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肠系膜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小檗碱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大鼠成模两周后,小檗碱组灌胃给予小檗碱(200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双蒸水,三组均每日一次,连续2周,比较各组体重及血糖变化。之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其肠系膜、各级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各级血管管径及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实验28天后体重减轻(P<0.01),血糖升高(P<0.01)。二、三级动静脉管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或P<0.01);血管弹性膜分层不清,内膜白细胞黏附增多;血管周围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皱缩,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节肿胀。小檗碱组较模型组体重、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但三级动脉管径和二级静脉管径较模型组明显收缩(P<0.05或P<0.01);而且小檗碱组较模型组血管弹性膜分层清晰,内膜白细胞黏附减少;脂肪细胞形态、炎性细胞浸润及神经节形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小血管和微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小檗碱(BBR)对高糖及高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脆弱性的影响,并进行初步的机制研究。方法将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 mg/(kg·d),连续5 d]和高脂组[高脂饮食(HFD)];造模2周后,高糖组随机取10只小鼠组成药物预防组[灌胃,BBR 50 mg/(kg·d)];造模4周后,高糖组随机分为模型(STZ)组(灌胃,溶剂)、BBR 25、50、100(STZ)组[灌胃,BBR分别25、50、100 mg/(kg·d)]、阿托伐他汀组[灌胃,2.5 mg/(kg·d)]、恩格列净组[灌胃,1.25 mg/(kg·d)],高脂组随机分为模型(HFD)组(灌胃,溶剂)、BBR50(HFD)组[灌胃,BBR 50 mg/(kg·d)];6周后,取小鼠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及免疫组织学检测,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斑块脆弱性指数。以佛波酯(PMA)诱导人单核细胞系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研究小檗碱对自噬和炎性反应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及细胞中MIF、NLRP3、AMPK/mTOR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及细胞上清液中IL-1β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及高脂组动物有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斑块脆弱性指数明显升高,给予小檗碱治疗后,斑块面积减小,脆弱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小檗碱下调小鼠主动脉组织和Thp1细胞中MIF蛋白的表达,促进AMPK的活化,抑制mTOR磷酸化,促进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表达比例升高、SQSTM1/P62表达降低,下调炎性体NLRP3及IL-1β的表达。结论小檗碱能够减轻高糖及高脂引起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并改善斑块的脆弱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F的蛋白表达,以及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自噬进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胃肠神经元、肠系膜和心脏微血管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15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12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6)和小檗碱组(n=6)。成模2周后小檗碱组以小檗碱溶液(200mg/kg)灌胃2周,模型组灌胃等量双蒸水。同批次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对照组(n=6)。给药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毛色、体重和血糖,并取各组大鼠胃壁、肠系膜和心脏制备组织病理切片。通过甲苯胺蓝-伊红染色观察其胃体、胃底黏膜下神经元尼氏体数量及肠系膜微血管和心肌微血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各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28天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饮水、排尿量增加,毛色暗哑,尾部变黑,体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小檗碱组较模型组大鼠毛色有光泽,尾部黑色现象有所减退,但体重及血糖水平改善均不明显(P均0.05)。模型组大鼠胃体、胃底黏膜下神元尼氏体数量较对照组减少甚至消失,肠系膜微血管皱缩且瘀血严重,心肌微血管肌层变薄。小檗碱组胃壁神经丛尼氏体数量较模型组增多,肠系膜微血管变形、瘀血及心肌微血管情况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结论:小檗碱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胃壁神经及肠系膜和心脏微血管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檗碱的慢性毒性反应。方法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大鼠不同小檗碱剂量测试小檗碱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慢性毒性试验中,给予大鼠0.25,0.5,1g/(kg·d)连续给药12周,然后观察大鼠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器指数和脏器形态学变化。结果急性毒性试验中,大鼠给予最大灌胃剂量3000mg/kg后未见大鼠死亡,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未检出。