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骏  张仲华 《全科护理》2020,18(14):1710-17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剂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后携管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11月97例行动静脉内瘘术且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病人随机分为A组47例、B组50例,在内瘘术后7 d内行血液透析治疗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后分别予以6250 U/mL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和1250 U/ml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封管,严格按照导管的标称容量推注肝素封管液。比较两组病人在封管前及封管后30 min从外周采集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观察导管封管后出血并发症、内瘘侧支手术部位出血情况。[结果]A组在封管30 min后APTT显著延长,PT、TT延长,INR显著升高。B组在封管30 min后APTT延长,但未见TT、PT、INR的明显变化。A组PT、APTT、TT较B组延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病人在行动静脉内瘘术后7 d内采用低浓度1250 U/mL肝素封管液封管,可以减缓APTT值的延长,使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并且满足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对于动静脉内瘘术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自身对照比较无肝素透析前、后和封管后30min凝血指标与非透析日基线值的差异,了解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后肝素盐水封管对出血风险的影响. 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1年6~9月间无肝素透析的患者共26例,透析后使用1∶1肝素盐水(3125U/ml)按照导管标记容积封管.事先记录非透析日的血凝指标作为基线值,并于透析开始5min、透析后(封管前),封管后30min分别采血检测血凝指标. 结果 该组患者在上述4个时间点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28.75 (26.60~31.63)、32.65(28.30~54.03)、28.25(26.53~32.03)、47.90 (35.80~199.65),其中透析后(封管前)数据较基线值无差异,但透析开始后5min、封管后30min的数据较基线值明显延长(P=0.0003,0.0001),其中位数比较基线值分别延长达13.6%和66.7%.其他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封管后较封管前也都有明显延长(P≤0.0001). 结论 常规的无肝素透析对凝血各指标影响不明显,但1∶1肝素盐水封管将造成透析开始后短时间内和透析后一定时段内APTT的明显延长,因此,目前采用的肝素盐水封管方式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肝素和枸橼酸封管用于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合并高危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血液透析合并高危出血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肝素浓度3125μ/mL组;Ⅱ组:肝素浓度1250μ/mL组;Ⅲ组:4%枸橼酸钠组。观察插管前及封管后1h、4h凝血时间(PT、APTT、INR),比较三组间各时间段的凝血时间差异,比较三组间导管出血、导管堵塞、导管感染情况。结果:Ⅰ组高浓度肝素组在封管后1h的PT、APTT、INR较基础值显著延长(P<0.01),封管后4h的凝血指标较1h有所下降,仍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低浓度肝素组在封管后1h的PT、APTT显著超过基础值(P<0.05),而4h后的凝血指标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枸橼酸组封管后1h、4h的PT、APTT、INR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与Ⅲ组在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堵塞、感染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合并高危出血倾向患者,采用4%枸橼酸封管,可明显降低出血风险,导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封管液方案在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封管液封管;B组采用生理盐水2 ml+肝素钠2ml配成肝素盐水封管液进行封管。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满意度,凝血功能变化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B组,B组患者导管留置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封管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封管前后两组PT,T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少于B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封管液,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0例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为两组,每例患者操作10次,对照组5次,用稀肝素封管,肝素浓度为250U/ml。实验组5次,采用浓肝素封管,肝素浓度为3125U/ml。比较两组封管液封管对患者凝血4项(PT、APTT、TT、FIB)的影响,以及血流量、导管堵塞、置管处渗血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凝血4项和置管处渗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流量、导管堵塞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浓肝素封管法安全、有效,是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短时间内对全身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男性5例)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年龄(59.6±14.2)岁,平均透析龄(3.6±1.1)年。收集每例患者封管前后的凝血指标,一次使用3125U/m L浓度的肝素盐水封管,另一次采用1000U/mL肝素盐水封管,每次注入的肝素溶液容量均按照导管的标称容量。封管前和封管后10分钟从外周静脉采血测量活化的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比较封管对凝血监测指标的影响,及不同浓度肝素的影响的差异。结果高浓度肝素封管液导致APTT显著延长[(44.9±33.2)s vs.(112.3±33.8)s,t=-6.194,P=0.000],TT延长[(18.8±2.3)s vs.(24.6±11.8)s,t=-1.962,P=0.079],PTA显著下降[(93.1±29.7)%vs.(77.5±22.8)%,t=5.123,P=0.000]和INR显著升高[1.0(0.9,1.1)s vs.1.1(0.9,1.2)s,Z=33.000,P=0.001);高浓度肝素封管液封管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程度均高于低浓度肝素封管液导致的变化,其中APTT的变化差异为45.4(10.3,95.9)s有显著意义(Z=24.500,P=0.010)、TT的变化差异为2.4(0.5,4.0)s有显著意义(Z=30.0,P=0.005)。结论以导管标称容量注入肝素封管液后即刻对全身抗凝状态发生影响,使用肝素浓度越大,对全身凝血状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三种肝素盐水封管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功能的影响,寻找最佳封管方法.