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性科学》2015,(3):78-81
目的:了解目前柳州地区孕前不同年龄阶段正常男性精液质量现状。方法:针对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孕前保健专科做正常孕前体检的262对准父母中自愿做孕前体检的男性,采用精液自动分析仪分析精液的密度、活力等。用巴氏染色分析精子正常形态。结果:本地区受检262名男性中,精液量平均2.5m L,PH平均值为7.4,精子平均密度50.5×106/m L,精子平均活率38.1%,精子平均活力30.5%,精子平均正常精子形态13.1%。根据年龄分段显示,精子密度和活力、活率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精子形态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孕前保健中男性精液质量检查非常必要,特别是超过40岁的准夫妇,不但女性要加强孕前保健,男性的孕前保健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男科就诊患者的精液做常规检测分析,了解本地区男性不育的原因。方法: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技术,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使用西班牙SCA全自动精液分析系统,对桂西地区1626份男性精液进行分析。结果:1626份男性精液中正常770份(47.35%),精液异常者856份(52.65%),异常标本中精液量异常315份(19.37%),pH异常302份(18.57%),无精子症97份(5.96%),浓度异常314份(19.31%),总数异常388份(23.86%),活力异常331份(20.35%),液化时间异常11份(6.76%),血精52份(3.19%),白细胞精子症94份(5.78%)。结论:桂西地区男性精液质量有所下降,约52.65%的男性精液质量异常,精子活力、精子总数异常所占比例较高,提示精液质量下降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年龄与精子核DNA碎片率及精液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912名不育男性,按照年龄分组,分为三组:年龄20~29岁(A组)、年龄30~39岁(B组)、年龄≥40岁(C组),采用精子核染色体结构检测(SCSA)方法对三组912名男性精子核DNA碎片率(DFI)检测,同时按照WHO第五版标准进行精液常规分析;对年龄与精子核DNA碎片率、精子畸形率、精子密度和前向运动精子活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精子浓度、精子畸形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年龄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随着年龄升高而显著降低,年龄与精子核DNA碎片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精子核DNA碎片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精子核DNA碎片率及精子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会受到年龄的影响,其生育力亦受到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近五年来门诊不育男性精液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了五年来总计51258名不育男性的精液资料,控制禁欲时间等参数后对精液情况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没有明显变化,50%以上是在25—35岁之间。无精症患者比例由6%增加到10%,少精症患者的比例由60%增加到85%,弱精症患者的比例由78%增加到92%,少弱精症患者由40%增加到56%,其中弱精症患者所占的比率最大。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子密度呈现下降趋势,由17×10^6/mL降到9×10^6/mL。精子活率由2004年的47.27%降到2008年的32.97%,精子活力由2004的33.60%降到2008年的28.30%。结论:过去五年来我院门诊男性不育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弱精症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少弱精症患者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都表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对山东地区某三甲医院5 250例备孕男性进行精液质量分析,了解山东地区男性精液质量基本状况,并分析该地区男性年龄与精液质量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诊治的5 250例进行精液质量检测的备孕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等相关设备进行精液质量常规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按年龄分组,分析年龄与精液质量各参数的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的5 250例男性患者中,精液质量各参数均正常者占49.01%(2 573/5 250),精液质量异常者占50.99%(2 677/5 250)。精液质量异常者中精液体积异常者占16.81%(450/2 677),精子密度异常者占33.47%(896/2 677),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异常者占79.27%(2 114/2 677),总运动精子率异常者占48.60%(1 301/2 677),精子总数异常者占32.05%(858/2 677),正常形态精子率异常者占28.43%(761/2 677),无精子症者占7.28%(195/2 677)。对各年龄组精液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7,(12):91-93
目的:探究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精子顶体酶活性检查的116例成年男性,采用手淫法取精液,进行顶体酶活性及精液常规检查,按照顶体酶活性差异进行分组,将顶体酶活性≥48.2μIU/106者视为顶体酶正常组,否则视为顶体酶异常组,对比两组间的禁欲时间、体积、液化时间、浓度、形态、PR、NR等相关参数的差异性,分析顶体酶活性与常规精液参数的相关性;根据精子活力不同将患者分组,PR≥32%则视为活力正常组,否则视为活力异常组,对比两组的精液参数及顶体酶活性情况。结果:根据顶体酶活性分组,包括正常组72例,异常组44例,异常组的浓度、正常形态比例、PR、NP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精子活力分组,包括正常组49例,异常组67例,异常组的体积、浓度、顶体酶活性及NP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液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顶体酶活性与浓度、PR、NP及精子正常形态构成比密切相关(P0.05)。结论: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液的浓度、正常形态比例、精子活力有密切相关,顶体酶活性检验科作为评估精液质量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男性患者精子DNA碎片率和年龄、精液常规参数及疾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20岁~25岁,26岁~30岁,31岁~35岁,36岁~40岁,41岁~45岁及45岁组。采用染色质结构分析(SCSA)实验检测精子DNA碎片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检测精液各项参数。