慢性毒性试验中,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除中、高剂量组大鼠存在稀便现象外,各剂量组大鼠在行为学,血液学、生化、脏器指数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檗碱对大鼠没有明显的急慢性毒性,可连续安全口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檗碱(Ber)预防内毒素血症小鼠心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其激活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并探讨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脂多糖组(LPS)、小檗碱+LPS组(Ber+LPS)、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育亨宾+小檗碱+LPS组(Yohimbine+Ber+LPS)、育亨宾+LPS组(Yohimbine+LPS)、小檗碱组、育亨宾+小檗碱(Yohimbine+Ber)组和育亨宾(Yohimbine)组,分别用蒸馏水,小檗碱(50 mg/kg),育亨宾+小檗碱(2 mg/kg+50 mg/kg)或育亨宾(2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3d,第3 d灌胃后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LPS(20 mg/kg)。观察注射LPS后12 h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用VisualSonies Vevo770TM高分辨小动物超声系统测定小鼠的心功能,并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LPS注射后0.5 h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结果:LPS注射后12 h,LPS组小鼠心肌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小檗碱、育亨宾、小檗碱+育亨宾组小鼠心肌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LPS组。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LPS组小鼠心输出量(CO)和每搏量(S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檗碱、育亨宾、小檗碱+育亨宾组。腹腔注射LPS后0.5 h,LPS组心肌MPO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小檗碱、育亨宾+小檗碱组心肌MPO的水平显著低于LPS组,而育亨宾组心肌MPO的含量与LPS组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小檗碱预处理能够减轻内毒素血症小鼠的心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与其激活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和抑制LPS引起的心肌中性粒细胞浸润无关,体内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可能在LPS引起的心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心肌组织1型胶原蛋白(Col1)和Col3的表达,探讨其对糖尿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100、150)mg/(kg·d)小檗碱组,灌胃给药12周;另设正常对照组和140 mg/(kg·d)二甲双胍组。用药结束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水平,取大鼠心脏,计算心脏质量指数;ELISA测定血清TGF-β1、CTGF的含量;心肌组织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的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Col1、Col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心脏质量指数、LVSP水平、LVEDP绝对值、TGF-β1、CTGF、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Col1、Col3的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100、150)mg/(kg·d)小檗碱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心脏质量指数、LVSP水平、LVEDP绝对值、TGF-β1、CTGF、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Col1、Col3的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小檗碱可降低糖尿病大鼠TGF-β1、CTGF的含量,减少Col1、Col3在心肌间质沉积,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心肌组织1型胶原蛋白(Col1)和Col3的表达,探讨其对糖尿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100、150)mg/(kg·d)小檗碱组,灌胃给药12周;另设正常对照组和140 mg/(kg·d)二甲双胍组。用药结束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水平,取大鼠心脏,计算心脏质量指数;ELISA测定血清TGF-β1、CTGF的含量;心肌组织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的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Col1、Col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心脏质量指数、LVSP水平、LVEDP绝对值、TGF-β1、CTGF、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Col1、Col3的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100、150)mg/(kg·d)小檗碱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心脏质量指数、LVSP水平、LVEDP绝对值、TGF-β1、CTGF、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Col1、Col3的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小檗碱可降低糖尿病大鼠TGF-β1、CTGF的含量,减少Col1、Col3在心肌间质沉积,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盐酸小檗碱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盐酸小檗碱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 (dextransulfatesodium ,DSS)诱导小鼠产生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干预作用。材料和方法 :清洁级BALB/c小鼠 ,分为 7组 (n =8) :正常对照、模型、柳氮磺胺吡啶 (5 2 0mg/kg)、盐酸小檗碱低 (1 5mg/kg)、中(4 5mg/kg)、高剂量 (1 5 0mg/kg)和黄连总碱组(1 5 0mg/kg)。造模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配制的 4%DSS溶液 ,正常对照组小鼠饮用蒸馏水 ;同时 ,灌胃给予干预药物或溶剂对照 (0 .2ml/1 0gwt ,1次 /天× 7)。其间 ,每天称量体重 ,采用联苯胺法检测大便隐血 ,观察粪便性状 ;以体重下降分数、隐…  相似文献   

9.
