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且接受了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的诊室血压达标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根据24hABPM是否达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高血压已控制(CH)组和MUCH组。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UCH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有合格诊室血压及24hABPM数据的1815例患者中,诊室血压达标者482例(26.6%)。48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6岁,含男性363例(77.7%),其中CH组131例,占27.2%;MUCH组351例,占72.8%。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高体质量指数(BMI)和高诊室舒张压是影响MUCH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00(1.09~3.67)、2.54(1.50~4.29)和1.08(1.03~1.12)。结论约3/4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24hABPM不达标。高BMI、高诊室舒张压、吸烟是影响MU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老年高血压具有患病率高、血压波动幅度及变异性大、血压难以控制并且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存的特点,是高血压人群中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如何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质量及24 h的血压达标率是高血压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用来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的指南标准是诊室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1]。然而诊室血压并不能反映其24 h血压及昼夜节律异常,单纯诊室血压达标使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9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高龄高血压患者11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66例,年龄80~96岁。将血压水平维持在150/90 mm Hg(1 mm Hg=0.133k Pa)以下分为达标组(60例),血压水平超过150/90mm Hg分为未达标组(51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育锻炼程度、规律用药等),血脂和空腹血糖、血尿酸数据。测定微型营养评分(MNA-SF)、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评分(HAMA焦虑评分)。结果与达标组比较,未达标组年龄、尿酸水平、PSQI评分增加,男性比、规律用药比例、体育锻炼积极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4.854,95%CI:1.324~17.875)为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规律用药(OR=0.044,95%CI:0.012~0.166)、低血尿酸水平(OR=0.983,95%CI:0.971~0.994)及睡眠质量好(OR=0.745,95%CI:0.599~0.926)为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达标的保护因素。结论规律用药、低血尿酸水平及睡眠质量好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高,女性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达标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状态下中心动脉压(CAP)与诊室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方法连续性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47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正常血压者972人。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一般情况调查、测定诊室肱动脉血压及无创CAP,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状态下CAP与诊室肱动脉血压的差异。结果 CAP与诊室血压比较,正常血压组收缩压差值为(12.30±5.00)mm Hg,95%CI为2.50~22.10 mm Hg;舒张压差值为(-1.65±2.12)mm Hg,95%CI为-5.81~2.51mm Hg;脉压差值为(13.97±5.35)mm Hg,95%CI为3.48~24.46mm Hg。高血压组收缩压差值为(13.40±14.19)mm Hg,95%CI为-14.41~40.79mm Hg;舒张压差值为(-1.19±11.87)mm Hg,95%CI为-24.46~22.08mm Hg;脉压差值为(14.52±19.85)mm Hg,95%CI为-24.39~53.40mm Hg。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中心动脉舒张压(CADP)、中心动脉脉压均随着对应诊室收缩压(OSP)、诊室舒张压(ODP)、诊室脉压的升高而升高(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示,对于高血压组1级的诊断,OSP与CAS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4(95%CI0.992~0.995)和0.982(0.978~0.986);ODP与CAD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0.917~0.934)和0.914(0.905~0.923)。若以CAP对高血压进行分级,本研究人群CAP 1,2,3级水平分别为123.5/82.5mm Hg(约登指数=0.869,0.678),136.5/96.5(约登指数=0.323,0.750)和155.5/106.5mm Hg(约登指数=0.553,0.654)。结论 CAP与诊室血压的一致性较好,舒张压的一致性好于收缩压、脉压的一致性。诊室血压仍可作为诊断高血压的较为简便、实用、广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肾交感神经消融术(RDN)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时间截至2020年5月。搜索与RDN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为行RDN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者假手术组,血压的评估方法包括24h动态血压或诊室血压,收集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同时记录每个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1841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显著下降,试验组的24 h动态血压收缩压平均降低了3.97 mm Hg(95%CI–5.15~–2.79,P0.00001;1mm Hg=0.133k Pa),诊室收缩压降低了8.82mm Hg(95%CI–13.03~–4.61,P 0.0001),24h动态血压舒张压平均降低了1.95mm Hg(95%CI–2.70~–1.20,P0.00001),诊室舒张压降低了4.39 mm Hg(95%CI–6.05~–2.73,P0.00001)。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6.7%)与对照组(1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4 h动态血压收缩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基线心率≥72次/分、服用降压药物数目5种者RDN降压效果更明显,但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 RDN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影响因素及动态血压特点。方法82例发病在7天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住院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诊室血压升高;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 mm Hg、日间平均值≥135/85 mm Hg、夜间平均值≥125/75 mm Hg为动态血压升高。结果既往高血压病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室血压升高有影响(P<0.05)。有高血压病史者平均诊室血压(146.02±18.89)/(86.36±11.52)mm Hg,无高血压病史者平均诊室血压(136.22±14.63)/(82.61±11.86)mm Hg,二者收缩压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夜间血压负荷增加,24 h平均血压于发病后4~5天明显升高,6~7天降低。诊室血压升高与诊室血压正常比较,血压形态均以非杓形和反杓形为主,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诊室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病史有关,急性脑卒中随发病时间延长,血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血压分级等血压特点及其与脑卒中患病情况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共收集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3909人。