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分析精子DNA碎片率和年龄、精液常规参数及疾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精子活力、HDS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精子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精子DNA碎片与精子浓度、精子活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HD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精子HDS与精子浓度、精子活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DFI值的异常与弱精症、男性不育和尿路感染这3类男性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随年龄增长,精子活力可能会降低,DNA碎片率增加。因此精子DNA碎片检测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精子质量评估指标,为全面、客观评估男性生育力提供了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太原市男性精液质量状况,探索年龄、禁欲时间与男性精液质量参数正常检出率的关联性。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科收取的5 876例进行精液常规检测的男性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的精液质量参数,根据年龄、禁欲时间分组,比较各组的精液质量参数。结果 5 876例研究对象中,精液质量参数存在一项或多项异常者占57.84%(3 393/5 876),其中前向运动精子率异常检出率最高(37.01%);无精子症占3.36%(197/5 876)。随年龄增长,精液量正常率先升高后降低,精子总数正常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禁欲时间的延长,精液量正常率、精子密度正常率、精子总数正常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原市男性精液质量尚可,前向运动精子率异常是该地区男性精液质量异常的主要表现。年龄、禁欲时间对男性精液质量参数正常检出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男性不育患者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率和精液常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年龄将85例男性不育患者分为三组.20~29岁组(n=31),30~ 35岁组(n=28),36 ~ 50组(n=26),采用染色质扩散(SCD)实验检测精子DNA碎片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检测精液常规各参数.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精子DNA碎片率和精子参数在各组的差异及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率和精液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精子活力存在负相关关系(r=-2.31,P<0.05),但与精子密度,精子形态和精子DNA碎片无相关性.精子密度与精子形态存在正相关关系(r=0.528,P<0.01),与精子活力存在正相关关系,(r=0.31,P<0.01).精子DNA碎片率与精液常规各参数无相关性.结论: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精子的活力可能降低,并影响男性的生育力,精子DFI与精液常规各参数无相关性.故精子DNA碎片检测可作为精液常规分析的补充,进一步反映男性的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对门诊就诊不育男性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良生活习惯、特殊工作环境、泌尿系统炎症感染与精子质量参数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院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510例,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及试剂盒对精液液化时间、p H值、精液浓度、精子活率活力、精子形态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按照BMI标准分组后显示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重度肥胖组在精子浓度、精子活率、精子正常形态率、精子DFI指数方面与标准体重组比较均有降低或升高的趋势,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熬夜)和某些特殊职业(高温、辐射和挥发性化学物质)及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感染等因素对精液质量下降影响较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别组在精液液化时间、精液量及精液p H方面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指数异常、不良生活习惯、特殊职业及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感染等因素可引起精子质量多项参数改变,是影响男性精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该研究为男性不育症发生机制的探索及诊治方向的判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育男性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诊治的162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62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精液常规参数、精子功能及精浆指标与精子-HA结合率间的相关性。结果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子-HA结合率呈正相关(r=0.253,P=0.017);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与精子-HA结合率呈负相关(r=-0.601,P=0.007);精浆锌浓度与精子-HA结合率呈正相关性(r=0.351,P=0.049)。而精液常规参数、MAR阳性率、精子DNA碎片率、精浆α-葡糖苷酶、柠檬酸、果糖、弹性蛋白酶浓度与精子-HA结合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精子-HA结合率是反映精子成熟度及受精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其他精子不成熟度及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诱导射精方法对男性不育者精液质量影响。方法:1733例不育者分别采用手淫法取精和电按摩法取精,并检测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前向运动百分率(PR)、非前向运动百分率(NP)、不活动百分率(IM)、曲线速度(VCL)、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速度(VAP)。