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内分泌功能失调是慢性肾衰竭(CRF)患者临床表现的重要方面〔1〕,其中以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较为常见,表现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降低或高敏促甲状腺素(h-TSH)升高〔2〕。CRF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进一步加重水肿及毒素蓄积,影响CRF患者的营养状态〔3〕。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替代治疗。本文观察血液透析后CRF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旨在探讨血液透析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转归及其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204例(HCV基因1b型感染173例,2a型9例,3b型2例,未分型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Peg-IFN联合RBV抗病毒治疗。对于基因1型和未分型者治疗48 w,对于基因2型和3型治疗24 w。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 TSH);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43例(19.0%),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例(16.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7例(39.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1例(25.6%),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例(18.6%);甲状腺功能异常集中发生于治疗后24~36 w;在观察结束时,37例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自发或者经药物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6例患者仍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或服用抗甲状腺药物;43例甲状腺功能异常与161例无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RVR、EVR、ETVR、SVR、治疗结束后96 w病毒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19.0%,大部分是可逆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不影响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过程中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2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1.d-1,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结束(48周)和随访24周(72周)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自身抗体谱、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分析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精确概率检验. 结果 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治疗48周时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者11例,占13.4%;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占3.7%;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17例,占20.7%;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18例,占22.0%.抗病毒治疗前、后IgG值甲状腺正常组分别为(12.95±3.32) g/L和(14.84±2.61) g/L、补体C4分别为(0.22±0.08) g/L和(0.26±0.09) g/L,治疗后IgG、C4显著升高,F值为10.458和6.835,P值为0.002和0.011;IgM分别为(1.00±0.42) g/L和(0.86±0.48) g/L,治疗后显著降低,F=9.106,P=0.003.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治疗前、后IgG分别为(14.75±5.18) g/L和(16.19±5.14) g/L、补体C4分别为(0.22±0.08) g/L和(0.26±0.09)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以及抗病毒治疗48周时甲状腺正常组和异常组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异常组和正常组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48周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引起的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为主,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否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激素可影响肾脏生长发育及改变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紊乱可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甲状腺功能减低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GFR)导致血清肌酐升高,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则可增加GFR。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合并原发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及低T3综合症。甲状腺激素降低能预测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本文重点就甲状腺病理生理学变化、对CKD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CKD患者甲状腺功能紊乱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和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对21例治疗前及治疗中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升高,并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初始给予普通干扰素.α-1b 200万单位,隔日1次,肌肉注射2~3次后改为400万单位,隔日1次,肌肉注射2~3次后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35 ~ 180 μg,每周1次,直至疗程结束,所有患者服用利巴韦林为0.9 ~ 1.2 g/d,分3次口服.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24周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应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在抗病毒治疗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患者为71.4%(15/21),未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30.2%(26/86),二组比较,x2=12.199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治疗结束24周,仍有90.5%(19/21)的患者A-TPO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73.3%(11/15)的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以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主,并且均对左甲状腺素钠敏感.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4、12周,治疗结束后24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严密监测下可完成抗病毒疗程,可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同样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并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8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IFN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32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各占一半,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10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8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1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明显临床症状;9例进行内分泌治疗,3例停用IFN.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治疗第7个月(最早于治疗第2个月,最迟于治疗结束后7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月(1~1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OR=3.656)和预存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006)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IFN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通常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停用IFN并予内分泌治疗.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有预存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相似文献   

7.
翁光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80-5281
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有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降低或高敏促甲状腺素(h-TSH)水平升高〔1〕。肾脏对甲状腺内分泌功能有重要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可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致使各种甲状腺腺素(TH)合成、分泌发生异常改变。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替代疗法,本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250例老年T2DM患者,观察T2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为研究组102例,不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为对照组14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T2DM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102例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低74例(72.55%),女54例(52.94%)、男20例(19.61%),甲状腺功能亢进28例(27.45%),女17例(16.67%),男11例(10.78%),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增高(P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均有明显变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b A1c是T2DM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较常见,应筛查和随访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对指导糖尿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CKD)在全球有很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我国慢性肾脏病总患病率达10.8%[1],约50%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在终末期肾衰竭维持血透的患者中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2].高磷血症可以促进甲状旁腺素(PTH)分泌,导致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增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水平,促进血管钙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慢性肾脏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因此,控制高血磷对于防止慢性肾脏病相关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动脉高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住院的肺动脉高压患者52例,分为肺动脉高压不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组(n=22),肺动脉高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组(n=3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参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病因、NYHA分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相比,肺动脉高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吸烟指数高,BNP水平、超声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力较高(P<0.05),而LVEF、血气分析氧分压低于不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结论:肺动脉高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较不合并患者的临床指标偏重,常规检测甲状腺功能可能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进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病患者可伴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下称甲亢、甲减)。部分酒精活动性肝硬变患者可出现眼征或甲亢的实验室数据,但在临床上甲状腺功能仍正常。亚急性甲状腺炎或甲亢患者可有肝功异常,且随甲状腺疾病好转,肝功也恢复正常。有些急性或慢肝患者,甲状腺功能测验异常,但可随肝脏炎症的消退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江建青  徐鹏程  张伟  林珊 《山东医药》2008,48(16):55-56
93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5期,检测各期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CKD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在进入4期后明显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进入5期后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的CKD患者与无异常患者比较,年龄、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GFR、白蛋白和血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年龄和血肌酐是CKD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认为CKD患者进入4期(GFR<30ml/min)后,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增加,其中以高龄和高血肌酐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丁石梅  屈伟  梁熹  贾晓黎  翟嵩  张欣  李梅  党双锁 《肝脏》2014,(9):650-652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89例干扰素治疗前和117例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干扰素治疗前的89例患者中,有23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4例;干扰素治疗后的117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为桥本甲状腺炎2例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828)、体内预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OR=35.393)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对体内预存大量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女性,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普遍存在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2005年KDIGO将其定义为: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 CKD - MBD),可表现为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骨转化、矿化、骨容量、骨骼线性生长或骨强度的异常,还可表现为血管或其他软组织钙化.有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即出现维生素D的减少及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并贯穿于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全过程[1,2],常与因血管钙化导致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有关,并和患者的死亡率和疾病的发生率上升相关[3-5].合理应用活性维生素D不仅可以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的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还可以降低蛋白尿,减少炎症,降低血压,延缓终末期肾病的进展,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6-9].  相似文献   

15.