方法 将18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0例,A组:肝素浓度6 250 U/ml,每次血透后一次性封管;B组:肝素浓度1 250 U/ml,每次血透后一次性封管;C组:肝素浓度1 250 U/ml,1次/d封管,观察堵管率、感染率、出血、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封管堵管率1.7%,明显低于B组(P<0.05);感染率3.3%,明显低于C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39.61±9.23)d,明显长B、C组(P<0.05),而B、C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一次性大剂量肝素盐水封管可以有效降低堵管发生率、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是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肝素盐水冲洗液对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冲洗液浓度为25 U/ml,B组冲洗液浓度为12.5 U/ml,C组冲洗液浓度为2.5 U/ml;分别于患者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24 h、48 h、72 h后对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在持续CVP监测后24 h、48 h、72 h的PT、APTT、TT均较基础值显著延长(P<0.01),且时间越长和基础值偏离越大.B组患者24 h、48 h的PT、APTT、TT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72 h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组患者24 h、48 h、72 h的PT、APTT、TT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于持续CVP监测的患者,应采用2.5 U/ml的肝素盐水作为冲洗液,并在持续CVP监测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浓度肝素盐水冲洗液对老年患者持续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中凝血机制的影响,为临床老年患者使用最佳浓度的肝素冲洗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4例进行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的老年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冲洗液浓度为12.5 U/ml,B组冲洗液浓度为2.5 U/ml。分别于患者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后24,48,72 h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持续CVP监测后24,48,72 h的PT,APTT,TT均高于监测前(均P0.05),B组各时间点PT,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老年患者皮肤黏膜未见明显的出血倾向,均未发现中心静脉双腔导管阻塞。结论:对于行持续CVP监测的老年患者,宜采用浓度为2.5 U/ml的肝素盐水作为冲洗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两种浓度肝素封管液应用于留置动脉微导管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选取行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留置微导管的100名患者,简单随机分为A组、B组,A组使用12.5 U/ml的肝素钠封管液、B组使用6.25 U/ml的肝素钠封管液进行封管处理。观察两组患者动脉微导管堵管、渗血情况;统计动脉微导管堵管发生率、动脉微导管局部渗血发生率以及术前、拔除微导管后的凝血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 U/ml组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拔管后时间较术前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6.25 U/ml组APTT、PT术前、拔管后无统计学意义;12.5 U/ml组APTT、PT拔管后时间较6.25 U/ml组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12.5 U/ml发生堵管1例,6.25 U/ml组无堵管情况发生;高浓度组患者渗血发生率为18%,高于低浓度组的16%,两组渗血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6.25 U/ml浓度的肝素液进行封管,能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同时,不会增加堵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在静脉留置针期间使用三种不同封管液后的再通效果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将45例肝硬化行颈内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5例,A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脉冲加正压封管,B组采用生理盐水10 ml脉冲冲管后用125 U/ml的肝素液2 ml正压封管,C组采用生理盐水10 ml脉冲冲管后用2 500 U/ml的肝素液2 ml正压封管,观察比较三组封管方法的堵管率,B、C两组患者在置管前及置管后5 d进行凝血功能测定并比较。结果:A、B两组堵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B、C两组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5);B、C两组置管前后凝血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理盐水10 ml脉冲封管后再用125 U/ml稀释肝素2 ml正压封管用于肝硬化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安全有效,且能达到最佳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股静脉置管肝素稀释封管的效果。方法 将 75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3组 ,每组 2 5例 ,实验Ⅰ组用 4ml肝素盐水 (5 0 0U/ml)封管 ,实验Ⅱ组用 4ml肝素盐水 (15 0 0U/ml)封管 ,对照组用 4ml肝素盐水 (2 5 0 0U/ml)封管 ,比较 3组的堵管、局部渗漏发生率 ,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凝血酶时间 (TT)。结果 实验Ⅰ组肝素封管液堵塞的发生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组间PT及TT值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局部渗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 (P <0 .0 1)。结论 糖尿病肾病血透股静脉置管使用4ml肝素盐水 (15 0 0U/ml)封管较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浓度肝素盐水封管对急性重度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期间导管堵塞和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急性重度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三组,各30例。A组行常规生理盐水封管,B组行低浓度(625U/mL)肝素盐水封管,C组行高浓度(1250U/mL)肝素盐水封管。比较三组凝血功能、导管堵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A组抢救无效死亡3例,B组死亡1例,C组死亡2例,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T、PT及Fib治疗前、治疗24h及治疗48h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TT、PT及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APTT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导管堵塞9例,B组3例,C组2例,三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计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导管堵塞严重程度显著轻于A组(P0.05)。A组出血5例,B组8例,C组7例,三组出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肝素盐水封管用于急重症中毒患者能显著降低导管阻塞发生率,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患者深静脉置管不同浓度肝素封管的效果,探讨合适封管的肝素浓度。