EATV逐渐增加,分别为(91.3±29.4)cm3、(116.2±31.06)cm3和(124.8±28.5)cm3,且杓型血压组与后两组异常血压模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ATV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系数为0.50(P<0.001),校正腰围和体质量指数后偏相关系数为0.4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V每增加30 cm3,异常血压模式发生率增加4.99(P<0.001)倍,校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后为4.14(P<0.001)倍。ROC曲线表明,以EATV 95.17 cm3为阈值时异常血压模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72.7%。结论EATV增加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对于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位性低血压(OH)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检查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4例,根据卧立位血压检测结果,分为非OH组193例,OH组51例。入选对象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OH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OH组比较,OH组年龄、糖尿病史、卧位收缩压较高(均P<0.05),立位1 min收缩压、立位3 min收缩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较低(均P<0.05)。按血压节律分组,超杓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人群OH的检出率分别为8.0%(2/25)、11.7%(8/68)、21.6%(24/111)、42.5%(17/40,χ2=17.272,P=0.001)。按年龄分层,非老年组(年龄<65岁)与老年组(年龄≥65岁)OH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10/78)比24.7%(41/166),χ2=3.078,P=0.079],但老年组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高于非老年组[(10.9±7.4)%比(7.2±8.4)%,t=3.324,P=...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网膜素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表达水平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的关系。方法 利用ABPM-04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20%,n=101)与非杓型组(血压下降率0~10%,n=93)。采集被研究者外周空腹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网膜素1与Lp-PLA2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检查、ABPM结果,分析血清网膜素1和Lp-PLA2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1水平明显低于杓型高血压[(23.6土5.2)比(33.8土7.8)μg/L,t=10.489,P<0.001],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杓型[(76.7土13.1)比(60.1土10.9)μg/L,t=9.635,P<0.001]。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白天舒张压(dDBP)[(90.4±12.6)比(85.2±13.7)mm Hg,t=2.758,P=0.006]、夜间收缩压(nSBP)[(119.6±20.2)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杓型心率与血压检测对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96例。按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心率组或血压组,〈10%者定为非杓型心率组或血压组。全部做24 h动态心电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用心率变异的定量指标低频(LF)、高频(HF)值。结果杓型心率组夜间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均占优势且明显高于日间(P〈0.05),但 LF/HF比值昼〉夜。非杓型心率组与杓型心率组比较,昼间交感神经、夜间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减低(P〈0.05)。结论杓型心率和血压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已发生调节障碍,非杓型心率和血压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显著减低,是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5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心肌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较杓型组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对杓型及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7例.平均年龄(49.6±7.8)岁(18~70岁).服用安慰剂1周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23例,非杓型组24例.所有患者给予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每次10~15mg,2次/d,连续4~6周,治疗结束时再测量一次24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偶测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杓型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非杓型组为54.2%;动态血压各项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和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同时全天的心率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非杓型组24例患者中,有12例(50%)血压节律改变为杓型.结论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影响血压节律方面,能够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不同昼夜节律分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中心动脉压(CAP)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AP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09-2011-02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94例,年龄(59.7±12.8)岁,检测其血压昼夜节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并将其分为反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n=59),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且<10%,n=73),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且<20%,n=58);检测CAP和反射波增益指数(A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反杓型组nSBP、nDBP、nMAP均高于非杓型、杓型组;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dDBP、dMAP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心动脉脉压每增加10mmHg,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1.13倍(OR1.13,95%CI1.04~1.27,P<0.05);75次心率中心动脉压增强指数校正指数(AIx75)每增加10,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到1.26倍(OR1.26,95%CI1.00~1.39,P<0.05);baPWV与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中心动脉脉压与夜间血压下降率相关,与反杓型高血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比值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289例>60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依据左心室状况分为左心室肥厚组简称(LVH组)与无左心室肥厚组(简称无LVH组)并进行动态血压比较分析。