《肝脏》2016,(12)
目的研究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抗体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感染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及HCV载量、HCV基因型,从而研究不同年龄、性别、HCV载量及基因型与甲状腺抗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抗体异常的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为66.0%(P0.05),且女性的平均年龄大于男性的平均年龄(P0.05)。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抗体异常与HCV载量及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女性且年龄较大者为甲状腺抗体异常的好发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194例CHC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按治疗结束时甲状腺功能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甲状腺自身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治疗结束时甲状腺功能异常52例,占26.80%,正常142例,占73.20%;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1例,占0.5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10例,占5.15%);亚临床甲亢4例,占2.06%),亚临床甲减37例,占19.07%;抗病毒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7%对比26.80%,x2=12.829,P< 0.05).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性别(x2=4.038,P<0.05,95% CI:1.016 ~ 3.040)和甲状腺自身抗体(P<0.05,95% CI:1.681 ~ 36.183);但抗病毒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因子中,正常和异常组白细胞介素6 (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14.90) ng/L对比(11.65±5:46)ng/L,t=3.127,P<0.05,95% CI:5.28 ~ 25.58],治疗24周末:2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0±2.47) ng/L对比(6.81±2.80) ng/L,t=0.352,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治疗前后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65±5.46) ng/L对比(6.81±2.80) ng/L,t=1.997,P>0.05].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治疗前后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14.90) ng/L对比(6.30±2.47)ng/L,t=3.632,P<0.05). 结论 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CHC患者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见.女性,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后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IL-6可作为预测Peg-IFN α-2a联合RBV治疗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辅助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N)患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LN临床和病理联系。方法:2012年~2016年经临床和肾活检病理明确诊断的新发LN 228例[女性187例、男性41例,中位年龄29岁(11~73岁)]。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ATA)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其中任何一种阳性定义为ATA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亚临床甲减和低T3综合征。分析LN患者ATA阳性率、甲状腺功能异常和AITD的发生率,探讨其与LN临床和病理的联系。结果:228例LN患者中97例(42.5%)ATA阳性,其中Tg Ab、TPOAb、TRAb和Tg Ab+TPOAb+TRAb阳性率分别为34.2%、22.4%、28.5%和14.9%,LN患者女性TPOAb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25.7%vs 7.3%,P0.05)。167例(73.2%)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减18例(7.9%),亚甲减29例(12.7%),甲亢5例(2.2%)和低T3综合征115例(50.4%)。AITD 26例(11.4%),其中桥本甲状腺炎22例(9.6%),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4例(1.8%)。ATA阳性组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血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发生率及抗C1q抗体、抗磷脂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ATA阴性组。甲减、亚甲减和低T3综合征组狼疮活动评分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亚甲减组尿蛋白定量高于低T3综合征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LN各病理类型间ATA阳性率、甲状腺功能异常和AITD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N患者ATA阳性率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AT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及活动性相关,但与肾脏病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近年来,拟钙剂(西那卡塞和伊特卡塞肽已获准上市)为控制和改善SHPT提供了有效治疗手段,但拟钙剂的临床应用仍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2018年最新版《中国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诊治指南》附录CKD患者SHPT治疗流程中,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冷球蛋白血症(MC)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冷球蛋白血症阳性组(44例)和阴性组(58例),两组患者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患者血清HCV RNA和甲状腺功能,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结果 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冷球蛋白阳性44例,阳性率为43.1%(44/102).冷球蛋白血症阳性组持续病毒学应答发生率(SVR)低于阴性组(59.1%比81.0%,P<0.05);冷球蛋白血症阳性组治疗12周、24周甲状腺功能异常新发病例均高于阴性组(P<0.05).以亚急性甲状腺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形式;冷球蛋白血症阳性组12周、24周时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病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多数在治疗36周时恢复正常,均能完成48周疗程.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冷球蛋白血症阳性的患者干扰素治疗后更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但甲状腺功能改变不影响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再出血的发生与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HICH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成再出血组14例、未再出血组66例.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