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青娣 《中国当代医药》2014,(28):142-143,14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抢救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患者满意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GO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急救过程中应用护理路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相关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费用及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以及尿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救中应用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高压氧综合护理,包括制定护理重点,康复计划及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并发症中断高压氧治疗时间为(9.52±2.36)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61±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护理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重型脑外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护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旭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3013-3014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重症脑外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推广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自行制定的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进行急救护理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7例为观察组,未采取护理路径急救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分别为[(23.5±0.3)min,91.5%)]、[(45.3 ±0.8) min,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缩短重型脑外伤的急救时间、提高重型颅脑外伤的急救效率、降低患者病死率,以最佳的效率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刘海生 《安徽医药》2015,19(12):2361-236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住院的经头颅增强CT和/或MRI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老年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气管切开时间将11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于颅脑损伤后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患者于颅脑损伤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控制率及感染控制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0.3% vs 79.7%),感染控制率高于对照组(66.7% vs 23.4%),平均感染控制时间少于对照组[(7.2±2.2)d vs (13.6±3.7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均以细菌和真菌感染为主,观察组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呼吸功能训练的健康教育路径对促进外科手术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开胸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普通健康教育,研究组则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的健康教育路径教育。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3±1.27)d、住院时间(8.97±2.35)d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5.82±2.08)d、住院时间(13.29±3.09)d(t=13.56、15.07,均P〈0.05)。且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67%)(x2=14.72,P〈0.05)。研究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95.55%)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2.22%)(x2=15.66,P〈0.05)。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路径下的呼吸功能训练,缩短了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常规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多学科联合治疗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ADL、GCS评分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为(89.36±15.33)分,GCS评分为(14.12±1.2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为(62.37±10.28)分,GCS评分为(9.89±1.58)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2.5%,对照组死亡率为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联合治疗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以及致残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与相关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85.7%)、死亡5例(14.3%),对照组治愈23例(65.7%)、死亡12例(3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99,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GOS评分(3.23±2.15)分低于对照组(5.03±0.96)分(t=3.52,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7.0%(6/35)低于对照组37.1%(13/35)(Χ^2=3.95,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婵宏  李剑伟 《江苏医药》2005,31(12):925-926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例数,觉醒恢复时间,GCS评分的变化,治疗3个月后的GOS评分、植物状态或死亡比例,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清醒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觉醒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GCS评分和3个月后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植物状态或死亡例数较对照组少(P〈0.05),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早期行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结肠癌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为结肠癌手术患者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结肠癌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治疗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健康知识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评分[(94.55±3.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36±2.73)分];并发症发生率[(2.00±0.50)%]、平均住院时间[(14.35±1.06)d]明显低于对照组[(7.00±2.00)%、(19.78±2.36)d];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肠癌患者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治疗护理,能够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莉  邱悦  戴惠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800-1801,1804
目的 探讨快通道外科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住院行直肠癌手术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采用快通道外科技术进行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知晓率、护理配合率、手术安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100.0%)、护理配合率(97.8%)、手术安全率(95.7%)较对照组(90.9%、95.5%、95.5%、9.1%)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较对照组(9.1%)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28.7±4.3)h]较对照组[(38.4±3.9)h]提前,住院时间[(9.2±1.3)d]较对照组[(11.5±3.6)d]明显缩短,住院费用[(6946.3±1831.8)元]较对照组[(9643.2±1864.8)元]明显减少,满意度(97.8%)较对照组(81.8%)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快通道外科技术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护理,能加快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2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60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两组,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而腹腔镜组则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止痛药使用率、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3.8±11.2)和(96.2±10.6)min、术后排气时间(22.5±6.1)和(37.8±16.8)h、住院时间(5.8±1.2)和(15.9±8.3)d、止痛药使用率20.O%和75.O%、住院费用(4678.5±513.2)和(5671.8±522.6)元、并发症发生率2.5%和15.