结果:研究对象男性占49.4%,女性占50.6%。62.2%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37.8%联合用药。144例患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3.6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和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未控制的患者相比,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者脑卒中的患病危险低,OR=0.339(95%CI:0.124-0.923)。和收缩压<140 mmHg者相比,收缩压高于150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收缩压150~159mmHg以及≥160mmHg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532 (95%CI:1.266-5.067),和2.004(95%CI:1.010-3.979)。而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以及血压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均为显示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论: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收缩压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相关。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以及收缩压高于150 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控制的性别差异。方法本文收集了近3年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并进行正规降压治疗的患者,共376例,其中男203例,女173例,分析每位患者诊室血压值,以及24小时的变化血压值(24小时的平均测量值),以及一般资料。结果16.8%的女性患者和13.9%的男性患者的诊室血压值(<140/90mmHg)和动态血压值(<130/80mmHg)均得到控制。女性患者隐匿性高血压比率(诊室血压值<140/90 mm Hg和动态血压值≥130/80mmHg)比男性的要低。女性白大衣高血压比率(办公室血压值≥140/90mmHg和动态血压值<130/80mmHg)比男性的高。男性和女性的诊室血压达标率(<140/90mmHg)相似,但是女性的动态血压达标率比男性要高。结论女性动态血压的控制达标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白大衣高血压之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动态血压及诊室血压评价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225例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集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及血压资料。结果 (1) 诊室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均随着肾功能恶化,血压达标率下降。其中诊室收缩压达标率CKD5期较CKD1~2期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8.3%比36.6%,P<0.05),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日间收缩压、夜间血压达标率CKD5期较CKD1~2期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KD1~2期患者动态血压高血压检出率高于诊室血压高血压检出率(79.6%比61.3%,P0.038),而CKD5期患者动态血压高血压检出率低于诊室血压高血压检出率(83.5%比93.0%,P0.029)。结论 (1) 随着肾功能恶化,CKD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逐渐降低;(2)仅使用诊室血压评价CKD患者血压是否达标及昼夜血压达标情况存在不当,推荐CKD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达标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并治疗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3组:杓型血压组(n=48)、非杓型血压组(n=91)和反杓型血压组(n=73)。比较各组间基础资料、血压监测数值、生化指标及靶器官损害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杓型血压组比较,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年龄[(78.96±6.86)vs(82.59±5.85)vs(75.75±7.43)岁]更高、体质量指数(BMI)[(25.23±3.57)vs(25.01±3.76)vs(22.43±2.62)kg/m~2]更大、有脑血管病史(17.6%vs 35.6%vs 14.6%)的患者更多、夜间平均收缩压[(123.04±15.67)vs(137.19±19.11)vs(111.31±12.30)mm Hg(1 mm Hg=0.133 k Pa)]和夜间平均舒张压[(64.88±8.02)vs(69.18±9.76)vs(61.38±7.48)mm Hg]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组比较,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肌酐清除率[(57.59±12.89)vs(48.59±13.86)ml/min]显著降低(P0.05)。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90.1%vs 97.3%vs 72.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95%CI:1.35~5.95,P=0.006)、BMI(95%CI:1.43~5.91,P=0.003)、颈动脉斑块(95%CI:1.25~5.12,P=0.010)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治疗达标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2.
单中心老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现状。方法选择我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疑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56例,测定血糖、血脂水平,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相关指南推荐的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值判断达标情况。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组208例与非冠心病组48例,比较2组上述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结果 256例患者中,209例(81.6%)合并高血压,24h、昼间及夜间平均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5.1%、82.8%和59.3%;99例(38.7%)合并糖尿病,血糖达标率70.7%;154例(60.2%)合并血脂异常,LDL-C达标率41.4%。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压、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LDL-C达标率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vs 54.2%,P<0.05)。结论老年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血压、血糖达标率高,LDL-C达标率较低,尤其心血管病极高危的冠心病患者LDL-C达标率更低,应重视老年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并进一步加强对血脂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按照ABI分为正常ABI组(ABI>0.90)104例和低ABI组(ABI≤0.90)56例,比较并分析其24 h动态血压参数和BPV参数。结果低ABI组较正常ABI组24 h平均脉压[(62.4±13.8)mm Hg比(53.0±13.0)mm Hg]、日间平均脉压[(67.3±17.0)mm Hg比(55.4±20.0)mm Hg]和夜间平均脉压[(63.0±16.0)mm Hg比(52.9±13.6)mm Hg]均高(P<0.01),同时夜间收缩压最大值[(146.5±17.4)mm Hg比(135.5±17.1)mm 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2.4±4.0)mm Hg比(10.1±4.2)mm Hg]均大(P<0.05)。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最大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和24 h平均脉压升高可能是低A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南京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及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56例T2DM患者,评估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及DKD、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现况。结果纳入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2.2%、31.4%、39.4%,三者均达标的为5.7%,合并DKD、DPN的为44.1%、50.4%。