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比较异丙酚和哌替啶、氟哌啶辅助上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6例ASAⅠ -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异丙酚组 (Ⅰ组 )与哌、氟组 (Ⅱ组 ) ,每组23例。硬膜外阻滞选T8 -10,阻滞平面控制在T3 -4 阻滞平面稳定后 ,Ⅰ组静注负荷量异丙酚0.75mg/kg,5min后微泵持续输注2mg·kg-1·h -1 ,Ⅱ组静注哌替啶50mg,氟哌啶2.5mg。观察记录注药前后各时点参数值及不良反应、术中感受。结果 Ⅰ组注药后5minSpO2 明显下降 (p<0.05) ,Ⅱ组注药后10min ,20minSpO2 明显下降 (p<0.05)。VAS评分Ⅰ组(90 % )明显高于Ⅱ组 (30 % ) (p<0.05)。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异丙酚辅助硬膜外神经阻滞行上腹部手术安全可行 ,优于哌、氟合剂。  相似文献   

2.
3.
异丙酚为快速短效静脉全身麻醉药。近年来,我们用异丙酚静脉滴注预防在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时的内脏牵拉反应。并进行了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静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剖胸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舟  郑慧 《新医学》1999,30(4):211-212
1引言1997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对50例选择性剖胸手术病人,采用微量泵控制异丙酚静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完成麻醉诱导和维持,获满意效果。本文旨在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价值。2资料与方法2.1病例选择选择剖左胸行食管、贲门癌手术的患者50例...  相似文献   

5.
6.
异丙酚预防硬膜外阻滞阑尾手术牵拉反应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为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 ,连续硬膜外阻滞下静脉滴注对预防阑尾手术牵拉反应的应用效果 ,笔者作了初步观察 ,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选择75例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 ,男性45名 ,女性30名 ,年龄20~48岁。术前肌注安定8~10mg、阿托品0.4~0.5mg。选择T11~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2 %利多卡因局麻。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25例 :Ⅰ组对照组 ,术中不加任何辅助药 ;Ⅱ组杜氟合剂组 ,于皮肤消毒时静注杜氟合剂(杜冷丁50mg/ml、氟哌利多5mg/2ml)2.0~2.5ml;Ⅲ组异丙酚组 ,于切皮时先1…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法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的价值及可行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腹腔镜行腹部手术是先在腹部作几个小切口,造成人工气腹在电视指导下操纵带电凝解剖钳行外科操作。它彻底改变了常规经腹手术的传统方法,避免开腹进行明视操作,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住院时间,且术后恢复快。此项技术近年来在基层医院逐渐开展,本文就浅谈一下异丙酚、氯胺硐复合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3—8岁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KP组)。观察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的情况并记录,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K组与KP组比:MAP、HR明显升高,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局麻药用量增加,苏醒时间延长,术中及术后躁动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多。结论氟胺酮复合异丙酚加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外科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胃、肝胆及脾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A组采用硬膜外加静脉复合麻醉、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插管麻醉、C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阻滞。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中、后SBP、DBP和HR的变化及A、B组全麻用药量与术后清醒情况。结果A组在麻醉中的SBP、DBP均比B组显著降低,HR也较慢(P均〈0.05);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静脉内全麻药用量、催醒药加用及术毕清醒度均优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能使患者循环、呼吸稳定,镇痛、肌松完善,术后较快清醒。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使用小剂量哌氟合剂基础上辅用小剂量氯胺酮或异丙酚治疗腹部手术时的牵拉反应均达到满意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上腹部手术病人的心率变异性变化,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10例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10例。采用HXD—Ⅰ型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以及HRV有关参数低频(LF)、高频(HF)、低频与高频比(LF/HF)和总功率(TP)。以入手术室后静卧10min时各参数为基础值(T1),并记录麻醉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T3)、切皮后(T4)、麻醉后1h(T5)及拔管后(T6)各点的上述参数值。结果:A、B两组患者LF、LF/HF及11P在T2及T5点均显著降低;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T3、T4、T6时间点,A组LF、LF/HF及TP均显著升高,而B组上述各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维持植物神经系统的均衡性,有助于消除手术中应激反应时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较单纯全麻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在开胸及上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76例开胸及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组,全麻(G)组,各38例。全部76例术前肌注东莨菪碱0.3mg;麻醉诱导:静注咪唑安定0.1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3~5μg/kg快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Ⅵ10ml/kg、RRl0次/min、氧气流量500~1000ml/min。术中维持:G组吸入安氟醚加维库溴铵间断静注;GE组全麻成功后行T8-9或T9-10间隙硬膜外穿刺,以2%利多卡因8~12ml为首量,术中间断追加维持并吸入安氟醚,必要时追加维库溴铵。观察两组术中吸入剂呼出浓度、肌松剂的用量及术毕至清醒拔管时间。结果 G组安氟醚吸入,呼出浓度、肌松剂的用量明显高于GE组,且多数病人需要拮抗肌松;GE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好、清醒快。结论 全麻加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开胸及上腹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燕 《浙江临床医学》2002,4(4):311-312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本文通过连续监测血液动力学、术中全麻用药量、术后病人苏醒时间、烦躁发生率 ,与单纯全麻组比较 ,评价其优缺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 ,其中胆总管手术12例 ,胃大部切除手术28例 ,术前均无心肺功能疾患 ,肝肾功能正常 ,随机分为全麻 +硬膜外阻滞组 (A组 )、单纯全麻组 (B组 ) ,每组20例 ,两组间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无差异 ,见表1。表1一般资料(x±s)(n=20)年龄体重(kg)性别(男/女)A组46.2±5.854.7±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胸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择期行胸腔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每组45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GEA组于诱导前取T7~8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测定麻醉平面后给追加量。GEA组术毕行硬膜外镇痛。观察术中全麻药用量,苏醒、躁动和催醒例数,血液动力学、肺功能、术后疼痛和肺部并发症的情况。结果:GEA组较GA组全麻药用量少,苏醒快,躁动和催醒例数少,血压较GA组明显低,HR也相对较慢(P<0.05)。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GEA组术后无明显疼痛及出现肺部并发症。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胸腔手术病人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状态稳定,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近几年来,我们对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GEA),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