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住院费用一项是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外,腹腔镜组的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实施情况,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24例)及对照组(25例)。路径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拆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路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拆线时间[(7.68±1.35)d、(8 636.95±479.25)元、(2.08±1.54)d、(6.07±1.07)d]较对照组[(8.46±2.01)d、(9 318.19±390.84)元、(2.73±1.40)d、(7.38±1.62)d]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5%(3/2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5/25)],患者满意度[95.8%(23/24)]显著高于对照组[88.0%(2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不仅有助于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时间,而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庞家莲  蒙光义 《中国药房》2012,(42):3939-3941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实施临床路径对医药费用控制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将大肠息肉患者121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69)与非临床路径组(n=52),比较2组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的相关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和手术费用分别为(3871.26±802.30)元、(344.61±105.13)元和(412.64±73.46)元,非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和手术费用分别为(4384.38±1040.36)元、(526.95±162.40)元和(496.78±133.70)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非临床路径组比较,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床日费用均明显减少(P〈0.01),分别减少了1.98d和19.45元,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能够改善医疗质量,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其住院费用,更好地控制医药费用,提高了患者对医疗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按照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实施护理,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前准备时间、D-B时间、抢救次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治疗健康知识知晓率、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术前准备时间、D-B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医疗费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试验组的治疗健康知识知晓率、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应用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医疗质量,并使患者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路径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路径组:按照统一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得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路径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得分及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治疗结直肠癌的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收集2011年1—12月58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分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25例)和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33例)。2组均使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另口服卡培他滨1250mg/m2,连服2周后停药1周;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另加用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注射,第1、2天,600mg/m2静脉滴注(22h内),第3、4天,同时静脉滴注(2h内)亚叶酸钙200mg/m2。均用3个疗程。比较2组的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对各项费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和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9/25)比30.3%(10/33),x2=0.814,P=0.367]。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药品不良反应治疗药费、其他西药费用、检查费、诊疗费、住院费和护理费均低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6,0)元比291(291,0)元,(2139±1366)元比(3014±1032)元,(960±551)元比(1489±270)元,58(232,174)元比116(290,174)元,40(160,120)元比80(200,120)元,36(150,114)元比72(188,116)元,均P〈0.05];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化疗药费、中药费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和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总西药费分别为[2625(8385,5760)元]、[2880(10655,7775)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医疗费用分别为(9441±2353)、(11927±2117)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中性粒细胞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2/25)比18.2%(6/33),16.0%(4/25)比30.3%(10/33),20.0%(5/25)比0,均P〈0.05]。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方案优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组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中,脑卒中临床路径试点的开展情况,分析脑卒中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神经内科各试点医院2011年3—10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M和脑出血的住院患者确定为传统组:以各试点医院2012年3~10月符合进入该病种临床路径并顺利完成临床路径的住院患者为临床路径组,对两组各项指标的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结果TIA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由(13.19±4.73)d减少到(9.93±4.31)d,(P〈0.01);平均住院费用由(10584.52±5161.06)元下降到(9200.25±4624.45)元(P〈0.05);药费由(4479.00±2210.49)元下降到(3843.13±2280.40)元(P〈0.05);传统组与临床路径组患者90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2.44%、17.33%(P〈0.16)。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由(21.18±6.50)d减少到(17.934.6.35)d,(P〈0.01);平均住院费用由(13514.384.4238.46)元下降到(11737.914.6509.84)元,(P〈O.01);药费由(7893.054.2356.80)元下降到(6509.84±2044.65)元(P〈0.01);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别为(7.99±3.66)、(7.78±3.67)分(P=0.52)。治疗14d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5.12±3.12)、(4.40±2.74)分(P=0.10);人院时的Barthel指数(BI)通过秩和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两组患者90d后的BI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临床路径可以降低TIA及脑出血患者的住院费用及药费;在缩短患者住院天数的情况下,未降低患者医疗质量,甚至在某些医院提高了患者的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40例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干预组,在执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将2011年收治的40例施行常规护理的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ICU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干预组抢救成功率、ICU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95%,(4.9±2.2)d,(20 267.8±2 038.3)元,对照组分别为80%,(8.4±3.1)d,(3l102.2±2 424.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护士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显著减少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