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119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19例早产儿喂养情况的资料。结果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均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及开奶日龄迟于喂养耐受组(均P〈0.01);35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呕吐22例(62.8%),发生时间(1.5±0.5)d,腹胀13例(37.2%),发生时间(3.5±1.1)d。结论通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分析和相关临床症状的观察,提示应对早产儿喂养进行严密的临床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红霉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进食奶量及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呕吐症状消失所占比例及喂奶前胃潴留消失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够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血清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需鼻饲母乳喂养的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及对照组。详细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及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达全胃肠喂养以及恢复出生时体质量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泌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分泌,缩短静脉营养以及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并可以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大剂量红霉素(12.5mg/kg)静脉滴注,1次/8h,疗程5~7d;对照组不使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较好,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内喂养,缩短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早产儿配方奶粉以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观察两组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7.9±.8)d,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为(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9)d和(14.8±.8)d(P均〈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P〈0.05);gL察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观察组;7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围产因素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胎龄与出生体质量均少于对照组;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使用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围产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0.1-0.3mg/(kg·次)]与左旋甲状腺素[3-5mg/(kg·d)],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奶量增加、残余奶量、增至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胃管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配合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仅给予红霉素进行治疗,实验组早产儿在给予红霉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残余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时间、胃潴留量。结果实验组早产儿的残余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时间、胃潴留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运用护理干预,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为临床治疗早产儿不耐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岐四联活菌片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5 mg·kg~-1d~-1,ivd,双岐四联活菌片0.5 g·kg·d~-1,po,连用7 d)和对照组(常规早产儿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8.33%(23/60例),对照组为43.33%(26/60例),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则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及减轻早产儿黄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红霉素治疗,每次5 mg/kg ,口服, q8 h,疗程5~7 d;实验组,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红霉素用法同对照组,金双歧0.25 g, t.i.d.,口服,疗程5~7d。结果实验组患儿呕吐持续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胃潴留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红霉素组;金双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可以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缓释剂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联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第三磨牙发生冠周炎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在进行常规盲袋冲洗后将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及1cm长甲硝唑棒置入盲袋内,3d后复诊;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冲洗,局部导入1%碘甘油,1次/d,第4天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和63.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冠周疼痛和肿胀的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联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周红  孙丹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96-289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及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早产患儿7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性别及出生时窒息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NS及按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每天奶量的增加情况、每天体质量的增长情况以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平均每天奶量的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质量的增长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及按摩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大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是否使用氨茶碱及胃出血等方面有差异(P〈0.05),表明喂养不耐受与上述因素相关。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早开奶、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增加喂奶量、注意喂奶方式和途径、刺激排便、及时处理腹胀、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以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宏英  刘晓红  王卫 《中国药师》2010,13(6):848-84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20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给予红霉素剂量(2.5 mg·kg-1),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浓度为5 mg·ml-1溶液鼻饲q6h,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鼻饲.通过24 h食管pH测定及喂养耐受情况评估,了解两组患儿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200例患儿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92.5%(185/200) 鼻饲红霉素治疗后,干预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从94%(94/100)降至32%(32/100),对照组从91%(91/00)降至77%(77/100),DeMeester评分干预组从36.9±10.8降至16.8±56.4,对照组从34.3±11.1降至29.0±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组达到出生体重及喂奶量120 ml·kg-1·d-1的天数都比对照组平均提前4 d(P〈0.01),静脉营养天数及胃储留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鼻饲小剂量红霉素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建议尽早建立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及其围生期临床问题。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并将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围生期临床问题。结果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为8.15%,占全部早产儿的82.34%。晚期早产儿组男孩比例、出生体质量〈2500 g的新生儿比例、出生时窒息发生率、出生后新生儿科住院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P〈0.01)。转入新生儿科的晚期早产儿组高胆红素血症、低体温、低血糖、贫血、喂养不耐受、感染、暂时性呼吸增快、呼吸窘迫、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以及辅助通气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P〈0.01)。结论晚期早产儿发生率较高,比足月儿有更高的新生儿科住院率和更多的围生期问题,应重视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Ⅱ、Ⅲ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二者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本院NICU科2005年1月~2010年10月15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两药联合治疗组各38例。4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微生态制剂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及二药联合应用。结果: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两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微生态制剂组及小剂量红霉素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病例,并依据是否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及体质量增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能安全、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9.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适于胎龄儿,体质量<2500g,胎龄<35周,随机分为干预组(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及对照组(单纯予间歇鼻胃管喂养)各34例。干预组在鼻胃管喂养间歇期给予吸吮无孔橡皮奶头8~10min/次,8~10次/d。同时给予全身抚触3次/d,每次15min。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两组不足热量给予部分肠外营养。观察胃残留,喂养不耐受情况。肠道营养达418.4kJ(kd·d)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14d时头围,身高增长情况,平均住院日。结果干预组胃残留、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生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头围、身高增长、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吸吮联合抚触,能更好地促使胃肠激素的分泌,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还能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加快体格生长,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