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引起的2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的视力结果及多种因素对视力结果的影响。方法:对92例(92只眼)手术切除与AM D有关的CNV患者的记录进行研究,术后随访至少1年。结果:所有患者中,最终视力≥0.4的占21%、0.1~0.3的占66%、≤0.1的占13%。最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术切除老年性黄斑病变(A M D)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之后的视力预后、手术并发症及3年后的复发率。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1996年2月至1998年6月间接受CNV切除术的50例AM D患者的50只眼。最短随访36个月,视力改善或恶化的界定以视力改变2行以上为标准。结果:视力平均下降2.2±6.9行,有12只眼视力好转,16只眼保持稳定,另22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有CNV复发。结论:在手术切除AM D黄斑下CNV后,大部分患者视力稳定或好转。考虑视力和低复发率的发展,3年多的随访结果表明,与CN V的自然病程相比,手术治疗CNV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自发荧光(A F)特征。方法:65例连续AM D病例,对其处于不同阶段的CN V的自发荧光照片进行了分析。20例CNV为近期发病(组1)、8例为CN V确诊后1~6个月(组2)和37例为晚期CNV(组3)。将组1及组2的自发荧光照片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照片进行比较。结果:组1的20例患者中16例A F正常的区域,相应的荧光造影区显示强荧光,邻近区域AF增强的有13例。在其中18例患者中,AF明显异常的区域比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出的异常荧光区域大。组2和组3中,A F减弱的区域对应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为既…  相似文献   

4.
手术摘除被认为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治疗方法。Gabel-Pfisterer A等人从并发症、复发风险和视力改善方面评估了病人施行手术之后的远期效果。他们对因老年性黄斑变性而于1994年3月~2000年12月间在柏林Benjamin Franclin医疗中心眼科进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摘除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病历分析并且对病人进行了重新检查。49例病人的52只眼在行玻璃体切割术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取出术及SF6内填塞后至少随访了12个月。手术前有15%的眼病变因玻璃体内出血而模糊不清,所有可见的病变均位于黄斑下。在所有接受手术的眼中,40%的眼病变非常经典,21%的病变非常隐蔽,23%的病变由超过50%的出血构成。随访时间最长达80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促炎性和血管生成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 F-α)的定量研究及其表达与湿性和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的相关性研究,评估A M D的巨噬细胞的活化状态。方法:使用梯度离心法分离来源于AM D患者或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外周循环血样中的单核细胞。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分析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即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TN F-α的rR N A含量或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源性疱疹和细胞因子对培养的巨噬细胞TNF-α释放的影响。结果:在AM D患者和对照组的单核细胞中,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上可表达TN F-α,同时用视网膜色素上皮团刺激培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AM D病程中出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设计:前瞻性干预性病例序列。方法:在美国大学的贝鲁特眼科诊所选取17例17眼因患AM D而出现黄斑中心凹下新生血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光动力学疗法或主动拒绝,或不适宜治疗,或  相似文献   

7.
对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继发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进行黄斑下手术试验(SST),通过对视力及相关的临床观察结果的对比,评估手术切除黄斑下CNV和临床观察两种方式的效果(SSTN组试验)。随机临床试验,筛选符合下列条件的伴有黄斑中心凹下CNV的AMD患者:荧光血管造影确定为典型性CNV、研究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0/100~20/800,并且没有接受过黄斑病的相关治疗、连续的出血灶必须小于黄斑中心凹下病变的50%犤最大范围9.0视盘面积(22.9mm2)犦。根据VA及临床中心进行随机分组,所有患者被确定为受试者之后,第3、6、12和24个…  相似文献   

8.
背景:Pegaptanib是一种可以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内子的药物,本研究旨在评价其在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方法:用广泛的纳入标准行两组并行性、前瞻性、随机性、双盲、多中心、在剂量范围的、控制下的临床试验。在48周中,每6周给患者一只眼的玻璃体腔内注入Pegaptanib(剂量分别为0.3m g,1.0m g,或3.0m g)或行假注射。以第54周视力下降≤15个字母的患者比例作为最终指标。结果:综合分析最终指标(1186例患者)证实三个剂量组均有效,无剂量依赖性(与假注射组比较,0.3m g组P<0.001,1.0m g组P<0.001,3.0m g组P=0.03)。在0.3m g Pega…  相似文献   

9.
背景和目的:探讨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采用手术治疗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从而作为激光光凝和光动力疗法的替代选择。患者和方法:回顾性调查患有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且不适于或拒绝行激光光凝固治疗的患者。未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  相似文献   