方法将108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封管液使用肝素钠和0.9%氯化钠配制,肝素浓度分别为A组1 250U/mL,B组3 125 U/mL,C组5 208 U/mL;监测凝血象、观察3种肝素溶液封管后患者出血并发症、导管堵塞率、导管留置时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3组凝血象指标改变不显著(P>0.05);与A组相比肝素浓度高的两组血透置管留置时间较长,管腔堵塞、导管相关感染(CRI)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好于B组。结论高浓度肝素封管可延长单针双腔深静脉透析管使用寿命,且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可成为IHD患者维持临时血管通路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毒蕈中毒肝损害型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凝血功能与毒蕈中毒预后的相关性,从而评估血栓弹力图(TEG)在急性毒蕈中毒肝损害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入院24 h前未使用过干扰凝血状况药物的毒蕈中毒肝损害型患者16例,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11例),入院2 h内同时抽取常规凝血试验、血常规、TEG血样,所有患者均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CK-TEG)检测,对于R值明显延长患者加做肝素酶对比检测(CKH-TEG)。结果死亡组PT、APTT、TT明显延长,FiB、Plt明显降低,CK-TEG的R值、K值延长,CI负值明显增大,与存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KH-TEG的R值、K值、MA值、CI负值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肝素酶对比检测提示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结论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应用TEG可动态监测其凝血状态,R值明显延长应及时进行肝素酶对比检测,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病人静脉留置针不同浓度肝素液封管的效果。[方法]120例血液病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0例,在每次治疗结束后均用2mL肝素盐水封管,浓度分别为50U/mL、100U/mL、150U/mL。观察并比较3组病人堵管及局部渗漏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A组肝素封管液堵塞的发生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C组局部渗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A组与B组间PT及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C组(P<0.05)。[结论]血液病病人静脉留置针使用2mL肝素盐水(100U/mL)封管较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对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效能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危重新生儿临床资料。依据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观察组,n=90)和凝血功能正常组(对照组,n=70),两组均行TEG检查。比较两组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TEG参数,分析观察组中不同病情患儿TEG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PT、APTT、TT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TEG中R值、K值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α角、EPL、LY30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IB、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患儿PT、APTT较危重患儿明显延长(P<0.05),R值、K值短于危重患儿,而LY30高于危重患儿(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R值与PT、APTT呈负相关,而与TT无相关性,K值与APTT呈负相关(P<0.05),EPL、LY30与PT、APTT均有较好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常规凝血指标中APTT的曲线下面积最高,TEG参数中R值、LY30的曲线下面积较高,除K值外,TEG其他参数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TEG的整体诊断效能高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论】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相比,TEG用于诊断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价值更高,且TEG各参数有着密切关系,可将其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股静脉置管肝素封管液浓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股静脉置管用稀释肝素封管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肾移植患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试验I组用10ml肝素盐水(50U/ml)封管,试验组Ⅱ组用10ml肝素盐水(25U/ml)封管,对照组用10ml肝素盐水(125U/ml) 封管,对堵管,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比较。结果 3组肝素封管液堵管的发生率无显差异,试验组间PT及TT值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局部渗漏的发生率有显差异(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股静脉置管使用10ml肝素盐水(每10ml含肝素25U)封管较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行套管针留置期间3种浓度肝素液封管的再通道效果,以选出适宜的浓度.方法将研究对象根据肝素液浓度分为50 U/ml、75 U/ml、100 U/ml 3组,每组20例,其中男女各10例,每组对象接受1次同一浓度的封管实验,观察再通效果.结果用50 U/ml组与75 U/ml组肝素液封管后阻塞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0 U/ml组阻塞率明显高于75 U/ml组(P<0.05).75 U/ml组与100U/ml组阻塞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75 U/mL组肝素液为糖尿病患者封管的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五项评估肝硬化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51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身体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TEG及凝血五项。依据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及腹部CT血管造影(CTA)结果,统计患者出血及血栓形成情况及相应实验室参数。结果肝硬化出血及无出血患者TEG及凝血五项参数中,纤维蛋白原(FIG)、血小板计数(Plt)及TEG中的CI、MA、Angle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以及TEG中的R值、K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相比,出血者Angle、MA、CI明显降低,K、R值升高(P0.05),提示低凝。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血栓形成及无血栓形成患者均表现为PT、INR、APTT延长,D-D水平升高,Plt、FIG水平下降。血栓形成组较无血栓形成组Plt、D-D上升更加显著(P0.05)。血栓形成组Plt、D-D高于无血栓形成组(P0.05)。肝硬化无血栓形成患者MA、CI均下降,K值、R值明显延长,而血栓形成患者MA、CI上升,K值、R值缩短(P0.05),提示高凝。结论常规凝血五项联合TEG可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微环境失衡,是评估出血或血栓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