结果(1)LVH与无LVH组比较24MSBP、24hPP、dMSBP、nMSBP、BPF、BPL、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2)LVH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占76%,而无LVH组以杓型血压为主占78.43%。(3)LVH组LVMI与24hMSBP、24hPP、dMSBP、nMSBP、SBPL正相关(r=0.599~0.792,P<0.001),与SBPF、DBPF负相关(r=-0.358,-0.289,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引起LVH与24hMSBP、24HPP、SBPL、BPF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及性别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和性别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女性患者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指标。结果:女性非杓型组LVH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均较杓型组显著增加(P<0.05和0.01)。而男性杓型与非杓型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女性EH患者LVH的程度非杓型者比杓型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降压治疗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167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组(吲哒帕胺,或培托普利治疗)和安慰剂对照组,对比治疗1年。所有病例在安慰剂洗脱2个月后和治疗1年结束时,分别2次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节律为非杓型。治疗组治疗后SBP、SBP-L和PP显著降低(P<0.01),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F)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DBPF)分别为(5.8±1.98)%、(6.4±2.11)%,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动态血压节律呈浅杓型。结论:降压治疗对于减轻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16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 72h内 ,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 ,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 (76例 )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 (85例 )。观察患者入院、发病 90d时生活能力 (Barthel指数 ,BI)及神经功能评价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NIHSS分别为 (12 9± 6 7)分、 (12 8± 6 5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入院 90d时 ,分别为 (7 4± 4 1)分、 (10 0± 4 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入院时与 90d时BI评分差值 ,杓型组患者为 (38 4± 18 4 )分 ,非杓型组患者为 (19 7± 11 8)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 ,均较血压昼夜节律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非杓型血压与展起高血压的关系及各自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疑似OSAHS患者102例,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OSAHS对非杓型血压与晨起高血压的影响;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杓型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夜间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达标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并治疗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3组:杓型血压组(n=48)、非杓型血压组(n=91)和反杓型血压组(n=73)。比较各组间基础资料、血压监测数值、生化指标及靶器官损害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杓型血压组比较,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年龄[(78.96±6.86)vs(82.59±5.85)vs(75.75±7.43)岁]更高、体质量指数(BMI)[(25.23±3.57)vs(25.01±3.76)vs(22.43±2.62)kg/m~2]更大、有脑血管病史(17.6%vs 35.6%vs 14.6%)的患者更多、夜间平均收缩压[(123.04±15.67)vs(137.19±19.11)vs(111.31±12.30)mm Hg(1 mm Hg=0.133 k Pa)]和夜间平均舒张压[(64.88±8.02)vs(69.18±9.76)vs(61.38±7.48)mm Hg]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组比较,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肌酐清除率[(57.59±12.89)vs(48.59±13.86)ml/min]显著降低(P0.05)。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90.1%vs 97.3%vs 72.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95%CI:1.35~5.95,P=0.006)、BMI(95%CI:1.43~5.91,P=0.003)、颈动脉斑块(95%CI:1.25~5.12,P=0.010)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治疗达标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过高反应及恢复期血压恢复缓慢分运动血压正常组(n=85)和非正常组(n=202)。各组间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血压值均高于杓型组,运动血压异常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均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者动态血压值参数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11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组(n=30)、非杓型组(n=30)、超杓型组(n=25)和反杓型组(n=30);并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Rivermead行为记忆功能测验第2版(RBMT-Ⅱ)中文版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记忆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RBMT-Ⅱ评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各组RBMT-Ⅱ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杓型10.0±0.8,非杓型9.4±1.1,反杓型8.6±1.5,超杓型8.9±1.1,正常对照组10.5±0.9,P均<0.05)。高血压亚组中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组的RBMT-Ⅱ得分均低于杓型组(P均<0.05),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低于非杓型组(P均<0.05),反杓型组与超杓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是影响记忆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低频(LF)、高频(HF)、LF/HF变化.结果 杓型组病人昼夜LF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而非杓型组昼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杓型组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