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福建沿海地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福建省沿海地区30岁以上人群3343例,进行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BMI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地区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34.6%和10.0%,男性超重率显著高于女性(40.4%比30.7%,P0.05);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在70岁以前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显著增高,7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与年龄匹配的正常体重人群比较,青年(40岁)超重和肥胖人群血压、腰围显著升高(P均0.01);中老年(40岁)超重和肥胖人群血压、腰围、TC、LDL-C水平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偏相关分析显示BMI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和HbA1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1,0.218,0.238,0.068,0.120,0.135,P均0.01),与TG和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均=-0.069,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腰围、性别、年龄、DBP、HDL-C、FBG显著相关。控制年龄、性别、血糖等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OR=2.283,95%CI 1.915~2.721)和肥胖(OR=4.419,95%CI 3.329~5.865)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超重(OR=1.356,95%CI 1.160~1.584),肥胖(OR=1.691,95%CI 1.319~2.167)],P均0.01。结论:福建沿海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肥胖人群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比例显著增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温州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并探讨成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温州市11个区县随机抽取年龄≥18岁的居民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的关联。率的标化采用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共调查42 747人,有效问卷41 054份,有效率96.04%。居民标化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5.9%、5.9%、42.3%,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以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为参照,超重+中心性肥胖、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2.475(95%CI 2.330~2.628)、4.140(95%CI3.751~4.570)倍,糖尿病+肥胖+中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无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的6.298(95%CI 5.086~7.800)和4.159(95%CI3.633~4.763)倍。结论 BMI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对高血压患病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偏远农村地区成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腰臀比等肥胖指标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现场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11 340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分析人群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按BMI、腰围和腰臀比分层,评价不同类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6.3±21.4)和(80.9±13.4)mm Hg,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女性(均P0.05);高血压患病率为32.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5.7%比29.3%,P0.05)。随着BMI、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BMI18.5、18.5~24.0、24.0~28.0、≥28.0 kg/m2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0%、24.7%、37.3%、54.0%;腰围70、70~80、80~90、90~100、100~110、≥110 cm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4.7%、20.9%、30.1%、43.1%、55.4%、70.7%;腰臀比0.75、0.75~0.80、0.80~0.85、0.85~0.90、0.90~0.95、0.95~1.00、≥1.00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5%、20.7%、25.4%、32.0%、39.2%、46.1%、53.0%;均P趋势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民族、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偏远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随着BMI、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性别、年龄、民族、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居民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MI)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湖北地区5个城区及5个乡村年龄15岁居民20 539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及腰围等资料。结果男性及女性在高血压发病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3个不同年龄组(60~69,70~79,80~89岁)研究对象在高血压发病率上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超重伴腹型肥胖发生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两组人群在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超重伴腹型肥胖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年龄、基础代谢、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性别均为BMI的危险因素;对于男性,舒张压、基础代谢、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年龄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对于女性,舒张压、年龄、基础代谢、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湖北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形势严峻,腰围及BMI与高血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体质量指数,而不是腰围/身高,与青少年高血压关系最密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WHtR)与血压关系.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3~18岁青少年3874人,以BMI及WHtR将人群分为:A组:BMI正常、WHtR<0.46,(n=3024),B组:BMI正常、WHtR≥0.46,(n=103),C组:BMI达超重肥胖诊断标准、WHtR<0.46,(n=189),D组:BMI达超重肥胖诊断标准、WHtR≥0.46,(n=558).