10.
<正>光动力疗法(PDT)又称光敏疗法、光化学疗法,是目前眼科治疗的新进展,正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主要用于眼科肿瘤治疗,主要集中在眼部的黑色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而用于治疗眼科非肿瘤性疾病多见,主要有老年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特别是对老年AMD的治疗机制较为明确,疗效令人满意。老年AMD系眼底新生血管异常增生,虽为良性病变,但发病率高,对视力影响严重。PDT  相似文献   

11.
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相关的以出血为主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黄斑下手术试验(SST),通过对视力及其他临床观察结果的对比,评估手术切除黄斑下CNV和临床观察两种方式的效果。随机临床试验(SSTB组试验)。筛选受试者须满足的条件:试验眼黄斑中心凹下CNV病灶大于3.5视盘面积(8.9mm2),至少有50%的范围有出血灶(中心凹无血管区下的出血或CNV),BCVA从20/100到光感。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手术切除出血、CNV组。治疗有效的判定标准是:24个月后通过意向性分析测得的视力与试验开始视力相比较,视力提高、稳定不变或VA下降不…  相似文献   

12.
在单侧或双侧脉络膜下新生血管(CNV)的患者进行临床手术的试验(N组试验)中,评估手术切除黄斑中心凹下CNV继发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以及保守观察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健康状况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随机临床试验,筛选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CNV和AMD未经处理、荧光血管造影确定为典型性CNV、研究眼最佳矫正视力(VA)为20/100~20/800,研究眼的黄斑中心凹下病变的总面积小于9.0视盘面积。分别于试验开始、第6、12、24、36、和48个月收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数据犤项目包括: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调查表(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a-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确诊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0只患眼行每月1次Lucentis治疗,共3次,剂量为0.5mg(0.05ml);玻璃体腔注入,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眼压、FFA、ICGA、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Lucentis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治疗后1个月视力稳定19例(63.3%),视力提高11例(36.7%);3个月30例视力稳定16例(55.2%),视力提高13例(44.8%),1例治疗后2月时发生脑梗停止治疗。30例治疗后1h有4例眼压升高〉20mmHg(1mmHg=0.133kPa),最高23.8mmHg;1d、1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FFA和ICGA检查显示均有不同程度渗漏减轻或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仅有轻微眼部局限性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眼前小暗影;个别眼压轻微升高等,一般5d内恢复正常。结论 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者近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以维替泊芬作为光敏剂,用标准参数对连续30例患者的30只A M D伴近中心凹CN V的眼行PD T治疗。对患者行12个月随访,如仍有CNV渗漏,则每12周再行治疗。19例患者(63.3%)为优势经典型CN V、8例(26.7%)为完全隐匿型CNV、3例(10%)为轻微经典型CN V。27例(90%)的病变≤3M PS视盘直径,且≤3M PS视盘面积。结果:在这12个月中,视力下降程度与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2),对于优势经典型CNV,症状持续时间与病变大小呈正相关(P<0.005)…  相似文献   

16.
仇伟涛  宁美真  张杰 《医学综述》2013,(23):4317-4320
病理性近视(PM)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成为世界上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亚洲年轻患者(年龄<50岁).CNV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大大降低PM的致盲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临床上尝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学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治疗后视功能有所提高.然而,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未认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应用维替泊芬对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的主要为黄斑中心凹外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光动力治疗(PD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黄斑中心凹外、以典型性CNV为主的AM D患者接受维替泊芬PDT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  相似文献   

18.
报道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效果,7例主要表现为典型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经维泊替芬光动力疗法治疗,7例中3例视力提高、2例视力稳定,其余2例视力下降。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范围扩大,治疗后所有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发现无灌注。本例小规模先导研究产生的良好效果,提示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所致的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光动力疗法应当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老年性性黄斑变性患者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对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系统性治疗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设计:3例患者的前瞻性无对照病例研究。方法:在3例计划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性关节炎(静脉注射5m g/kg,分别于第0、2、6周,之后每8周进行一次治疗)的AM D老年患者中,通过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存在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视网膜下膜,将此作为基线进行记录。基线后3个月进行随访,第1例患者进行18个月的持续治疗。结果:第1例患者在3个月时CNV部分回退,在6个月时新生血管完全回退。最佳矫正视力(BCVA)从0.05增至0.2;这个…  相似文献   

20.
王丽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7):835-836,F0003
目的: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方法:用日本Canon相机对30例患者(36眼)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24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6眼,黄斑结瘢6眼;在明确脉络膜新生血管定位和分型中,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颗粒状11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6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结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