小檗碱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小檗碱是否能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以探讨小檗碱干预糖耐量受损(IGT)的可能性。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29只,分为正常组(NC,n=9)和高脂组(HF,n=20)。高脂饲料喂养14周后高脂组分为二组,10只大鼠继续喂养高脂饮食,另一小檗碱组(HF B,n=10)每天灌胃小檗碱150mg/kg体重,治疗6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评估小檗碱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HF组大鼠体重、肝重和附睾脂肪重量均明显高于HF B和NC组(均P<0.01),HF B组空腹血糖和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明显低于HF组(分别为5.70±0.52mmol/Lvs6.66±0.51mmol/L和7.88±0.46mmol/Lvs8.85±1.01mmol/L),空腹和葡萄糖负荷后2h胰岛素HF B组也显著低于HF组(分别为0.63±0.25ng/mlvs1.64±0.68ng/ml和1.20±0.21ng/mlvs3.60±0.36ng/ml)。各时间点血糖和胰岛素HF组均显著高于NC组(均P<0.01)。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F组明显高于HF B组(P<0.01)。ITT腹腔注射胰岛素后各时间点血糖下降幅度HF B组均高于HF组,15min时HF B组血糖下降23%,而HF组仅下降7%。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大鼠胰岛素抵抗,小檗碱明显降低高脂大鼠的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适合于IGT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大豆异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30mg/kg/d),大豆异黄酮中剂量组(100mg/kg/d),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300mg/kg/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计算肝指数,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大豆异黄酮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SI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G、TC水平和肝指数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I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大豆异黄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瘦素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大鼠脂肪生长与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离乳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1组)和高脂喂养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7周后,高脂组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同时分为正常量喂养组(C2组),80%量限食喂养组(HR组),80%量限食喂养同时注射瘦素组(HRL组)和正常量喂养同时注射瘦素组(HL组)。分别在10周、17周、18周和23周末期测量各组大鼠的体重,取大鼠血液检测瘦素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表达。结果高脂喂养阶段,大鼠的体重,血液瘦素水平和脂肪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都较C1组显著增高。限食喂养阶段,限食使大鼠血液瘦素值显著降低(P0.05);限食或注射瘦素都使大鼠的体重、脂肪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限食同时注射瘦素时减少更加显著(P0.05)。结论限食同时注射瘦素共同发挥增强脂肪分解代谢的作用,与抑制PPARγ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Apo-/-E小鼠和HUVECs为对象研究小檗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缓解作用。方法 6~8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小檗碱组[灌胃给予,100 mg/(kg·d)]和阿托伐他汀组[灌胃给予,5 mg/(kg·d)],每组12只。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TC、TG、LDL-C和HDL-C含量;ELISA检测IL-6、ALP、BMP-2和TNF-α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钙含量;分离主动脉并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BMP-2 OPG、OCN、RUNX2表达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主动脉组织匀浆中ALP的表达和钙含量。将HUVECs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NF-α刺激)和小檗碱组(浓度分别为7.5,10,15,20 mg/L)。ELISA检测ICAM、VCAM和MMP-9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血清中炎性因子和血脂4项水平明显上升(P<0.05),血管内斑块明显,血管组织中ALP、BMP-2、OPG、OCN和RUNX2表达量升高(P<0.05)。小檗碱治疗后可明显降低血清中LDL-C和TC水平(P<0.05),抑制炎性因子IL-6分泌,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ALP、BMP-2、OPG、OCN、RUNX2和钙含量(P<0.05),抑制血管炎性浸润并提高斑块稳定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UVECs细胞ICAM、VCAM和MMP-9表达上调,小檗碱抑制ICAM、VCAM和MMP-9表达。结论小檗碱能够有效调节高脂饮食动物的血清脂质水平,减少炎性介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并抑制血管钙化,有可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er)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皮层和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Ber组,用侧脑室微量注射冈田酸(okadaic acid,OA,0.4mmol/L,1.5μl/次,共3次)建立AD模型,Ber组是在模型制作后给予Ber(100mg/kg/d,共4周)灌胃;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铃木神经组织镀银染色观察皮层和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s)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时间段的逃避潜伏期均延长,脑内出现较多NFTs(p<0.01);Ber组大鼠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脑内NFTs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p<0.05)。结论 小檗碱能够改善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NFTs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糖尿病大鼠肝糖原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腹腔注射单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 mg/kg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模型组、PDTC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PDTC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PDTC(50 mg/kg)1次;其它各组每天同一时间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在处死前1 h腹腔注射胰岛素(1 U/kg)1次。治疗1周后尾静脉采血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水平,然后断头处死大鼠,测定肝组织中肝糖原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大鼠肝脏中蛋白激酶B(PK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饮食组大鼠相比血糖显著升高(P0.01);肝糖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肝脏中Akt及GSK-3β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相比,PDTC治疗组与胰岛素治疗组大鼠肝糖原合成均显著增加(P0.01);血糖均明显降低(P0.01);肝脏中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PDTC可通过调控Akt/GSK-3β活性,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睡眠剥夺大鼠肠道菌群以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解性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和高剂量小檗碱组(BBR1和BBR2,100和200 mg/kg,灌胃10 d干预)。小站台水环境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检测大鼠直肠内容物中细菌数量,流式细胞计量技术分析大鼠肠道Th17/Treg细胞比值,并检测肠道白介素17(IL-17)、RAR相关孤儿受体(ROR)C和叉头框蛋白P3(Foxp3)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增加(P0.05),而其他检测菌群数量降低(P0.05);Th17/Treg细胞比值升高(P0.05);IL-17和RORC表达升高(P0.05),Foxp3表达降低(P0.05)。小檗碱处理降低产气荚膜梭菌数量(P0.05),增加其他检测菌群的数量(P0.05);降低Th17/Treg细胞比值(P0.05);下调IL-17和RORC表达(P0.05),上调Foxp3表达(P0.05)。