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 结果 1)D组SBP和DB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C组SBP与DBP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校正年龄、性别后,与A组相比,logistic回归分析,C组和D组发生高SBP的危险性分别为A组的2.9,7.6倍(95%CI分别是1.49~5.55,5.32~10.81,P<0.01),D组发生高DBP的危险性是A组的5.39倍(95%CI:3.63~8.01,P<0.01),C组和D组发生高SBP的危险性分别为是A组的2.4,6.2倍(95%CI分别是1.35~4.17,4.64~8.39,P<0.01).3)对超重肥胖青少年(C组和D组)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仅BMI为SBP和DBP独立危险因素,而WHtR未被引入方程. 结论 超重肥胖是引发青少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BMI,而非腰围/身高,可作为青少年高血压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沧州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按照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对沧州某农村地区年龄6089岁156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8例和非高血压组692例。以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层,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超重(33.6%vs 10.8%)、肥胖(38.8%vs 9.7%)、腹型肥胖(36.6%vs 19.4%)、超重伴腹型肥胖(23.3%vs6.1%)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而腰围异常老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度是腰围正常者的2.41倍(95%CI:1.90689岁156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8例和非高血压组692例。以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层,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超重(33.6%vs 10.8%)、肥胖(38.8%vs 9.7%)、腹型肥胖(36.6%vs 19.4%)、超重伴腹型肥胖(23.3%vs6.1%)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而腰围异常老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度是腰围正常者的2.41倍(95%CI:1.9063.042,P=0.000)。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为该地区老年人群超重或肥胖的高危因素。结论沧州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形势严峻,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不良生活习惯为其高危因素,改善不良饮食结构是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60岁老年人群不同肥胖类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与肥胖和血脂异常相关的研究,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横断面研究,样本总量为63 844。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多因素meta结果显示,与体质量指数(BMI)正常人群相比,超重和普通肥胖人群患血脂异常的合并OR值分别为1.92(95%CI:1.21~3.05)和2.13(95%CI:1.41~3.22)。与腰围正常人群相比,腹型肥胖人群患血脂异常的风险亦增加(OR=2.00,95%CI:1.47~2.72)。结论我国老年人群肥胖可能显著增加患血脂异常的风险,亟待临床诊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福州市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60岁的老年人健康体检的资料,回顾性分析该人群血压水平及高血压、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按BMI分层,评价不同BMI类型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采用SPSS 1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在资料完整的1659例体检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4.2%(56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2%(363/1003),女性患病率为31.2%(205/656);该人群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为48.1%(79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8.4%(485/1003),女性患病率为47.7%(313/656);随着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BMI18.5,18.5~23.9,24.0~27.9,≥28.0 kg/m~2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0%,27.4%,40.4%,5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风险相关ROC曲线显示,对收缩压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值为0.601(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5.85 kg/m~2);对舒张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65(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6.35 kg/m~2)。结论随着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BMI对预测高血压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山西省老年人群不同类型肥胖现状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利用2010年山西省国民体质监测的数据,以山西省11个地市、6069岁的老年人4 957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作为不同类型肥胖的测量指标。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各种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山西省老年人群中超重率为44.64%,肥胖率为16.78%,向心性肥胖率为64.90%。55.21%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疾病。高血压患病率(20.25%)居首位。分别调整BMI和WC,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及骨关节疾病的患病率随BMI和WC的增高而上升。与正常BMI组相比,肥胖组患5种疾病的OR值为1.1769岁的老年人4 957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作为不同类型肥胖的测量指标。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各种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山西省老年人群中超重率为44.64%,肥胖率为16.78%,向心性肥胖率为64.90%。55.21%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疾病。高血压患病率(20.25%)居首位。分别调整BMI和WC,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及骨关节疾病的患病率随BMI和WC的增高而上升。与正常BMI组相比,肥胖组患5种疾病的OR值为1.172.24;WC≥95 cm(男)、≥90 cm(女)组与WC正常组相比,5种疾病的OR值为1.072.24;WC≥95 cm(男)、≥90 cm(女)组与WC正常组相比,5种疾病的OR值为1.071.99,趋势检验P值均<0.05。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随BMI增高而下降,肥胖组与正常BMI组相比,OR值为0.381.99,趋势检验P值均<0.05。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随BMI增高而下降,肥胖组与正常BMI组相比,OR值为0.381.17;而消化性溃疡与WC无关。慢性支气管炎与BMI和WC均无关。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骨关节疾病在肥胖组中患病率较高。