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琰 《保健医苑》2021,(11):15-17
中医认为,秋天由于阳光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由热转寒,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日:"秋冬养阴."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秋属金,在五脏属肺.  相似文献   

2.
中医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观念,认为食物的性状、色泽与阴阳五行相对应。那么,一年不同的季节如何颐养五脏呢?明代名医张景岳曾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按照中医理论,春夏属阳,故此时饮食应以养阳为主;秋冬属阴,则应以养阴为主。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春季属"木"、与肝相应;夏季属"火"、与心相应;秋季属"金"、与肺相应;冬季属"水",与肾相应;夏秋之间的"长夏"时节属"土",则与脾相应,即一年各个季节相应于五脏。  相似文献   

3.
《内经》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冬季是气候寒冷、万物收藏的季节,此时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因此,冬季的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注意防寒保暖,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从而与冬令收藏的气候相适应,正如《内经》强调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4.
从立秋这一天起,秋天就开始了。从立秋到立冬,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中医认为,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如何在秋天养生,下面来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冬天寒风凛冽,草木凋零,很多动物也开始冬眠,万物蛰伏,这就是大自然的闭藏。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如此"。因此,到了冬季,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养藏。养藏其实就是归根,冬季养藏就是为了来年春天更好地生发。如若冬季没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在冬季的3个月中,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道".顺应着冬季养生,各大旅行社也都纷纷出招,推出了"冬日养生"团.  相似文献   

7.
正《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从而为来年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的养生更为重要.正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养生者少.”中医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也告诉我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我们在起居、情志、饮食、运动、食疗、药补、按摩等方面,一定要调摄有道,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顾护阳气,涵养阴精,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冬季是进补旺季,人们多选用发热壮阳之物.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养生之道当顺应自然,顺应天地,力求天人合一.<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元代名医朱丹溪解释道:阴精易耗难复,故常不足;阳气虚火易亢,故常有余.因此,冬季养生应注意以下六宜、六戒.  相似文献   

10.
夏桂选 《时尚育儿》2012,(10):74-75
不知从何时起,"养生"成为现代社会生生不息的话题。其实,"养生"只是众多中医保健理念之一。中医自古认为只有顺应四时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能合理地保健防病。因此,提出了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等四时保健观点。  相似文献   

11.
被传统医学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在阐及冬季保健养生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段话的大体意思就是:冬季三个月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应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相似文献   

12.
秋季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阴气渐长。漫长炎夏与寒冬的交替之时,身体也需要更多养护,为进入冬季做好准备。因此,人们的养生活动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可是多数人就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保健谚语,叫做“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大地回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由于这个季节温差悬殊,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新病或旧病发作。历代养生家都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开发,与春之阳气相应。《黄帝内经》中记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防衰起着重要作用。顺应气候以养阳春季是一年之中冷暖空气交汇最频繁的季节,乍暖乍寒,气候多变。所以要顺应气候,注意防寒保暖,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由于春季气温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4.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特有的养生方法,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唯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以调整作息起居模式,才能保持人体健康。天体运行是四时交替的动因,由于太阳、地球角度的周期性变化,在北半球呈现出自冬至开始白昼渐长而夜晚渐短、阳气渐长而阴气渐消,相应万物进入生、  相似文献   

16.
冬季话养生     
冬季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万物收藏,养生就应顺应自然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用药以滋阴药来补益肾气,衣着则不必过厚过暖。以上原则主要是从强化肾的功能着手的,所以一切有关补益肾脏,强化肾脏,养护肾脏的养生方法,都是冬季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生命之源。肾中的精(气)为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关系人的生长、发育与衰老。老年人往往都有肾虚征象,久病之人也可有肾虚,即所谓“久病穷必及肾”。现代科学研究也指出,肾阳虚时机体处于  相似文献   

17.
石柱国 《现代养生》2005,(12):30-31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段论述说明了顺从自然的重要与逆自然的危害,还总结了四时养生的总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三月,人体要随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而从精神状态以及衣食住行都要逐渐适应、调整、锻炼,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阴阳。  相似文献   

18.
健康网 《时尚育儿》2015,(10):63-6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季的养生重点。据专家表示,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冬天宜应养阴,因为冬天是阴气最旺的季节。那些在冬天晚上爱掀被子、五心烦热、咽干、失眠、多梦、舌质偏红、脉偏细者,多属于阴虚之体,此时应抓紧时机养阴。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专家冬季"藏"起来的健康秘密。  相似文献   

20.
金秋时节该如何养生?祖国医学认为,秋令时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景物萧条.人体的气亦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要顺应阳气渐降、万物收敛的特点,使肺气清肃,气血平和,保护内收之阴气,以合"养收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