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5月确诊为大叶性肺炎的患儿80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行温盐水灌洗,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并分析患儿BALF中的病原。结果 80例患儿的BALF中检出肺炎支原体(MP)59例,肺炎衣原体(CP)2例,肺炎链球菌(SP)1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KP)1例,腺病毒(ADV)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例,其中混合感染14例;MP大叶性肺炎儿童7~14岁年龄组多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多样,MP是最多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原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并采集肺泡灌洗液(BALF)的149例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以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的BALF中的病原特点,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MP肺炎与非MP肺炎、混合感染与单一感染患儿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差异。结果 149例患儿中,病原体阳性129例,男71例、女58例,1~3岁18例、~6岁40例、~14岁71例。肺炎支原体(MP)阳性107例,肺炎链球菌(SP)18例,腺病毒(ADV)12例,流感嗜血杆菌(HI)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KP)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例,肺炎衣原体(CP)2例;混合感染23例,以合并MP、SP居多。1~3岁患儿细菌及病毒感染10例,占同年龄组阳性病例的55.6%;3岁患儿MP感染99例,占MP阳性病例的92.5%。在107例MP阳性患儿中,BALF以FQ-PCR法检测MP阳性率高于血清MP-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MP肺炎组相比,MP肺炎组患儿胸腔积液、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累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组CPIS≥6的患儿比例高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大叶性肺炎MP检出率最高,其次为SP、ADV,不同年龄段感染的病原体不同,MP是多数混合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更易出现重症或难治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中百日咳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42例百日咳婴幼儿进行呼吸道病原学分析.采用气管插管结合负压吸引方法采集痰液标本,提取细菌DNA后,经双重PCR方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痰液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及嗜血巧克力平板进行其他病原的培养.部分呼吸道病毒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142例百日咳杆菌PCR检测阳性患儿中,有40例患儿诊断合并肺炎,其中≤3月龄组和3~6月龄组除感染百日咳杆菌外,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较为多见,6~19月龄组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较为常见.117例进行了痰培养.培养结果显示正常菌群33例;阳性84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9株,鲍曼不动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各7株,流感嗜血杆菌4株,肺炎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各3株,溶血葡萄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卡他莫拉菌各1株.24例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结论 百日咳患儿较易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且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百日咳合并肺炎患儿中,小于6月龄组以合并肺炎克雷伯菌为主,6~19月龄组以合并肺炎支原体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慢性化脓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药敏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26例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培养药敏结果。结果 26例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患儿的平均年龄(18.3±18.4)月,咳嗽病程(11.1±9.5)周。25例(96.2%)肺部可闻及中/粗湿啰音,22例(84.6%)肺部可闻及哮鸣音。17例(65.4%)临床拟诊迁延性肺炎,19例(73.1%)拟诊气道发育异常,7例(26.9%)拟诊支气管哮喘。支气管镜下均提示化脓性内膜炎,13例(50.0%)合并气道发育异常,BALF分类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BALF中检出前三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7株、大肠埃希菌6株、流感嗜血杆菌5株。检出的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28.6%),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均敏感;检出的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耐药较严重,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结论儿童慢性化脓性肺疾病以婴幼儿多见,临床易误诊为迁延性肺炎、气道发育异常、支气管哮喘、肺炎链球菌为最常见病原体,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严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慢性化脓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药敏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26例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培养药敏结果。结果 26例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患儿的平均年龄(18.3±18.4)月,咳嗽病程(11.1±9.5)周。25例(96.2%)肺部可闻及中/粗湿啰音,22例(84.6%)肺部可闻及哮鸣音。17例(65.4%)临床拟诊迁延性肺炎,19例(73.1%)拟诊气道发育异常,7例(26.9%)拟诊支气管哮喘。支气管镜下均提示化脓性内膜炎,13例(50.0%)合并气道发育异常,BALF分类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BALF中检出前三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7株、大肠埃希菌6株、流感嗜血杆菌5株。检出的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28.6%),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均敏感;检出的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耐药较严重,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结论儿童慢性化脓性肺疾病以婴幼儿多见,临床易误诊为迁延性肺炎、气道发育异常、支气管哮喘、肺炎链球菌为最常见病原体,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严峻。  相似文献   

8.
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规进行深部痰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3069例,其中881例分离到1种或1种以上致病菌,阳性率为28.7%,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阳性率分别为10.1%,4.3%,3.7%和2.7%,连续两年病原总阳性率呈增长趋势。总病原阳性率以1个月至1岁最高,为32.8%。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真菌检出率以低龄组为主。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四季检出率不同。流感嗜血杆菌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小儿肺炎病原体组成现状,探讨其诊断方法及耐药状况。方法(1)对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772例患儿,取患儿气道深部分泌物培养,行药敏试验。(2)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检试剂,同时检测四种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n)、Q热立克次氏体。(3)收集双份血清进行抗体(IgM)检测。结果⑴细菌培养460例,检出病原菌19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株,革兰阴性杆菌130株。检出致病菌排列前4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2)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达70%;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泰能、环丙沙星等敏感,对常用抗生素耐药。(3)772例患儿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12例,感染率27.46%,其中MP肺炎125例,占16.19%;Lp感染100例,占12.95%;Cpn感染13例,占1.68%;Q热立克次氏体感染3例,占0.39%。(4)双份血清抗体(IgM)检测59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高50例。(5)多重感染41例,占5.3%。结论肺炎患儿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优势,病原菌对儿科常用抗生素耐药。四种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约占昆明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1/3,其中MP、Lp感染居前两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口咽部常见细菌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住院治疗的134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 选取同期同医院42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Taqman探针法检测入组儿童口咽部常见细菌[肺炎链球菌(SP)、卡他莫拉杆菌(CTA)、流感嗜血杆菌(HI)]。首先比较MPP患儿及健康儿童口咽部细菌检出情况, 再将134例MPP患儿根据年龄(<1岁、1~<3岁、3~<6岁及6~14岁)、有无细菌检出[肺炎支原体(MP)、MP+细菌]及检出菌种不同(MP+SP、MP+CTA及MP+HI)进行分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MPP患儿检出细菌79例(58.96%), 42例健康儿童检出细菌17例(40.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4, P<0.05)。与MP组相比, MP+细菌组外周血中白细胞(WBC)水平[8.5(6.7, 12.0)×109/L比7.8(5.8, 9.3)×109/L, Z=-2.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