糖尿病、冠心病患病率与向心性肥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肥胖对蒙古族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探讨TyG与肥胖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共计381人,对其进行基线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yG与高血压风险间的关系;计算相加交互作用分析TyG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值(WHtR)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计算TyG及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WHt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 与低TyG相比,高TyG的患者年龄更大、BMI及血压更高,同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WHtR随着TyG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空腹血糖后,高TyG组与超重/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低TyG组和BMI正常组的1.882倍(95%CI 1.250~3.108)和2.377倍(95%CI 1.757~7.462)。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 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 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 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共纳入8183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计算基线BMI、腰围不同组别高血压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基线正常BMI、腰围作为参照,分析不同BMI、腰围水平高血压发病风险(HR)及95%CI,进一步分层分析不同性别BMI与腰围对高血压发病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29年,8183例随访对象中新发高血压1158例,累积发病率为14.2%,标化累积发病率为14.5%,发病密度为8.10/100人年;以正常BMI、腰围作为参照,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超重、肥胖以及中心型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HR值(95%CI)分别为1.52(1.26~1.82),2.30(1.80~2.94),1.30(1.07~1.57);在女性中,分别为1.43(1.13~1.81),1.61(1.14~2.29),1.34(1.06~1.70);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BMI、腰围与高血压发病存在正向相乘模型的交互作用(P0.01)。当BMI正常合并中心型肥胖时,男女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的1.30倍(95%CI 1.01~1.68)和1.44倍(95%CI1.05~1.97);当BMI肥胖合并中心型肥胖时,男女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的3.12倍(95%CI 2.35~4.14)和2.08倍(95%CI1.44~3.00)。结论 BMI与腰围同时增加会提高人群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联合作用大于两者的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7):649-655
目的研制海口市不同性别、年龄、身高的少年儿童高血压分界值并与全国分界值比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口市29所中小学、227个班的11 497名学生,进行人口学信息调查及身高、体质量、血压测量。采用Korotkoff(柯氏)法测定血压,以柯氏第1音(K1)时的水银血压计示值为收缩压,第5音(K5)时的示值为舒张压。依纳入、排除标准剔除非海口市学生,剔除身高、体质量指数在相同年龄、性别组均数±3倍标准差之外的异常离散样本,获得9 100名6~15岁体质量指数、身高正常的少年儿童研究样本及其血压、身高、体质量测量值数列。用R3.2.5软件计算每岁组5%、10%、25%、50%、75%、90%、95%7个身高百分位值(P_5,P_(10),P_(25),P_(50),P_(75),P_(90),P_(95)),采用位置、形状和范围的广义相加模型(GAMLSS)拟合不同性别、年龄、7个身高百分位点分割成的身高范围,获得相应血压序列的第90、95和99百分位(P_(90),P_(95)和P_(99))血压值。结果制定了海口市不同性别、6~15岁、7个身高范围的少年儿童的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1级、2级的收缩压、舒张压分界值,即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P_(90)、P_(95)、P_(99)值。与范晖2017年报道的相同性别、年龄的全国分界值比较,有以下特点:(1)海口市儿童的平均身高矮,相同百分位身高范围低;(2)收缩压的P_(90)、P_(95),无论男女,多数年龄组两者相似或海口市的稍高,但男性15岁组,海口市的低4~5 mm Hg;P_(99),海口市的要高1~8 mm Hg,但男性15岁组,海口市的低2 mm Hg;(3)男女各年龄、身高组儿童舒张压的P_(90),P_(95)和P_(99 ),海口市的与全国的差值范围是-1~5 mm Hg。结论海口市6~15岁儿童的高血压分界值有一定的特点,与全国参照标准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摄盐情况以及盐摄入量与肥胖程度对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399例高血压患者24 h尿液,测定24 h尿钠并计算食盐摄入量,测定身高、体重、腰围,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析摄盐量与BMI、腰围的关系,比较高血压患者不同摄盐水平和肥胖程度的血压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日均盐摄入量(11.29±5.82)g;摄盐量在不同BMI水平和腰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腰围、体重均与摄盐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摄盐患者中超重和肥胖者血压显著高于体重正常患者(P0.05);高摄盐的超重和肥胖患者血压水平显著高于低中摄盐的超重和肥胖患者(P0.01)。结论随着高血压患者肥胖程度的加重,摄盐量也随之增高;高盐饮食和肥胖可能对高血压产生叠加作用,该作用在女性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调查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并分析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腰臀比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普查容奇镇15岁以上所有有户口的居民25680人,内容包括问卷,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对于≥40岁的被调查者还测定了腰围、臀围等。结果 1996年容奇镇15岁以上的人群中,BMI 23.0-24.9kg/m^2占13.4%(标化率,以下同),25.0-29.9kg/m^2占8.9%,≥30kg/m^2占1.3%。随年龄增加,肥胖患病率增高,50-59岁组最高。40岁以上的人群中,腹型肥胖患病率为35.0%(以腰围为判断标准)和36.7%(以腰臀比为判断标准)。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高血压患者中更倾向于腹型肥胖。以高血压为状态变量,以BMI、腰围、腰臀比为测定变量,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对曲线下面积两两比较,结果提示腰围、腰臀比对高血压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BMI;腰围、腰臀比对高血压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40岁以上人群中腹型肥胖患病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腰围、腰臀比对高血压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B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测量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利用江苏省2010年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新发现高血压患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运用双变量相关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江苏省成人新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为35.3%,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成正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χ2=129.67,P0.05)、中心型肥胖(χ2=157.05,P0.05)、BMI(χ2=176.21,P0.05)、腰围(χ2=187.73,P0.05)、腰身比(χ2=221.49,P0.05)和体脂百分比(χ2=155.22,P0.05)均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每增加1个标准差(SD),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9%(OR=1.59,95%CI:1.50~1.70)、60%(OR=1.61,95%CI:1.50~1.71)、68%(OR=1.68,95%CI:1.57~1.79)和149%(OR=2.49,95%CI:2.21~2.80)。