结果:手淫组1033例不育者与电按摩组700例不育者经非参数检验,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PR、IM、VCL、VSL、V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2.77、-2.71、-4.88、-4.45、-3.89、-2.33、-2.25、-2.37,P0.01,P0.05),而两组在NP上无统计学差异(Z为-0.43,P0.05)。结论:不同诱导射精方法对男性不育者精液质量有影响,电按摩法获得的精液质量比手淫法获得的精液质量高,且电按摩法可用于部分不射精症患者取精。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的卵巢功能。方法:189例PCOS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进行常规体格检查、阴式超声检测,克罗米芬刺激试验(clomiphene citrate challenge tes,CCCT),性激素测定,并对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观察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妊娠率。结果:20~34岁组和35~39岁组的PCOS患者的平均窦卵泡数目、基础FSH水平、CCCT异常数和妊娠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40~46岁组的PCOS患者平均窦卵泡数目减少,基础FSH水平升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CCCT异常例数明显增高,促排卵后妊娠率明显下降,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的生育窗可能延长到40岁,40岁以后的PCOS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明显下降,促排卵治疗效果欠佳,妊娠率低。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卵巢储备的PCOS患者的研究,对PCOS的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Using3H-thymidine for autoradiographic labelling, the proliferation in the stratum basale of the dorsal epidermis of 28 male Wistar rats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age (new-born to 120-day-old animals). The investigations are an extension of our studie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buccal mucosa and dorsal lingual epithelium. The LI was investigated by counting 6000 cells per each age group.It is shown that the LI of the dorsal epidermis is high during the first few hours after birth (19.4%), then drops down to 0% on the 3rd day, and rises subsequently up to the 10th day. From the 21st day onwards, it swings back to a mean level with slight fluctuations. Small peaks are observed on the 27th and 60th day, respectively Contrary to the proliferative conditions in parenchymatous organs of rats such as, for example, liver, kidney and pancreas, no partially exponential reduction in the LI levels of the epidermis takes place as the age increases, i.e. between 12 and 120 days after birth. Whereas a sudden increase in prolifer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epithelium of seminal vesicles in 40-day-old rats at the beginning of puberty corresponding with an intense rise in testicular testerosterone secretion, an analogous increase in growth in the dorsal epidermis could not be found at this stage of age.
Supported by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SFB 118). 相似文献
Zusammenfassung An 28 männlichen Wistarratten wurde autoradiographisch mit Hilfe von3H-Thymidin die Proliferation in stratum basale der Rückenhaut als Funktion des Alters (neugeborene bis 120 Tage alte Tiere) geprüft. Die Untersuchungen schließen sich an gleichartige Experimente zur Proliferation der Wangenschleimhaut und des dorsalen Zungenepithels an. Ermittelt wurde der3H-Index durch Auszählen von jeweils 6000 Zellen/Altersstufe.Es zeigte sich, daß in der Epidermis der Rückenhaut der3H-Index zwischen Geburt und Erwachsenenalter Schwankungen unterliegt. Er ist in den ersten Stunden nach der Geburt hoch (19,4%), sinkt am 3. Tag auf 0% und steigt danach bis zum 10. Tag wieder an. Vom 21. Tag an pendelt er sich mit geringen Schwankungen auf ein mittleres Niveau ein, über das sich am 27. und 60. Tag nochmals kleine Zwischenmaxima erheben. Im Gegensatz zu den Verhältnissen in parenchymatösen Organen, wie z. B. Leber, Niere und Pankreas, erfolgt in der Rattenepidermis mit zunehmendem Alter, d. h. zwischen dem 12. und 120. Lebenstagkein teilexponentieller Abfall des3H-Indexes. Während im Samenblasenepithel 40 Tage alter Ratten zum Zeitpunkt der Pubertät und dem damit verbundenen Anstieg der gonadalen Testosteronsekretion ein deutlicher Proliferationsschub feststellbar wird, läßt sich ein Wachstumsschub in der Epidermis der Rückenhaut in dieser Alterstufe nicht nachweisen.
Supported by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SFB 11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