结论小檗碱能够拮抗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Th17/Treg细胞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氧化损伤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p53通路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小檗碱组,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模型组及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同时小檗碱组给予小檗碱(100 mg·kg~(-1)·d~(-1))灌服。16周后处死大鼠并采集肝脏,检测肝组织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HE、油红O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组织学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SIRT1、p53及乙酰化p53(Ac-p53)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大鼠肝组织TC、TG和MDA含量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SOD活力和T-AOC显著升高(P0.01);组织学结果也观察到小檗碱组大鼠肝脏脂质蓄积状态明显减轻;小檗碱组肝组织SIRT1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Ac-p5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小檗碱能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和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SIRT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p53的乙酰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骼肌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导致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凋亡,这种凋亡可能是Caspase家族蛋白所介导的。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对去势大鼠骨骼肌caspase-3和 caspase-8调控作用。 方法:SD大鼠48只等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后3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仅切除周围少量脂肪组织。造模2周后,中药组给予补肾健脾方(2.979 g/kg)灌胃,西药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0.104 mg/kg)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1次/d。 结果与结论:①干预12周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1);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 < 0.05),且2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接近(P > 0.05)。②酶标免疫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骼肌中Caspase-3和 Caspase-8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 < 0.05)。中药能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P < 0.05),而西药能显著减低Caspase-8表达水平(P < 0.05)。③说明补肾健脾方对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提高骨密度,而且能显著减低Caspase-3的水平,但不能显著减低Caspase-8水平,显示补肾健脾方不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去抑制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18.
陈春花  胡琴  杨磊  王珂  周长满 《解剖学报》2007,38(4):394-399
目的 研究大鼠局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檗碱(BE)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组(MCAO/R组)、假性治疗组(DMSO组)、小檗碱10mg/kg治疗组(BE10组)、小檗碱20mg/kg治疗组(BE20组)、小檗碱40mg/kg治疗组(BE40组).治疗组在术前48h、24h及术后6h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缺陷;再灌注7d,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变化;再灌注24h,制备脑组织切片分别作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标记及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 BE20、BE40组神经功能较MCAO/R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BE10组神经学评分与MCA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BE治疗均可以减小梗死灶体积(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Nissl染色可见BE治疗组皮质神经元结构较清晰,胞体肿胀、核固缩、核溶解程度较模型组及假性治疗组明显减轻,淡染区域减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BE组HIF-1α、Caspase-3、BNIP3、VEGF及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减少;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HIF-1α与BNIP3、Caspase-3及TUNEL阳性颗粒共表达于细胞中.结论 BE可能通过降低HIF-1α水平并下调其下游的BNIP3和VEGF的表达,从而减少凋亡因子Caspase-3的作用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小檗碱(berberine,BBR):是从黄连中提取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多种生化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已有文献证明,小檗碱具有降低高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抑制脂质合成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再灌注)后,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增剧的情况。再灌注后有大量钙内流,并生成大量氧自由基,是广泛组织细胞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多种疾病如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不可逆性休克、心肌梗死、脑梗死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发生、发展都与缺血、再灌注有关。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小檗碱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实验方案经海南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用低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每隔1 d大鼠腹腔注射2次,处理8周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选取平均血糖≥11.1 mmol/L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经生理盐水灌胃,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用小檗碱 200 mg/(kg·d)灌胃,处理7 d后,后2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2 h,再灌注12 h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ELISA检测梗死区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PI3K、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 <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丙二醛和一氧化氮的表达明显降低;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脑梗死区细胞凋亡减少,Bcl-2表达增加,cleaved-Caspase3和Bax表达降低;③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小檗碱可使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④结果说明,小檗碱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在2型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模型中发挥抗凋亡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ORCID: 0000-0003-3326-2624(符芸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糖尿病肾病大鼠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檗碱75、150及300mg.kg-1组、罗格列酮组六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1),成功造模后小檗碱各组及罗格列酮组分别灌胃给予75、150、300mg.kg-1小檗碱以及4mg.kg-1罗格列酮,连续6w后检测大鼠血糖、体重,HE染色检测肾脏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C反应蛋白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与C反应蛋白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各组血糖与C反应蛋白活性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檗碱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和C反应蛋白,减轻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