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控制效果。方法:将6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CCAD)、颈动脉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体积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CAD、CIMT、斑块体积以及血脂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CAD显著大于对照组,CIMT、斑块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显著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效扩大CCAD,减小CIMT和斑块体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利用 Meta 分析方法评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降脂同时对非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2月31日,对符合标准的RCT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累计484例非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意义(MD=-1.02, 95%CI:-2.10~0.06, P=0.07),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6, 95%CI:-0.10~-0.01, P=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糖影响可能会比阿托伐他汀更加稳定,但是这个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脑心通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12个月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同部位斑块的大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明显稳定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治疗后B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8,(1):106-111
目的:系统评价匹伐他汀对比阿托伐他汀治疗中国成人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工检索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等搜索引擎,收集匹伐他汀(试验组)对比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治疗中国成人原发性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水平、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RCT,共4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TC降低水平[MD=0.09,95%CI(0.01,0.16),P=0.03]高于对照组,HDL-C升高水平[MD=0.08,95%CI(0.01,0.14),P=0.03]、TG降低水平[MD=-0.13,95%CI(-0.20,-0.06),P=0.000 4]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DL-C降低水平[MD=-0.01,95%CI(-0.13,0.10),P=0.84]、有效率[OR=0.75,95%CI(0.15,3.66),P=0.72]、不良反应发生率[OR=0.68,95%CI(0.44,1.05),P=0.0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匹伐他汀降低TC的疗效较好,降低LDL-C的疗效与阿托伐他汀相当,降低TG及升高HDL-C的疗效劣于阿托伐他汀。但两药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患者血脂和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时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后TC、TG、LDL-C、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并减小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杨伟  腾林  喻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2):2007-2011
目的:本研究选择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与单一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比,评估联合用药对血脂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性的方法,将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组。阿托伐他汀组以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胆固醇浓度(LDL-C)<70 mg·dL-1为治疗目标。用药9个月后,采用血管内超声定量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测血液中相关参数。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用药组与单独阿托伐他汀用药组相比,前者LDL-C明显降低[(60.5±19.8)mg·dL-1 vs.(79.8±17.9)mg·dL-1,P<0.01)]。与单一用药相对比,双联降血脂药物对斑块体积变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1.3±0.09 vs.-0.3±0.05,P<0.01)。血液中LDL-C浓度的降低幅度和斑块的消退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20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与阿托伐他汀用药相比,双联降脂药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LDL-C浓度,同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动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大小密切有关[1]。逆转和减少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的性质及减少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既往研究表明,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及多效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阿托伐他汀可能在短期内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我们采用阿托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种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1次/d,治疗时间为6~12个月,分别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CT。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较治疗前TC、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TC、LDL-C、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高剂量组斑块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在降脂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退斑块,降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被诊断为冠心病的84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促进动脉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11.
王利军  罗五金  张新平 《医药导报》2013,32(11):1443-1450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维普数据、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实验,采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790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三酰甘油(TG)的效果更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 ,95%CI(-0.55,-0.28),P<0.000 01]、[MD=-0.29,95%CI(-0.37,-0.22),P<0.000 01]、[MD=-0.20,95%CI(-0.27,-0.13),P<0.000 01];两种方案对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升高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阿托伐他汀降低TC、LDL C、TG的疗效更显著,明显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且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2.
赖冉 《齐鲁药事》2012,31(9):539-542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以"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心绞痛"为关键词对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1~201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利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合并效应和异质性分析;文献同质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临床疗效的效应尺度用机会比OR(Odds Risk)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血脂变化的效应尺度用加权均数差(WMD)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临床疗效采用有效和无效两种结果。结果临床疗效的OR合并值为6.45,95%的可信区间为4.54~9.15;TC、LDL-C、HDL-C、TG的合并WMD分别为-1.03、-0.89、0.13、-0.4,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31~-0.75、-1.15~-0.63、0.02~0.24、-0.58~-0.21。结论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TC、LDL-C、TG的浓度,升高HDL-C的浓度,改善患者血脂异常状,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共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测定空腹血TG、TC、HDL-C、LDL-C,肝功能、肾功能、CPK、以及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数量及大小。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TG减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6个月时,颈动脉斑块大小比治疗前减少(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颈动脉IMT厚度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日,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减少,颈动脉IMT厚度减少,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骆金伟 《海峡药学》2011,23(10):179-18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住我院患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64例,分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和用药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板块使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7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组予以拉西地平4~8mg1次/d、阿托伐他汀20mg1次/d,对照组使用拉西地平4~8mg1次/d,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联合拉西地平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显著减低IMT、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为(1.08±0.26)vs(1.244±0.18)mm、(1.94±0.5)w(2.6±0.7)和(3.08±1.35)US(4.15±1.27)mg/L,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联合使用拉西地平和阿托伐他汀能更为有于促进动脉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54例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54例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血脂、斑块面积、颈动脉IMT(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前,组间统计比较,观察组优于参照组(P<0.05)。2组治疗后LDL、HDL、TG、TC等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莎  王芳  唐亮  王晓燕 《中国药房》2014,(40):3752-3755
目的:系统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7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MD=-35.31,95%CI(-65.92,-4.69),P=0.02]、血肌酐水平[MD=-7.63,95%CI(-14.10,-1.15),P=0.02],但对患者血尿素氮水平改善不明显[MD=-0.09,95%CI(-0.80,0.63),P=0.82]。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有保护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等相关指标。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该结论还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不同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颈部检查时,出现颈动脉斑块6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3例,2组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采用低剂量(每天10mg)治疗,B组采用高剂量(每天40mg)治疗,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血脂以及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数据,确定剂量不同的阿托伐他汀的疗效.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90.90%高于A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C、TG、IMT、LDL-C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仅有TC和LDL-C数值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剂量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的帮助消退脂质斑块,且不良反应较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血栓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脑血栓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11.24±2.13)分、Barthel指数(47.40±4.62)、IMT(0.38±0.64)mm、斑块面积(1.43±0.61)cm2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著提高脑血栓疗效,能够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蕾  徐朝义  高励 《中国药业》2010,19(7):9-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