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80例,并发肺栓塞患者34例为观察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肺栓塞发生率为9.8%,年龄≥60岁为32.1%,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伴随肿瘤及制动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下肢骨折发生肺栓塞共11例(9.5%),骨性关节炎发生肺栓塞共21例(39.6%)。结论:年龄在60岁以上、伴有肿瘤、制动及骨科疾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肺栓塞风险较高,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尽可能减少并发肺栓塞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治方法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病例资料。结果病例随访至2011年6月,2例患者患肢较健侧肿胀,站立时有静脉曲张,其余病例均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病人因素、手术、解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围手术期应重视预防。  相似文献   

3.
王秋香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648-1649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7月379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9例)实施全方位系统护理,对照组(170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病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LEDVT是妇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小腿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八例报告汤正学韦敢苏士乐黄国忠莱浙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长期卧床、外科大手术后、妇产科及髋关节术后,并发胫腓骨骨折并不少见。我们自1991年12月至1994年12月收治8例胫腓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  相似文献   

5.
於建 《吉林医学》2012,(26):5685
目的:探讨抗凝药物治疗在对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对照组术后做早期床上功能锻炼,并按摩腓肠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3%,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25.0%(P<0.01)。结论:外科手术后对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探讨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2009年7月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妊娠产褥期、老年人内科疾患卧床及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是此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76-27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8月~2014年7月总计400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组260例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非抗凝组140例术后未常规应用抗凝。结果:抗凝组仅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而非抗凝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常规抗凝有助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病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3月妇科接受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抗凝、溶栓及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肺栓塞发生。结论:妇科术后发生DVT的原因较多,在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胡晨  陈佳  于丽丽  董文  马瑞  马坚 《宁夏医学杂志》2023,(2):103-106+96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住的144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血栓组108例,血栓组36例。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P<0.05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肺栓塞发生率为4.2%。单因素分析中手术时长与术后卧床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仅有手术时长与深静脉血栓显著相关(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手术时长的截止值为6.75 h,敏感度51.7%,特异度为72.2%,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41。结论 本研究中,手术时长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长超过6 h,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增高。临床上应根据这一特征积极实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诊治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10例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05例.观察组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的有8例(发生率为7.62%),对照组中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4例(发生率为13.3%),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有效地降低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黄晓兰  吴泽秀  蒋珍慧  吴艳  傅登群   《四川医学》2022,43(9):891-896
目的 回顾性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2例(血栓组),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44例(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瘫痪肢体、入院VTE评分、抗血小板疗程、合并感染和糖尿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感染、糖尿病、抗血小板疗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明确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利于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经过临床用药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 对于高危人群均应在腹部手术后给予常规的预防与护理,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探讨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月份至2009年10月份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 妊娠产褥期、老年人内科疾患卧床及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是此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抬高患肢、抗凝、溶栓、放置滤器等专科护理。结果:本组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临床症状好转,痊愈出院。结论:对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洪勇  李溯源 《华夏医学》2001,14(4):499-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好发于左下肢 ,西方国家报道发生率高达 30 %~ 5 0 % ,而我国仅为2 .6 % [1 ]。笔者总结了 1990~ 2 0 0 0年 16例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并就其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2 8~ 6 9岁 ,平均年龄 5 4岁 ;对照组为随机抽取 32例腹部手术患者。对照组与血栓组年龄、麻醉、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1.2 方法 分别对血栓组的体重、输血情况、红细胞压积、术式、全身性疾病进行对比分析 (用χ2 检验取 P=0 .0 5为显著性水平 )。1.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78例伤前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38例及强化护理组40例,强化护理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8周,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其中强化护理组1例,传统护理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控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3月-2010年12月我院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与长期卧床、自身肢体瘫痪、深静脉穿刺及不规范浅静脉穿刺、长期药物治疗等因素有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经济负担,加大死亡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以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普通外科手术病人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给予患者治疗,对照组没有采取任何药物给予治疗。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的血液黏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相关试验数据。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试验数据进行比较,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实验组在经过手术治疗以后的各项指标和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组当中血栓的发生率为7.5%,形成血栓3例,而对照组血栓的发生率32.5%,形成血栓13例,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普外科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患有下肢骨折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整理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相关疾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脂等资料,对两组患者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两组骨折患者以上因素的不同,探讨其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方面相差不明显,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有15例患者出现感染,38例患者患有高血脂,8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对照组术后感染7例,患者高血脂21例,糖尿病病史4例,两组相比较,感染例数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脂患者例数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糖尿病患者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