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镜观察视网膜变化,并检测HbAlc,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测量收缩压,舒张压.结果 202例患者中有84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为41.6%.在DR组中,尿白蛋白总量>30 mg/24 h的2型糖尿病病例有42例,占DR组总数的67.86%;非DR组中,尿白蛋白总量>30 mg/24 h的2型糖尿病病例有20例,占非DR组总数的16.95%.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DR组和非DR组中,收缩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两组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的24小时尿白蛋白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将上述可疑危险因素纳入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中收缩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24小时尿白蛋白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压有关,其中病程长短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影响最大,是决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24小时尿白蛋白总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电解质变化,及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50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分为3组,<20 μg/min为无DN组(176例),20~200 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182例),≥200 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92例).同时检测患者血清电解质钾、钠、氯、磷、镁、钙水平,并留取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各种电解质变化与DN的关系.结果 3组间的钾、磷、钙、镁水平有差异,大量白蛋白尿组的钾(F=11.139,P<0.01)、磷(F=3.115,P<0.05)水平最高,镁(F=7.251,P<0.05)、钙(F=5.721,P<0.01)水平最低.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钾、磷水平均高于无DN组,镁水平低于无DN组(P<0.05或P<0.01).大量白蛋白尿组钙水平低于无DN组(P<0.01).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钾、磷水平升高,而钙、镁水平降低(P<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磷、钾水平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348,0.258,P< 0.001).钙、镁水平与24h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r=-0.360,-0.374,P<0.001).结论 DN患者随着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多,钾、磷水平逐渐升高,镁、钙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CR< 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ACR30~300 mg/g),大量白蛋白尿组(ACR> 300 mg/g),每组均为5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HbA1c、肌酐、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尿脂联素水平.结果 血、尿脂联素及HbA1c水平在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46,65.26,5.37,P均<0.05);血肌酐水平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依次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依次降低(F=54.67,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脂联素与血肌酐、ACR、血脂联素、HbA1c呈正相关(r=0.66,0.61,0.62,0.35,P均<0.05),与eGFR呈负相关(r=-0.7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尿脂联素与血肌酐、HbA1c、ACR、eGFR及血脂联素相关(P均<0.05).结论 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7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体重指数、年龄和绝经年限是影响腰椎和髋部BMD的主要因素.②低体重组的BMD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P<0.05或P<0.01),其骨质疏松(OP)患病率为100%,显著高于肥胖组(69%)(P<0.0).③绝经年限≥6年组的BMD明显低于绝经年限<6年组的BMD(P<0.01),其OP患病率为88%,也显著高于绝经年限<6年组(55%)(P<0.0).④随着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增加,BMD逐渐下降,但组间BMD和OP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⑤并发视网膜病变组其髋部BMD明显低于未并发视网膜病变组(P<0.05),前者OP患病率为91%,显著高于后者(75%)(P<0.0).结论 绝经年限长、体重低、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或高龄的绝经后T2DM妇女BMD低,易发生OP.  相似文献   

5.