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 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与高血压患病相关,高血压患病风险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杭州城区居民体质指数(BMI)与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慢性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5~2006年杭州城区1053例18岁及以上居民体检资料,观察BMI、腰围(WC)水平与慢性疾病相关因素-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及与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压检出率的关系。结果该人群男性肥胖及超重分别占15.7%及10.9%,女性肥胖、超重分别占2.3%及7.8%。超重及肥胖组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及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BMI正常组。BMI、WC与TC、TG、SBP、DB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WC与FBG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杭州城区居民BMI与慢性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预防慢性病,应对BMI>24的人群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不同肥胖类型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控制率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方法:从我院高血压科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的已出院患者中随机筛选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记录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吸烟情况、病程、24小时动态血压、踝臂指数、空腹血糖、血脂。采用OMRON BP-203RPEⅢ动脉硬度测定仪测定踝臂指数,美国太空90217型动态血压仪监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日立(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 HITACHI 7600-020的生化自动分析仪。先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BMI正常、BMI超重或肥胖两组,再按照腰围分为BMI正常/腰围正常、BMI正常/腹型肥胖、BMI超重或肥胖/腰围正常、BMI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四组。这四组样本人群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判断ABI正常和ABI降低组血压控制率是否存在差异,使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与ABI是否相关。 结果:在BMI正常的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高于腰围正常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踝臂指数(ABI)、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腰围正常的患者;在BMI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高于腰围正常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低于腰围正常的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ABI无显著差异;无论BMI是否正常,伴有腹型肥胖的患者中,ABI与血压的控制情况相关,且ABI降低组血压控制率低,而在腰围正常的患者中,差异不显著;在BMI和腰围均正常的患者中,ABI仅与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相关;无论BMI是否正常,在存在腹型肥胖的患者中,ABI不仅与24h平均收缩压相关,同时与24h平均舒张压相关;在BMI超重或肥胖但是腰围正常的患者中,ABI与24h平均收缩压或舒张压均不相关。 结论:腹型肥胖的患者舒张压升高明显,更易出现高血脂和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ABI降低不仅与收缩压升高相关,也与舒张压升高相关,ABI降低可以反应出腹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少年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人,以12~15岁为青春前期(n=1698),16~18岁为青春期(n=2255),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1)总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2%.2)13~18岁超重肥胖者血压高于体质量正常者(P<0.05).3)男、女性青春期舒张压(DBP)异常检出率均高于青春期前(P<0.05),青春期女性收缩压(SBP)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4)高血压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SBP、DBP、FPG、TG及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稍低于对照组(P<0.05).5)高血压组超重肥胖、高TG、低HDL-C、MS及高血压家族史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间高FPG、糖尿病家族史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SBP危险性是男性的2.10倍(95% CI为1.47~2.98);年龄每增加1岁,DBP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22倍(95% CI为1.08~1.38);有高血压家族史青少年高SBP的危险性是无家族史的1.64倍(95% CI为1.17~2.30);BMI每增加1 kg/m2,SBP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24倍(95% CI为1.20~1.28),DBP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19倍,(95% CI是1.15~1.23)(P<0.01).结论 青少年高血压与MS密切相关,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引发青少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要重视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甲状腺结节在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患病率情况,分析甲状腺结节患病与肥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市45~50岁之间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调查;将首次超声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结节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结节组,将未发现甲状腺结节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每个观察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并调查人口学信息。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超重或肥胖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关系。结果此次调查共543人,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基于BMI指数分类的肥胖在结节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BMI指数与甲状腺结节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身高、腰围、臀围、腰臀比以及基于腰围或腰臀比判定的肥胖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人口学特征变量后,超重、肥胖以及在京时间大于45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MI指数分类的超重或肥胖与甲状腺结节发生呈正相关,在京居住时间成为了甲状腺结节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