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Cuff的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分析带Cuff的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组血液透析效果。结果置管成功率100%,使用12个月以上者24例,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组的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或心功能不全不宜造瘘者,带Cuff的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尿激酶管内溶栓及敏感抗菌素封管可延长留置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吸烟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植入起搏器的非吸烟患者 83 例, 并将其分为双腔起搏器患者 35 例(DDD 组),单腔起搏器患者 33 例(VVI 组), 术后正常窦性心律者 15 例(对照组), 分别测量 3 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SBP)、外周舒张压(DBP)等指标, 然后对 DDD 组患者的起搏器进行程控, 将 DDD 模式程控成 VVI 模式,待患者心率稳定后测量以上指标。 结果 3 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VVI 组左心房直径大于对照组(P< 0.05); DDD 组 CAP 明显高于对照组和 VVI 组(P< 0.05); DDD 组 AI、校正 AI(AI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 VVI 组(P< 0.05); VVI 组 CAP 和外周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而对于 AI 和 AI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DD 组程控后的 CAP、AI 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 0.05)。 结论 在非吸烟患者中双腔起搏模式会明显升高 CAP 和 A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113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 =50)和干预组( n =63)。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模式,干预组采用健康教育模式。观察2组生命体征[患者入院时、置管前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精神状态[运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患者干预前、置管第2、7天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评价患者置管后30 d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结果2组健康教育后,在置管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入院时升高,其中对照组置管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n.05),但干预组置管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置管第2、7天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置管第7天评分低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置管第2、7天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康教育模式能够稳定患者置管前血压、心率,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置管后的生活质量,针对性的教育模式还可以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透析治疗之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透析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胃癌化疗并接受PICC置管的72例患者,按实施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38例,分别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分析导致PICC拔管的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导致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导管漏液及导管脱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明显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规范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成立奴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护理小组,定期强化培训年轻护士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护理知识和技能,建立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护理管理档案,普及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指导自我护理方法。结果双腔透析导管留置并发症减少,透析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对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实施规范管理,可以减少置管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其血压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其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控制情况及治疗依从性,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血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与治疗依从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并有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长期双腔透析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从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住院或门诊患者被分为两组,其中长期组为2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长期双腔导管的患者,临时组为2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临时性双腔导管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导管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比较不同导管留置类型的治疗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长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短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导管有导管血流量较大、留置时间较长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再配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和细致的护理后,可增加导管使用寿命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该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胆管癌并发症的影响。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的81例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护理干预实施前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实施后收治的41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等情况。综合护理干预实施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6% vs 30.00%,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呼吸系统重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8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系统重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行常规呼吸内科护理,而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PaO2、PaCO2及心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总有效率80.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呼吸系统重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留置导管在疑难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60例行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30例)采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透析,对照组(30例)采用内瘘透析,对比分析透析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通路使用时间、最大血流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EPO的使用剂量、尿素清除率(Kt/V)、尿素降低率(URR)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留置导管患者的营养状况、透析的充分性等方面与内瘘相似,虽然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内瘘疗法,但是其仍可为无法进行内瘘患者提供充分的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行长期深静脉留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长期深静脉留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评定,比较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变化。结果行长期深静脉留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心态的影响因素中,与性别、教育程度无关(P〉0.05),与年龄、透析时间及透析费用支持能力有关(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期深静脉留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的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5),干预组给予血液透析室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确保血液透析过程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留置气囊导管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08例,按双盲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实验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基础护理上加用循征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将其并发症发生率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循征护理干预应用于神经外科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融洽患间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治疗并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血液透析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行为方式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程度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阻碍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探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后的应用效果及维护。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长期留置导管术的65例血液净化患者,术前均行颈内静脉B超,颈内静脉在7 mm以上入组。入组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并置入Cuff管,右侧60例,左侧5例。留置双腔导管通过撕脱鞘或引导导丝送入颈内静脉血管。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总成功率为9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达22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10.5个月。手术1周内常见并发症:导管由撕脱鞘送入组隧道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导管位置功能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可能与导管的置入方式无关。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使用时间长,形成血栓及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不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方法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尿毒症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护理对策。并与未接受心理干预护理的尿毒症患者心理反应进行对比,从而为减轻尿毒症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老年尿毒症患者200例临床资料。并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干预和未进行干预护理各100例进行效果比对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内瘘管及穿刺静脉血管保护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能顺利完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全过程。观察组1年、3年以上存活90例(90.0%)、88(88.0%),对照组75(75.0%)、64(64%),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透析低血压、感染、心血管并发症、心力衰竭明显少于未接受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前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获得了较好的透析效果。结论做好细致的围透析期心理护理,提供亲切、舒适、安全的透析环境,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是老年痴呆尿毒症患者顺利完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