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PLA)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PDR组)和3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组)外周血中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2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外周血PNA、PMA和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PDR组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和NPDR组,NPDR组亦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NA、PMA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587、0.576,P<0.05).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PLA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PLA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及炎性反应正相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及其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438例T2DM患者按Mongensen分期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11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06例)、大量白蛋白尿组(114例)、肾功能不全组(106例),另设正常对照组(87例),比较各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肌酐(Ucr)比值和24h尿Tamm-Horsrall蛋白(T-HP)水平.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肾功能不全组尿NAG/Ucr(分别为9.48,9.68,9.99,10.12 μ/gcr)、RBP(中位数分别为0.09,0.62,3.02,2.96 m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AG 9.01 μ/gcr,RBP 0.00 mg/L,P均<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尿β2-MG(中位数分别为0.11,0.12,1.4 mg/L)高于正常对照组(0.09 mg/L,P均<0.01)及正常白蛋白尿组(0.10 mg/L,P<0.01或0.05);各组间24 h尿T-HP无显著差异.分别联合检测尿RBP+NAG、RBP+β2-MG、NAG+β2-MG以预测正常白蛋白尿组肾小管损伤,敏感性分别为14.3%,16.1%,26.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常白蛋白尿组近端肾小管功能异常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舒张压、收缩压、糖尿病病程[优势比(OR)分别为2.38,1.25,1.10,1.20]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可能出现于微量白蛋白尿之前,联合测定尿NAG和β2-MG可敏感反映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血糖控制差、血压升高、糖尿病病程长是正常白蛋白尿期肾小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42例和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118例.多元逐步回归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与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独立相关(均P<0.01).西洛他唑干预后,MAU组baPWV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白蛋白分期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24h内的尿微量白蛋白量,把2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正常组、微量组和大量组.分别测定三组的空腹血糖、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血压、血脂、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24h尿白蛋白定量等.最后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的年龄、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正常组(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压大于微量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随着尿白蛋白量增加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的增加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5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UACR和眼底摄片检查,并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 =519)、微量白蛋白尿组(n=28)和大量白蛋白尿组(n=48).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基本情况及DR发生率;同时以正常白蛋白尿组为参照,分析另外两组患者DR的相对危险度;最后,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验证UACR与DR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3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DR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30.4%、53.6%、5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微量白蛋白尿组患DR的相对危险度为2.638 (95% CI:1.225 ~ 5.682),大量白蛋白尿组患DR的相对危险度为2.702(95% CI:1.486 ~4.902),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UACR与DR发生率有着显著的联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UACR与D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不同肾病分期患者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CX)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3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尿PCX、尿白蛋白(UALB)、血清肌酐(CREA)、尿素(UREA)水平,按UALB水平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尿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将各组间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尿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尿PCX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各个组间PCX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X水平随着蛋白尿程度的增加而升高(r=0.58,P0.01)。结论检测尿PCX有利于DM患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病变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55例2型糖尿病并心衰患者,按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5例(24小时尿白蛋白<30mg)、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24小时尿白蛋白30~300mg),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较正常白蛋白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EF值显著下降,以LVEF<50%计算,微量白蛋白尿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并心衰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提示了左室功能的显著减退,同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伴白蛋白尿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8个医院326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厄贝沙坦(300 mg/d)组(160例)或安慰剂组(166例),治疗24周.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hA1C水平.结果 厄贝沙坦组UAER与基线相比显著下降(P<0.01),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意向治疗(ITT)人群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而在符合方案(PP)人群却无明显下降.治疗24周后,厄贝沙坦组的LDL-C水平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1).治疗期间厄贝沙坦组低血压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个别患者出现血钾升高.