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药物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晶状体囊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目前防治后发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除去或破坏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实验研究许多细胞毒药以及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和纤维化药物可以预防后发障,但目前临床上还没安全、有效的防治白内障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由于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化生而形成的,严重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如何防治PCO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临床及实验室药物防治PCO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密封囊袋冲洗装置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性白内障仍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再次失明的主要原因.理论上说,使用药物彻底清除残留于晶状体囊袋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将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最直接的方法.封闭囊袋灌洗系统的问世使药物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成为可能.本文对封闭囊袋灌洗系统在后发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最主要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了多种抑制后发障的药物,尽管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主要为促进细胞凋亡,因其安全性而未在临床应用.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则侧重于通过不同途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以往研究药物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此文就近几年研究较多的药物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最重要问题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这类似于肿瘤的治疗,因此,选择最佳给药途径以维持药物有效浓度并减少其毒副作用,是研究的难点,我们就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的给药途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由于组织修复反应,房水中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增加,致使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导致后囊膜混浊形成后发性白内障(PCO)。当抗TGF-β抗体或一些蛋白竞争性拮抗TGF-β活性时可以阻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本文就TGF-β在PCO中发挥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开发防治PCO的特效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7.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远期并发症,是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一间质转化,以及术后创伤和炎症反应的结果.术中植入含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药物的缓释系统或囊袋张力环均有可能降低PCO的发生.本文就药物、缓释系统、囊袋张力环在预防PCO中的应用加以综述,并构想一种可生物降解载药性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来预防PCO.  相似文献   

8.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现有研究发现,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PCO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涉及众多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及整合素的参与;而PCO的防控现有手段有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IOL)材料改性以及基因治疗等多种措施。本文中笔者就当前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capsularopacification,PCO)(后发性自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防治PCO是保障白内障手术远期疗效的关键。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移行和上皮一间质转化是PCO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一8)通过正性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迁移、转分化及凋亡等,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过程。设想可通过对TGF—B、TGF—p受体及其下游通路中的Smad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进行干预来防治PCO。采用结膜囊涂抹及前房注射TGF—B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或特异性抗体等将成为PCO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万光明  张效房 《眼科研究》2004,22(5):478-478
围绕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实验研究是当前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代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表面增生和移行,在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因疗法为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本实验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自杀基因(HSV-tk基因)导入晶状体上皮细胞,随后再给予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观察其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以期为将来后发性白内障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晓辉  彭燕一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28-2130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生长因子类物质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分化有密切的关系,对PDGF进行适当的调控可能对于防治PCO有重要意义。我们围绕PDGF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作用、PDGF及其受体对PCO形成的影响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许丽疆  徐国兴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887-1889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囊袋的大小,囊口的连续性,血房水屏障破坏释放的炎症介质,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分化及晶状体皮质的多少,以及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等因素有关。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白内障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从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的相关因素、囊袋张力环及染料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密封囊灌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来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本文主要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丁熊  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077-1079
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系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又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或继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本文着重论述白内障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后发障的关系及防治.  相似文献   

15.
赵瑞苓 《眼科研究》2012,30(1):91-93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增生形成的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术后LECs的残留和增生是后发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于如何有效地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其生物靶向治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包括一些抗LECs增生药物的局部应用或通过制备转染抗LECs抗体和免疫毒素的载体以抑制LECs的增生或基因治疗等.就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晶状体后囊膜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分化规律和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牛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面朝上平铺于25 ml培养瓶底部,分别加入含0%、10%、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1~5周,计数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覆盖率,并用Giemsa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同时用相当于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后4 h在房水中的浓度(0.23 mg/L)作用于组织培养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对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融合时间的影响.结果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向晶状体后囊膜增生、迁徙,晶状体后囊膜形成明显的混浊和皱缩;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融合天数随血清浓度的升高而缩短;浓度为0.23 mg/L的普拉洛芬对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融合有明显抑制作用.讨论体外模拟PCO的组织培养是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普拉洛芬是一种安全、有效降低PCO发生率的药物,可作为白内障术后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7.
整合素与去整合素在后发性白内障方面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晶状体摘除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是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整合素是一类介导C-C间以及C-ECM间的相互作用的黏附分子,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去整合素是一种小分子多肽,它可以特异性的被整合素识别并黏附,从而抑制整合素的生物学作用,本文就整合素的功能,整合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分布及功能,晶状体上皮细胞与后发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以及去整合素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魏捷  蒋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90-2093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如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不断在此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拟对近年来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密封囊灌洗技术的开展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后发性白内障药物防治的给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并发症,在后发性白内障药物防治研究中,如何选择最佳给药途径以维持药物有效浓度并减少其毒副作用。是研究的难点,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抑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以及“自杀基因”的应用,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安全、特异、高效的手段,本文就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药物缓释研究,免疫导向治疗、基因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也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其防治,以往研究多关注在白内障设备、操作技巧、IOL材料及设计方面,且已日臻完善.近些年更多关注PCO相关癌基因、凋亡基因等,但操作相对复杂,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通过免疫手段干扰PCO发生,相对简单、廉价、可行,但效应短暂;药物治疗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