糖尿病病程≥5年、BMI≥24 kg/m^2和腹型肥胖患者血糖达标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型肥胖(OR 1.340,95%CI 1.050~1.710,P=0.018)、糖尿病病程5~10年(OR1.970,95%CI 1.540~2.510,P<0.01)、糖尿病病程≥10年(OR 3.110,95%CI 2.430~3.990,P<0.01)是血糖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65岁、BMI≥28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血压、血糖不达标是DKD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有待提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徐州市高血压患者的酒精依赖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 2013年4-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规律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酒精依赖程度采用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AST)评定,其他因素由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不饮酒组、饮酒无依赖组和酒精依赖组,酒精依赖组又继续分为低度依赖组、轻度依赖组和中度及以上依赖组。结果共调查高血压患者4405例,收缩压均值为(143.0±16.8)mm Hg,舒张压均值为(88.0±10.9)mm Hg,饮酒率16.5%(95%CI15.4%~17.6%),酒精依赖率13.8%(95%CI12.8%~14.9%),血压控制者1259例,控制率28.6%(95%CI27.3%~29.9%)。饮酒但无依赖患者血压控制率最高为40.7%;不饮酒组血压控制率为28.6%;酒精依赖组控制率为25.9%(χ~2=10.67,P0.01);在依赖组,不同依赖程度之间血压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97)。以不饮酒作为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酒精依赖程度的加重,OR值逐渐增大:酒精无依赖(OR=0.59,95%CI 0.40~0.85,P0.01);低度依赖(OR=1.90,95%CI1.17~3.09,P0.01);轻度依赖(OR=1.99,95%CI 1.27~3.13,P0.01);中度及以上依赖(OR=2.00,95%CI 1.17~3.41,P0.01);在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收入水平等因素后,酒精依赖仍然是血压控制的不利因素:酒精无依赖(OR=0.59,95%CI 0.41~0.86,P0.01);低度依赖(OR=1.89,95%CI 1.16~3.09,P0.01);轻度依赖(OR=1.96,95%CI 1.25~3.10,P0.01);中度及以上依赖(OR=1.98,95%CI1.15~3.39,P0.01)。结论饮酒无依赖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酒精依赖不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家庭血压监测明确有清晨高血压的1~2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B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早晨服药,疗程5周,治疗前后监测家庭血压及诊室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两药均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以及家庭自测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P0.05)。A组的血压达标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室血压达标率:70.0%比66.7%,清晨血压达标率:73.3%比76.7%,睡前血压达标率:76.7%比80.0%;均P0.05);但治疗后A组家庭自测清晨收缩压变异性降低[(5.9±2.2)比(8.2±2.5)mm Hg,P0.05],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3.1)比(7.9±2.9)mm Hg,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均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及家庭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清晨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诊室血压测量与家庭血压测量在高血压病人血压达标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嘱病人15 d、1个月、3个月门诊随访,比较诊室血压测量与家庭血压测量血压达标情况。结果 15 d、1个月、3个月诊室测量血压达标率分别为23.85%、36.70%、42.20%,家庭测量血压达标率分别为36.70%、51.38%、62.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家庭血压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诊室血压测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家庭测量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诊室测量血压达标率,在高血压达标管理中应重视家庭血压的测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隐蔽性高血压(MH)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人群281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例,分析其中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 Hg老年人MH的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MH的相关因素。结果 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 Hg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76/493),男性为17.0%(55/324),女性为12.4%(21/169)。其中,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且舒张压80mm Hg)、正常高值血压1组(收缩压120~130或舒张压80~85mm Hg)和正常高值血压2组(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mm Hg)MH检出率分别为8.3%、11.9%、22.5%;正常高值血压2组检出MH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组的4.017倍(95%CI 1.676~9.655);腰围、吸烟、高盐膳食与MH相关,OR(95%CI)分别为2.328(1.286~4.214)、2.484(1.196~5.161)和2.015(1.090~3.725)。结论诊室血压140/90mm Hg的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mm Hg、腰围增加、吸烟及高盐膳食是M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诊室强化降压治疗对动态血压的影响并不清楚。收缩压干预试验(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SPRINT)动态血压补充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诊室强化与标准降压治疗对动态血压的影响。在27个月随访期的前3周内获得897例SPRINT受试者的动态血压数据。结果:强化降压治疗导致较低的诊室收缩压[组间差值均数16.0 mm Hg(1 mm Hg=0.133kPa),95%CI 14.1~17.8mm Hg],夜间收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并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21年1月到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高血压门诊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96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56例(18.9%)、非杓型组134例(45.3%)、反杓型组106例(35.8%)。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动脉硬化监测、24h尿电解质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研究结果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占81.1%,明显高于血压节律正常组;三组间BMI、性别、饮酒史、24hSBP、24hDBP、全天血压负荷值、右ABI、左ABI、24h尿钾、24h尿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dSBP、dDBP、nSBP、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右baPWV、左baPWV、24h尿钠、24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2,95%CI:1.162-1.459,P<0.001)、吸烟史(OR=12.440,95%CI:4.083-37.901,P<0.001)、24h尿钠(OR=0.987,95%CI:0.978-0.997,P=0.008)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节律)发生率明显增高;年龄、吸烟史、24h尿钠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