结论 厄贝沙坦300 mg/d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伴白蛋白尿患者的UAER,其疗效独立于降血压作用之外,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液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肾损伤分子-1(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和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C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改变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T2DM)的住院患者118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45)、微量白蛋白尿组(n=42)以及大量白蛋白尿组(n=31).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1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尿L-FABP、KIM-1和NGAL,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tatin C.所有尿液检测指标经尿肌酐校正,比较各组间各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及与UACR、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尿L-FABP和血清cystatin C水平明显升高,(x2=77.959,104.003,P均<0.05);尿KIM-1水平亦明显升高(x2=29.711,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尿NGA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明显升高(x2=23.833,P<0.05),但在正常白蛋白尿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未见明显变化.尿L-FABP、KIM-1、NGAL及血清cystatin C与UACR呈正相关(r=0.719,0.427,0.327,0.726,P均<0.01);仅L-FABP、血清cystatin C与eGFR呈负相关(r=-0.301、-0.791,P< 0.01).结论 尿L-FABP、KIM-1、NGAL和血清cystatin 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显著升高,其中尿L-FABP和血清cystatin C可能是反映糖尿病肾损伤较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内脂素在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中的改变。方法收集体重指数(BMI)28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尿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0例(T2DM组,尿ACR30μg/mg),微量蛋白尿组30例(DN1组,尿ACR30~300μg/mg),大量蛋白尿组30例(DN2组,尿ACR300μg/mg),健康体检人员组(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内脂素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其中大量蛋白尿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1)。血清内脂素与尿ACR水平呈正相关(r=0.558,P0.01)。结论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与尿ACR密切相关,随着糖尿病肾病加重,内脂素也逐渐升高。内脂素有希望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心脏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 ,白蛋白尿是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近年来文献报道 ,无论是 1型或 2型糖尿病患者 ,白蛋白尿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为此 ,本文对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心脏病变的关系进行探讨。1 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组 91例均为 2 0 0 1~ 2 0 0 2年本科住院病人 ,均按WHO( 1998)标准诊断为糖尿病 ,肾功能均正常。按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病人分为 3组 :正常白蛋白尿组 ( 2 4h尿白蛋白<3 0mg)、微量白蛋白尿组 ( 2 4h尿白蛋白 3 0~ 3 0 0m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 ( 2 4h尿白蛋白 >3 0 0mg)。尿白蛋白排泄量测定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尿白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86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 μg/min,32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0 μg/min≤UAER< 200 μg/min,297例)和显性白蛋白尿组(UAER≥200 μg/min,60例),比较3组间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Stepwise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胆红素对UAER的影响.结果 显性白蛋白尿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分别是(8.4±3.7)μmol/L、(2.3±1.2)μmol/L和(6.1±3.0) μmol/L]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分别是(10.6±4.8) μmol/L、(3.1±1.7)μmol/L和(7.4±3.5) μmol/L]和正常白蛋白尿组[(11.3±6.3)μmol/L、(3.5±2.8) μmol/L和(7.8±4.3) μmol/L]显著降低(P<0.01或P<0.05).TBIL(r=-0.084,P=0.027)、DBIL(r=-0.110,P=0.005)与UAER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胆红素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性因素,应重视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01~2009-06间24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3例)与非糖尿病组(83例),所有病例均行24h尿白蛋白定量、空腹血肌酐、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同时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糖尿病组高血压者多见,微量白蛋白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且其造影阳性率(P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内皮素及其比值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和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76例2型DM患者与40例正常入血中NO、ET水平,计算NO/ET比值;采用Student-t检验,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①NO/ET值在正常白蛋白尿组(NA)显著升高(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mA)和大量白蛋白尿组(MA)明显降低(P<0.05).②NO/ET与病程、UAER(自然对数值)呈负相关(P<0.01);ET与病程、UAER呈正相关(P<0.01).③NO/ET、NO及体重指数(BMI)、吸烟、舒张压(DBP)、文化程度为DN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NO/ET比值是DN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检测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并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组PLT低与正常蛋白尿组(P《0.01),而MPV、PDW、PCT均大与正常蛋白尿组(P《0.01).结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血小板参数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核素肾动态显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不同病程阶段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1)DM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10例,UAER<20μg*min-1.(2)DM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20例,UAER20~200μg*min-1.(3)DM临床蛋白尿组(DM3组)20例,UAER>200μg*min-1.与20例正常对照组(NC组)一起进行99mTc-DTPA(99mTc-二乙三胺五乙酸)和99mTc-EC(99mTC-半胱氨酸)肾动态显像.结果DM1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流量(ERPF)明显高于NC组(P<0.01).DM2组GFR,ERPF与NC组相比无差异,但其99mTc-EC测定的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P<0.01),20min残留率(C20)增高(P<0.05).DM3组GFR、ERPF明显下降(P<0.01),肾功能曲线峰时间(Tp)后延(P<0.05),T1/2更加延长(P<0.01),C20更加增多(P<0.01).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其程度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