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科和肿瘤科诊治的180例已确诊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类型将子宫内膜癌患者为观察组85例,子宫内膜增生为对照组95例,两组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均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显像指标,如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血流显示率、血流阻力指数等,观察子宫形状、内膜回声,并记录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中有81例诊断为子宫内膜癌,3例误诊,1例漏诊,准确率为95.29%(81/85);对照组中有90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3例误诊,2例漏诊,准确率为94.74%(90/95)。子宫内膜厚度观察组为(22.43±3.29)mm,对照组为(15.93±3.45)mm;子宫血流显示率观察组为82.37%,对照组为9.29%;血流阻力指数观察组为0.43±0.03,对照组为0.67±0.03;观察组子宫体增大,回声不均匀,子宫内膜不均匀轻度增厚,对照组子宫大小形态无异常,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增厚。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够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能作为首选检测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病理诊断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相关性情况。方法:以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21例子宫内膜癌高危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进行比较,对肌层浸润符合情况、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肿瘤分化程度情况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9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9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5.88%,肌层浸润符合率情况由高至低排列为无肌层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肿瘤分化、浸润程度、血流阻力指数、血流搏动指数均与肌层浸润情况相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较高,对肌层浸润程度判定及治疗方案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余桃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妇科检查并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B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做病理切片,经苏术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之后统一送检。对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分期诊断结果、子宫内膜各类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Ⅰ期3个不同病程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同病期内R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研究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和血流显示率情况均比对照组患者更加准确清晰(均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比普通B超精确度更好,诊断合格率更高,具备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血流特征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接诊的146例不明位置早期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或病理结果分为宫内妊娠组(n=87)和异位妊娠组(n=59).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对称性,以及子宫内膜动脉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颈部包块的超声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颈部包块大小、数目、边界特征、包块内部回声情况以及彩色血流信号情况。结果 20例艾滋病患者超声可见颈部包块均呈卵圆形,表面光滑、形状规则,边界清晰、包膜不明显;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内部可见大片无回声区,无血流信号,但淋巴结周围可见环形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艾滋病患者颈部包块的分析研究可准确的显示包块数目、边界、回声和彩色血流信号,在颈部包块形态、数目特征的显示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为临床诊断艾滋病全身淋巴结肿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分析彩超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在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A组)、3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B组)、3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C组)以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D组)。分析四组患者的平均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均匀厚度以及血流特征等参数指标。结果:A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B、C、D三组患者(P0.05);A组患者与B、C、D三组患者的内膜均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流特征≤4的比例显著高于B、C、D三组患者(P0.05)。结论:彩超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效果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宫腔镜与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7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人,应用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检查,并联合宫腔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为确诊依据,对照不同检查结果间的差异。结果:102例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检查与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率高,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病灶位置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335例有妊娠意愿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病灶位置将患者分为肌层组(病灶累及子宫肌层)、浆膜组(病灶位于子宫浆膜侧)和内膜组(病灶位于子宫内膜侧)。比较三组患者行IVF-ET的妊娠率、流产率和最终活产率。结果 最终280例患者纳入研究,包括178例肌层组,70例浆膜组和32例内膜组。浆膜组患者IVF-ET后的流产率显著低于肌层组和内膜组(P<0.05),且最终活产率显著高于肌层组和内膜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肌层组相比,浆膜组患者IVF-ET后的流产风险小(OR=0.07,95%CI:0.00~0.62,P=0.014)且活产率较高(OR=8.38,95%CI:1.47~31.38,P=0.020)。结论 子宫腺肌病病灶位置会影响IVF-ET结局,评估子宫腺肌病病灶位置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子宫动脉在术前和术后的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动脉收缩与舒张期峰值流速比值(peak systole velocity/end diastolicvelocity,S/D)。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孕酮与雌二醇水平变化。结果术前患者的孕酮与雌二醇水平均低于术后,术后,其RI、PI、S/D均较手术前有显著降低,手术有助于RI的恢复,且RI恢复正常者妊娠概率增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能够有效评估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导术后妊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5,(8):35-37
目的:比较B超和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E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5例阴道异常出血、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或不孕的患者进行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两种方法与最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结果:阴道B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62.50%、77.92%、87.05%、12.95%、22.08%。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89.41%、92.68%、96.70%、3.30%、7.32%。结论:阴道B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病理的符合率较低,因其无创、方便和快捷,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前筛查和术后随访的手段。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更高的病理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其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膜成分1(PGRMC1)的蛋白表达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并探讨PGRMC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28例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种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PGRMC1的表达定位;将PGRMC1的小分子抑制剂Ag205以不同浓度分别刺激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KLE 72小时,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 8)方法检测Ag205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RMC1表达较正常内膜显著升高(P=0.038);PGRMC1在各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无差异,但在Ⅰ期患者中,PGRMC1在Ⅰa期表达较Ⅰb期显著高(P=0.019);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表达水平相关(P=0.015),但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无关,与PR、p53、Ki-67及bcl-2表达亦无显著相关性;20μM Ag205显著抑制三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其中以KLE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从最低浓度(5μM)即出现抑制效应,并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强。结论:子宫内膜癌内膜中PGRMC1表达显著增高;增高的PGRMC1参与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和电切除术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刮匙组60例和电切组60例,刮匙组在宫腔镜下行刮匙刮除术,电切组在宫腔镜下行电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月经量、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及卵泡呈典型"三线征"比例,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率和妊娠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月经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术后各时段刮匙组月经量亦显著高于电切组(P<0.05),术后各时段刮匙组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低于电切组(P<0.05);术后3个月刮匙组子宫内膜"三线征"比例显著高于电切组,术后6、12个月电切组子宫内膜"三线征"比例显著高于刮匙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两组患者半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刮匙组1年复发率显著高于电切组(P<0.05);刮匙组半年妊娠率显著高于电切组(P<0.05),两组患者1年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和电切除术对子宫内膜息肉均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刮匙刮除术;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诊断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情况,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70例不孕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将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细胞涂片并浸入10%甲醛液中固定,对其中出现颗粒状的成形成分进行石蜡切片和组织学分析,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以其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子宫内膜采集器细胞涂片法、有形成分石蜡切片法和两组结合的方法在诊断率上的符合程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情况加以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采集器细胞涂片法和子宫内膜采集器有形细胞成分石蜡涂片法符合率分别为84.3%、94.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两者结合和有形细胞成分石蜡涂片法符合率分别为95.2%、94.7%,两者比较元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不仅可以用于涂片法进行细胞学诊断,也可对子宫内膜的有形成分进行石蜡切片组织学诊断,这样会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李楠  林忠 《中国性科学》2019,(3):109-111
研究显示,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等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分子标志物。本文主要对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评估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患者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前行非手术治疗后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IVF-ET前行阴道超声介入穿刺治疗。结果:行IVF-ET治疗后妊娠28例,未妊娠23例,妊娠率为54.9%(28/51)。妊娠组与失败组相比,妊娠组血清CA125水平小于失败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患者,阴道超声介入穿刺治疗后妊娠率与血清CA125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咖啡因对子宫内膜癌化疗的增效作用。方法:经筛选我院8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术前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二联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辅以或不辅以咖啡因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2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清CA-125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ER、P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21蛋白表达增高,血清CA-125水平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以咖啡因治疗的患者与不辅以咖啡因治疗的患者相比,ER、PR、p21蛋白表达及血清CA-125水平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因对紫杉醇联合顺铂二联化疗方法治疗子宫内膜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保守治疗满意后进行助孕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院生殖中心接诊的4例经药物保守治疗满意后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症患者病例资料.结果:4例患者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内膜非典型增生,其中2例同时诊断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孕时间为8~120个月,根据情况分别进行了监测排卵、促排卵及IVF治疗,2例足月分娩,1例晚期流产,1例妊娠中.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及恶变率.这类患者如有生育要求,无论是否达到不孕症的诊断标准,均应在保守治疗满意后积极协助其尽早妊娠.选择适当的助孕方式,帮助患者尽早妊娠,降低复发率.进行IVF治疗时,可考虑首选GnRHa超长方案降调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孕患者104例,于月经来潮后12h内行诊断性刮宫并进行病理分析。分泌反应类患者给予活血补肾为主的中医治疗,增生反应类患者给予克罗米芬口服。结果:子宫内膜病变中以分泌类反应较多,其中尤其以分泌欠佳所占比例最大,而增生类反应中以增生反应较多见。不同程度分泌异常患者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差,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增生异常患者治疗效果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类反应患者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对患者预后作出判断;增生类反应者虽然不同类型预后差别不大,但是治疗手段却不同,因此病理诊断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